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主要借助形象思维抒发感情,但并非与“理”无关。王夫之说“非谓无理有诗,正不得以名言之理相求耳”[1],意即诗歌创作必须“合理”,不能因“发乎情”而置“理”于不顾,不应该以“名言之理”的形态出现。因为诗歌创造和表现的具体生动形象,不能仅从一般词句所具有的普遍意义(逻辑的与科学的意义)来领会和把握,否则,就会使诗歌的意境和意味荡然无存,读之味同嚼蜡。诗歌创作要遵循思维活动的基本逻辑规律,从字词句的言语逻辑出发,关联篇章结构、情感脉络、表达功能、艺术手法,达成诗歌内部情理的逻辑自洽。
诗歌文本的逻辑涉及三个层次:一是由诗歌文本的文字符号形成的字面的或结构的、关乎语义本身的言语逻辑;二是基于诗歌表达功能所具有的关联社会历史背景、作者自身际遇、生活常识常理等认知的语用逻辑;三是从诗歌文本的审美价值来判断事物合理性的情感审美逻辑。因而,读者可从诗歌语言的语义、语用和审美三个逻辑层次来理解诗歌。学生常常因不知或不能从这三个逻辑层次去分析理解而读不懂古诗。因此,在高考古诗阅读复习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逻辑的角度寻求解读诗歌的有效策略,以提高复习教学的效率。下面笔者结合高考全国卷的古代诗歌阅读文本来谈谈复习教学策略。
基于言语逻辑,进行语义推理
诗歌具有由文字符号构建的语义语境的言语逻辑层,受语义关联和逻辑关系的制约,一般来说,文字符号构建的含义是确定的,其前后语句之间的语义关系也是确定的。因而,我们可根据诗歌文本前后语句意义的逻辑关系进行推理,即进行语义推理。语义推理是根据语句字面意义直接推导出结论。这种语义推理不依靠严格的逻辑推理形式,因此它不同于逻辑学中的三段论推理和一系列复合命题的推理。
诗句间的语义关系一般有三种:同义关系,连义关系,反义关系。同义关系即语句意义相同或互补,如“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同义并列关系)。连义关系即语句上下连贯,相承相连,如“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连义因果关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连义条件关系)。反义关系即语句意义或相反相对,或形成转折,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反义对比关系)。在复习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三个维度分析诗歌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语义推理。
一是同义关系推理。如2024年全国甲卷选吕本中诗《次韵钱逊叔泛舟虹桥》,颔联“舟比蜉蝣千顷外,□同斥晏一枝栖”是缺字联,想要正确填入内容,必须联系上下文语义进行推断。观察这一联,可知上下语句构成了一种同义的互解互证关系。参照上句“舟比蜉蝣”,将浩渺波上的小舟比作蜉蝣,可推断下句也是在比喻,“什么东西像斥鷃”,而“斥鷃”见于《庄子·逍遥游》,是用来与“鹏”做对比的,因此缺字不可能是“鹏”,否则不符合语义。
二是连义关系推理。如2022年全国乙卷选王勃诗《白下驿饯唐少府》,颔联“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意思是彼此相知,成为莫逆,为什么一定要早认识呢?“即”表示肯定,说明心灵相知的默契,问答之间构成了逻辑关联,如果学生不能明了诗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就很难真正理解诗人想要表达的意思。
三是反义关系推理。如2023年新课标Ⅰ卷选林希逸诗《答友人论学》:“逐字笺来学转难,逢人个个说曾颜。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如果我们将首联叙说的现象理解为作者肯定的对象,即理解为“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的话,那么,在语义逻辑上就会与颔联、颈联相矛盾,无法逻辑自洽。因为从颔联的出句“那知”一词推知语义开始转折,即 “虽然人们嘴上一口一个圣人,但他们的学识是肤浅的”;颔联的对句“不在”一词更是一种批评和否定,即“真正的学问并不存在于口耳之间传递的话语里”。颈联的“要”“须”二字语义再转折,“亲”“自”二字指明了应该怎样做学问。可见,首联表达的是作者对时人不良学术风气的否定。
复习时,可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寻找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语义关联,进行有逻辑的语义推理,从而准确理解诗歌的内涵;还可以引导学生梳理诗歌的逻辑结构,包括起承转合、主题发展、情感起伏等,来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和思想脉络。
借助语用逻辑,运用语用推理
纵观近年的高考古诗选文,其中有大量具有“实用功能”的诗歌,它们都有限定的阅读对象和明确的写作目的,如投赠、干谒、酬答、题画等。因此,这些诗歌文本也具有相应的语用逻辑层。“语用逻辑是语言运用过程中的逻辑,是在逻辑的内在机制支配下的语言语用。”[2]诗歌的语用逻辑即在相应的言语交际过程、一定现实语境中的语言运用的逻辑。诗歌的语用逻辑主要关注语用主体是如何有效交际的,语境是如何影响语言的表达和接受理解的,语言的表达和接受理解是如何有逻辑地关联起来的。“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阅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语境假设的基础上尽可能进行关联性程度最大的逻辑推理,从而理解作者意图的语用推理过程 。”[3]从这个意义上看,诗歌解读实际上就是读者利用诗歌文本信息之间的关联,结合特定的语境,对文本语用逻辑进行推理,从而把握文本内容和作者创作意图。
