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着眼当下,拨开云雾
——初中语文作业现状
(一)语文作业“铺天盖地”
语文是初中阶段的基础性科目,其学科地位不言而喻。部分语文教师为了夯实基础,锻炼语文思维,布置了大量的语文作业,这与“双减”政策倡导的“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倡的“严格控制作业数量”的要求不符。
(二)语文作业“枯燥单调”
“抄”“写”“听”“背”是传统语文作业的“四大法宝”,也是影响学生创造力和语文学习热情的重要因素。机械式的作业和重复性的练习单调且枯燥,学生缺乏自主探究和深入思考的机会,也缺乏锻炼文学审美能力的机会,不利于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与新课标提出的“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的理念不符。久而久之,学生非但不能从语文学习和作业中得到文学熏陶和思维锻炼,还会产生厌学情绪,以致出现作业态度敷衍,书写潦草,逃避作业等情况。
(三)语文作业“一刀切”
新课标要求作业布置要科学合理,而语文教师也深知分层作业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但为了方便,部分教师布置作业时总是采用难度中等的全员性“一刀切”模式,这就导致学习优异的孩子“吃不饱”,学习困难的学生“消化不了”,既不能提优,也不能补弱,让语文作业失去了原有的教学价值,无法实现因材施教。
二、四维并举——
初中语文作业创新设计策略
(一)先行作业——集零为整,统筹设计
初中语文作业通常包括课前作业、课中作业和课后作业。课前作业以预习为主,是影响课堂效果的先行因素,可以称之为“先行作业”。传统的先行作业,通常是抄写生字词或重点段落,朗读课文、文言翻译等,旨在粗略了解文章大意。新课标强调要减少机械性、重复性的作业,提倡资源的整合。教师应着眼于整个单元,将零散的单篇课文的“先行作业”进行归类、整合,集零为整,统筹设计,在避免大量机械作业的同时,也能切实有效地提升“先行作业”的质量。
例如,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主题为经典白话小说阅读。由于文本人物较多,关系复杂,背景独特,为了达成整体感知中“理解文章内容”这一教学目标,教师没有采用单篇教学“扫字词—读文章—概括大意”的传统先行作业模式,而是采用大单元教学的作业设计思路,让学生对明清白话小说有更为广泛的感知。先行作业为:“本单元的主人公都是明清小说界响当当的人物,但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的名片。请你为他们分别设计一张人物名片。可以采取小组互学的形式,结合课内外资料,梳理主人公的身份信息,并绘制成人物名片。”
听到这一“先行作业”时,学生兴趣盎然,小组分配完任务后,就立马主动读起了文章。为了设计好人物名片,有的同学甚至将文章研读了数遍,加之课外资料的补充,能如说书人般将小说情节娓娓道来。这样,实现“理解文章内容”这一教学目标就水到渠成了。学生在设计人物名片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理顺了各种人物关系。如《智取生辰纲》中的主人公杨志,学生在搜集了绰号、身份、外貌特征及主要事件等信息后,设计的人物名片如下表。
主人公的身份信息在冗长复杂的文本中被筛选出来后,绘制成表,瞬间变得一目了然。此外,学生还整理出了《范进中举》中范进的身份、年龄、中举前后的外貌特征及中举前后邻里态度的变化等主要信息,《三顾茅庐》中诸葛亮的字号、身份、“身长八尺,面如冠玉”的外貌特征和“联吴抗曹”“跨有荆益”的军事策略以及“复兴汉室,三分天下”的主要成就等,《刘姥姥进大观园》中刘姥姥的绰号、年龄、家境、家庭主要成员以及与贾府的关系等。
(二)纸笔作业形式多元——为学生创造力和个性表达赋能
纸笔作业,顾名思义,就是写在作业本、试卷、练习本等纸质类载体上的以掌握或巩固课堂知识的作业,是语文作业的传统形式。新课标提出,评价的方式要多元化,评价学生的标准不应只是成绩和分数,那么初中语文纸笔作业的形式自然也要多元化,这样才能挖掘学生的潜能。
1. 古文阅读作业。在教学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核舟记》时,为了检测学生对文本理解是否到位,教师没有采取同步作业或检测的形式,而是另辟蹊径,让学生将脑海中的核舟绘于纸上,再根据说明事物的特点和顺序,清楚地介绍自己绘制的核舟图。这种作业设计,不仅形式新颖,还锻炼了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艺术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2.名著整本书阅读作业。初中名著的整本书阅读作业,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都不是容易的事。阅读和作业都需要花费学生大量的时间,教师可将阅读名著的作业安排在寒暑假,并借助“名著任务书”的作业形式,帮助学生进行阅读整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作为独立的阅读个体,阅读感想本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名著任务书”并没有唯一答案,学生可以自由创作。假期归来,学生为任务书加腰封,加配图,加手抄报,加手工……将薄薄几页的“任务书”充实成了自己的著作,呈现了较强的创造力(如图1、图2)。事实证明,没有答案,便是最好的答案。
