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结项报告“做”出来还是“写”出来的?

2025/4/11 17:02:08  阅读:26 发布者:

结项报告“做”出来还是“写”出来的?

(一)

我们先看部分一线教师的结项问题与困惑:

1.怎样的结题材料更有说服力?

2.什么样的结项材料才算完整,能评审通过?

3.结题报告格式不够清楚,内容结构有哪些?

4.结项报告和论文是否一样,有没有区别?

5.结项报告以第几人称写?是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

6.如何结题不太懂得如何操作,如何开展?

7.成果以什么形式呈现?必须是论文吗?

8.课题的结题报告和最后上交的成果论文有什么区别?课题结项时,结题报告和论文有何区别?哪个更好一点?

9.不知道如何撰写规范的课题结项材料?

10.结项报告的撰写是重理论?还是实践经验总结?

11.结项报告里面要不要穿插成功案例分享?如果需要,这些案例的原封不动的插进去,还是以经验介绍的方式描述出来?

12.课题结项中分几个层次写更有效?

13.结项报告中的“研究成效”是写笼统的效果还是要把具体的有形的成果都描述出来?比如策略、量表等。

14.结项报告如何合理撰写?主要做法经验是全部写在结项报告中吗?还是只写活动框架,详细内容作为过程性材料?

15.如何写出高质量的结项报告?成果评选的等次依据是什么?

16.在撰写课题的结项报告时,详略如何把握?

17.可以通过哪些研究方法丰富课题内容?

18.撰写结项报告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19.如何有效撰写研究成果,理论成果如何进行升华?

……

上述的这些问题,是部分一线教师课题结项时遇到的科研问题与困惑,当然这也可能是大多数教师面临的共性问题。我们梳理一下,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与困惑体现在:一是结项报告的格式不够清晰,二是结项报告中的材料如何使用不明确,三是结项报告的内容表达不清楚,四是不清楚优秀的结项报告什么样?五是过程性材料整理不明晰等等。

事实上,一线教师面临的科研结项问题与困惑,可能远不止这些。也正是由于存在着这些课题结项的问题与困惑,严重制约着一线教师的科研结项工作,甚至导致结项工作的失败。

(二)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开展课题研究活动一般要经历科研选题、研究过程以及课题结项等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比较重要。而结项环节恰恰是一项课题的最后环节,是课题组成员一年来的集体智慧结晶,也是即将取得科研成果证书的关键时刻。因此,结项工作往往老师们都相对更加重视。

但我们发现,大部分的一线教师对撰写结项报告比较生疏与害怕,以至于部分课题研究工作最终流产。一线教师之所以害怕撰写结项报告,或者写不好结项报告,我们曾经总结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平时动笔少;

2.不清楚结项报告的格式;

3.课题研究经验平时不能及时总结;

4.课题研究的过程不够扎实;

5.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比较少;

6.课题组成员分工不合理;

7.想得太多、太复杂,把结项报告神秘化。

显然,这几条结项报告撰写的主要问题戳中了部分一线教师的要害或痛点,甚至居然有个别教师占了七条,这不得不令人反思。在这七条问题中,既有主观原因,如第1367等,也有客观因素,如245等。正是由于这些制约条件的存在,导致了部分一线教师撰写结项报告比较困难和棘手。因此,一线教师要克服结项报告撰写难的问题,首先要从我们自身来找原因,然后再克服一些客观因素,尽可能顺利完成课题的研究工作。

(三)

结项报告是做出来的还是写出来的?这本身并不是我们值得讨论的问题,但事实恰恰是,我们部分一线教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存在着一些偏颇和误区。

我们认为,作为一项课题研究活动来说,从科研选题、研究过程到结项工作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显然课题“做”的过程充满了课题研究活动的始终,而结项报告撰写只是课题研究活动最后的总结环节。因此,无论从课题研究的周期上,还是我们付出的努力程度上,课题的“做”要远比“写”重要得多。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课题研究活动“做”的过程,决定了课题结项报“写”的质量。“做”是“写”的前提和条件,没有“做”就没有“写”,即便勉强“写”出来的结项报告,其结果也可能是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结项报告的撰写不重要。对于一名善于写作表达的教师而言,在课题研究活动开展扎实有效的基础上,“写”的结项报告质量就不会差。而对于一名不善于写作表达的教师而言,那么“写”的结项报告质量就难以保证了。也就是说,课题研究活动“做”是“写”好结项报告的必要条件,但并不等于说“做”得好就一定能够“写”得好。但是,课题研究活动“做”不好,那么一定就“写”不好。“无病呻吟”“东拼西凑”的结项报告,不可能是一个优秀的成果。

由此可见,课题研究活动地有效开展,是写好结项报告的基础,是根本。而撰写结项报告,是对课题研究活动的一个总结和提炼,是升华,因此二者是相辅相成,互为一体的。

结束语

我们认为,一个优秀的结项报告,应该是“看得懂”“用得着”“学得会”。那么,如何做到这三点,就需要我们一线教师认真思考和总结。

其实,对于一线教师而言,“写”出一篇优秀的结项报告其实也并不难,我们认为做好以下几点至关重要:一是保证课题研究活动地扎实有效,这是撰写一个优秀结项报告的本源;二是平时要及时总结和提炼,把结项报告的撰写工作合理融入到平时的研究过程中;三是了解结项报告的一些基本格式要求,知道每一部分内容该如何去表达;四是掌握一些结项报告撰写的技巧,尤其是表达内容要具体、聚焦,并适当增加一些案例或课例;五是合理分工,我们一贯提倡以子课题的方式进行课题组成员的分工,是一种相对比较科学合理的分工,这样既可以保证每一名课题组成员有事做,也能保证课题组成员能够了解整个的课题研究活动过程,当然每一名成员都能够参与结项报告的撰写工作;六是平时要多动笔,多撰写一些案例、反思、课例等,这些都为结项报告的撰写提供大量素材;七是平时多积累一些过程性资料,包括案例、课例、反思、学生作品、手工作品、作业设计、课堂活动照片等;八是不要把结项报告撰写工作神秘化,更不能想得太多、太复杂了,我们一再认为,平时怎么做就怎么表达即可,不需要大量的理论支撑。

我们希望,一线教师的课题研究活动不仅要“做”得好,也“写”得好,“做”和“写”要融为一体,最终得到一个课题研究活动的满意结果。最后,我们以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

“无论就其本身的逻辑来说,就其哲学基础来说,还是就其创造性来说,教师的劳动都不可能不带有研究的因素。这首先是因为,我们所教育的每一个作为个体的人,他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个充满思想、情感和兴趣的很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只有善于分析自己工作的教师,才能成为得力的、有经验的教师。在自己的工作中分析各种教育现象,正是向教育的智慧攀登的第一个阶梯。”

转自老胡聊科研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