复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诗人在特定的语境中所采用的言语形式,并从语用的角度分析其意义,领悟诗人的言语智慧。以下三个策略可供参考。
一是重现对话场景,进入交际语境。还原对话场景,以发现诗歌的交际语境和写作功能。比如2023年新课标Ⅰ卷选择的是林希逸的一首诗《答友人论学》,是作者回复友人的论学诗,是针对南宋末年不良治学风气而写的。第15题A选项表面上问的是对首联诗句的理解,其实是在引导学生发现这首诗的社交信息—— 诗人与友人是学术研讨的学者朋友,这首诗写的是与友人交流治学的态度和方法。又如2022年新课标Ⅰ卷选用的是魏了翁词作《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题目中的“人日”是祈农桑的民间旧俗,“南山”指春光优美之处,这首词写的是邀约友人到南山探春游乐。从语境分析,这是乐时美事,那么次句“人情苦向南山觅”之“苦”,如果理解为“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就显得不合事理,与语境不符;若理解为对寻觅春色的执着,就比较贴切。
二是钩沉文化背景,理解历史语境。钩沉文化背景,就是通过时代的特殊文化背景感知诗人的审美情趣和写作意图。如果不结合特定语境,就会造成理解偏差。比如2017年全国Ⅰ卷欧阳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一诗,题目中交代了诗人的写作原因及创作背景,由此可知,诗歌记述的应该是诗人正以主考官的身份主持科举考试,为国家选拔人才。“阅”字表明,诗人当时观察考生的状态有所感触,故而写下此诗。由诗歌语境可以合理推测诗人的情感态度—— 为国家选出优秀人才的喜悦感与使命感。因此,“自惭衰病心神耗”,不是说诗人真的“体弱多病”,而是肩负国家选材重任的作者的自谦之语,表达的是对同事的推重。因此,诗歌解读只有勾连诗人的身份地位、思想主张、时间、场合、社会风尚等因素,才能对诗歌内涵做出合情合理的逻辑推断。
三是调动个体经验,感知真实情境。教学时应调动学生的个体体验,走进古诗词内部世界的真实情境。比如2023年全国甲卷所选诗歌是晁补之的《临江仙》,从诗中“送君”“相会”“欲邀”“有君知”可知,这是一首席间欢会临别之际,向友人表达情谊的赠别之作,由此,便可推知尾联“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所表现的愉悦的情感不单来自优美风光,更来自能够与知己友人共处同游的欢乐。
依托审美逻辑,把握情感推理
中国古代诗歌遵从艺术审美的内在规律,推崇情感表达的自由发挥,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诗意逻辑系统。“无理而妙”,便是其中之一。清代贺裳《载酒园诗话》和吴乔《围炉诗话》中,均有关于诗歌“无理而妙”的论述。“无理而妙”,即有些诗歌文本看似不合常理,违反自然规律和生活逻辑,却合常情,诗人是以“无理”的方式表达出乎读者意料之外的诗情与诗趣,因之诗情与诗趣也更加浓厚;同时也展现出诗人独特的想象力。因此,复习备考时,教师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引导学生通过情感推理判断“无理”文本背后的复杂意绪。
一是打破思维定式,找到“无理”之处。解读诗歌时,不要被思维定式束缚,而应随同诗人打破常理,找到言语形式的“非常”点。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语词方面,描写事物的用词不合常意,却别有韵味。如2023 年新课标Ⅱ卷选用的是林逋《湖上晚归》一诗,颈联“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二句,翠鸟和红蕖本是无情之物,但诗人用“避”“迎”赋予它们人的情绪,看似违反生活常识,实则抒发了诗人晚归途中的愉悦心情。翠鸟避开船只,增加了画面的动态感和现场感;红荷散发的香气似乎在欢迎诗人归来,通过嗅觉进一步感知并融入自然,形成了与环境互动的诗意逻辑。2.句法方面,打破习惯,形成陌生化效果。如2022年全国乙卷选用的诗歌是王勃的《白下驿饯唐少府》,颈联“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将语序倒置,突出的不仅是饯别时光线的暗淡,更是诗人心境的黯然;暗示的不仅是乡路之漫长无尽,更是诗人对友人的眷恋与牵挂。3.语义方面,违反一般生活及思维逻辑,以看似无理的描写和叙述更深刻地表现事物特征或个人情感。如2024年新课标Ⅰ卷刘克庄《宿千岁庵听泉》颔联“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诗人为了听泉声,抱被借宿,听得久了,疑屋为船,如此痴语看似无理,其实饱含着天真赤诚的诗人惜物之心,读来颇有趣味。
二是分析情理矛盾,还原情感逻辑。解读诗歌时,通过分析情与理之间的矛盾,体悟背后蕴藏的复杂感情,以及由此带来的审美韵味。“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明月本无情,诗人却要诘问它埋怨它,这无理质问正缘于离愁煎熬的痛楚;“开窗放入大江来”,按照常理,大江是不可能开窗放入的,但诗人笔触恣肆,造语神奇,以荒唐之想表现了长江恢宏的气势以及诗人的广阔胸襟和非凡气度;“月是故乡明”,普天之下的明月本无差别,诗人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不符合客观事实,却符合中国人的文化心理,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各种逻辑,表达了优美的文化内涵,表现出丰富的思维方式。在高考古诗复习教学中精准理解诗歌的丰富内容,深入领略和感悟诗歌的意境和韵味,需要格外重视并加强逻辑思维的介入。
转自语文学研究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