3.拓展作业。教师可以根据不同体裁的文本,设计不同形式的作业。如小说和童话的情节梳理可以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散文和诗歌的情感提炼可以用“由读到赏”的形式设计,也可以用“拓展作业”的形式运用于生活中[1]。如在教学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时,教师带领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对父亲的情感转变,也体会到了“背影”便是父子关系破冰的转折点。为了培养学生理解父母,感恩父母的情感态度,可以设计拓展作业:“‘背影’定格了父亲的爱,深深地烙进朱自清的心里。在你的记忆中,是否也有这样的瞬间,突然让你与家人冰释前嫌?请回想,然后给家人写一封信,说说你从未吐露过的心声,字数不限。”
课文的熏陶,安静的氛围,给了孩子们倾诉的冲动;“字数不限”使学生没有了任务意识的限制和束缚;写自己的故事,吐露自己的心声,又赋予了拓展作业个性化的特色。该作业的设计,使学生实现了“由人到己”的个性情感迁移,培养了对父母、对家人的理解和感恩之情。如学生书信片段。
奶奶:
那年秋天,家中出现了些变故,不得已,我搬来和您长住。
忆起小时候,我总会因为您那重男轻女的思想和落后的观念而心生埋怨。您总说“女娃不靠读书,长大专注于家庭就好”,您总不允许我交朋友,也不允许我和异性接触。我为了不受您的管控,总会说一些话来气您,直到您气急之下把我赶了出去。说实话,那时的我甚至有些恨您!
分别两年多了,再次见到您时,您显得更加沧桑了。您不再对我絮絮叨叨,牵着我的手,眼里满是对我的心疼。您小心翼翼地从箱底摸出一些纸币,塞到我的手心,轻轻地对我说:“孙儿,这是奶奶给你的,你想买点什么就买点。”我摩挲着您手上厚厚的茧,心里一阵发酸,眼泪也不受控制地往下流。那一刻,我读懂了您对我的偏爱,也稀释了我对您的偏见。
(三)非纸笔作业——拓展语文阅读边界
非纸笔作业,是以实践探究、口头表述、手工等方式为主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作业形式。它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能,拓宽学生语文阅读的边界,是突破传统纸笔作业瓶颈的有效形式。新课标指出,要用优质的作业帮助学生获得典型而深刻的学习体验,而非纸笔作业便是践行新课标这一理念的“良方”。
例如,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题是诗歌,根据活动任务单中“诗歌朗诵”的要求,教师可以设计非纸笔作业:班内将举行“秋之韵”诗歌朗诵比赛,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诗歌朗诵。要求:(1)了解本单元每首诗歌的创作背景,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注意重音、节奏、语速和语调等。(2)选定一首参赛诗,组长根据小组成员音质、音色和情感表达等特点,分配好朗诵任务并排练。(3)为了呈现朗诵的最佳效果,建议脱稿,可适当配乐、配视频等。(4)参赛篇目参考:《沁园春·雪》《周总理,你在哪里》《我爱这土地》《乡愁》《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你看》等。
此项作业,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朗诵技巧,还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作业的积极性。在准备和排练的过程中,还能培养学生的信息搜索能力、多媒体设备应用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协调能力等,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除了诗歌朗诵比赛,在教学中,教师还设计了《我的叔叔于勒》课本剧表演,名著《红星照耀中国》阅读汇报,“不平凡的平凡人”人物访谈,金秋时节“赏桂吟诗”等生活语文实践类的“非纸笔作业”,激发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引领学生不断发现语文之美、生活之美和生命之美。
(四)梯度式挑战作业——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在“三新”背景下,语文教育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展分层精准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分层精准教学在初中语文作业的设计上体现得尤为明显,面向全班不同基础的学生,教师采用“梯度式挑战作业”的形式设计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情况完成作业任务。例如,在教学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物传记时,可以设计单元任务挑战作业(如表2)。
挑战任务用“我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完成后将获得的技能”又明确了学生任务最终指向的语文核心素养目标。
三、精于“设计”,行成于思
蒙森曾说:“人类的创新之举是极其困难的,因此便把已有的形式视为神圣的遗产。”语文教学中的作业设计同样如此,如果我们一直将重复的机械化的作业形式视为神圣的语文教学遗产,那新时代的初中生对于语文作业只会更不感兴趣[2]。
要想唤醒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内驱力,主动作业以预习或巩固所学知识,就需要语文教师充分整合利用语文课程资源,不断探索初中语文作业的创新路径,教师要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和表达,使班上每一位学生都“有作业可做”“有作业想做”,真正落实了“精准教学”的理念。
转自语文学研究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