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高考优秀作文六大看点

2025/4/2 17:26:38  阅读:10 发布者:

在破“五唯”、施“双减”的教育生态下,2023年高考优秀作文可谓星光璀璨,异彩纷呈。如下六大看点,尤为引人瞩目,对于2024年和将来参加高考的同学应都会有所启发。

一、立意:更上层楼

有的考生能吃透题意而不拘泥于题意,在精准把握题意的前提下,对题意做进一步的延伸、拓展与深化,大胆地由题意“说开去”,从而使文章的立意升至一个峭拔的高度,带给人一股扑面而来的锐气和洒脱。如: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拥有无数好故事的时代。

好故事是有力量的。然而我们必须看到,这些好故事都不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创作的,我们只是读者,而非作者;我们只是好故事的受益者,而非贡献者。因而,我认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担当,接下来该轮到我们成为创作好故事的主力军了。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往小处说,我们应该为了家庭乃至家族的发展,在自己人生的这本大书上“创作”一个又一个好故事。往大处说,我们更应该在国家这部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书写的鸿篇巨制上,留下我们“创作”的一个又一个好故事。

人生代代无穷已,你我皆是创作人。当代青年不仅要读好故事,当一名好读者;更要“创作”好故事,当一名好作者。如此,好故事的力量才会永远传承下去。(新课标Ⅰ卷·广东考生《好故事的力量需要传承》)

本文在阐述完“好故事是有力量的”之后,做了一个意味深长的转折:“然而……我们只是读者,而非作者;我们只是好故事的受益者,而非贡献者。”思路上的这一翻转,顿使文题关键概念“有力量”的内涵从“汲取力量”转向“给予力量”,从而创造性地打开了本文立意的深层空间,足见考生在思维品质方面的过人之处。

二、格局:走向“大我”

有的考生能胸怀“国之大者”,将“小我”融入“大时代”,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相结合,在青春的赛道上,自觉接棒,走好属于当代青年的长征路,展示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大我”格局。如:

“与有肝胆人共事”。我有幸在高中遇到了一群有志青年:有人立志科研,敢为人先;有人选择从医,悬壶济世。我的化学老师是曲阜人,孔子的老乡,她在高考志愿表上填满了师范类专业,并为教书育人的梦想放弃了清华博士后的机会。在我们高考前的最后一节课上, 她说:“做科研的教师,做学生想成为的人。”与这样的人共处是一种幸福,我也常怀着一颗丹心,立下自己“逐梦航天”的志向……

走出考场,先生,请您见证,我将脱去考生的外衣,与有志者一起,手捧丹心,做一个在航天领域发光发热的读书人。(天津考生《携有志者手,读赤子丹心——致周恩来总理的一封信》)

这位考生胸怀报国之志,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仅能“知”,而且付诸“行”。在进行生涯规划时,他没有去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是服从祖国需要,担“未来我来”之责,逐“航天强国”之梦。有如此“大我”格局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国之幸也!

三、素材:聚焦热点

有的考生不仅能“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而且能“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他们关注热点,聚焦热点,不仅看新闻,有了解,而且能明辨,有取向,展现出“文章合为时而著”的少年气象。如:

然而,在时代的惊涛骇浪中,我们光成为好故事的聆听者是不够的,我们还需成为好故事的讲述者,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在国际舆论场中提高国际话语权。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我们需以人为本、用情讲述,需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需利用好多媒体平台……我们可以像《假如国宝会说话》那样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观众对话,也可以如“滇西小哥”般借助互联网向世界讲述中国田园的诗意……要运用我们的智慧,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新课标Ⅰ卷·湖南考生《在聆听中创造,在实践中发声》)

《假如国宝会说话》,CCTV持续播放;“滇西小哥”频道,新华社全球连线。这位考生不仅看了,听了,思考了,而且将之与考场上的作文试题巧妙地勾连起来了,这就是临场机智。在聚焦中,他主张“用情、用智、用新平台”讲述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从热点中取材,与时代同行,可圈可点。

四、构思:独具匠心

有的考生不仅心中装着故事,而且能独具匠心地讲好自己的故事和中国故事。在构思中,既能张弛有度地调控着情节发展的节奏,还能不断蕴蓄生发着故事的穿透力、感召力。有亮度,有厚度,扣人心弦,撼人心魄。如:

早读老师通知,语文课要召开《满江红》研讨会,核心议题是:“《满江红》讲的什么故事?”

会议开始,A最先发言……B立马反驳……C有些不以为然……D恍然大悟……

“大家的发言非常精彩,我还想说这是一个历史故事,也是一个现实故事,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英雄可以唤醒更多人成为英雄。这样的英雄有很多,你还能想到哪些人的故事呢?”

“戚继光、林则徐……邓稼先、屠呦呦……各行各业为祖国奋斗的人们!”……大家接连补充。“还有呢?”老师继续追问,我们面面相觑。接着,老师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们,还有你们哪!今天你们为家国大义热血沸腾,明天你们一定会书写好自己的故事。”老师的话如一声惊雷,让我们激动不已。

“班长,领诵岳帅《满江红》!” 老师一声令下。“怒发冲冠,凭栏处……”声浪迭起,保家卫国的壮志在我们小小的胸膛里澎湃汹涌。(新课标Ⅰ卷·河北考生《千秋烈,满江红》)

这位考生的匠心独运之处在于,以班级研讨会这一独特创意来演绎英雄故事触动人心的力量。在会上,老师的话不仅推动着情节由一个英雄向英雄群像、由古代英雄向当代英雄、由崇尚英雄向争当英雄的“三重翻转”,而且不断点化、升华着主旨,直至形成“澎湃汹涌”的故事力量。立德树人心,培根铸魂意,跃然纸上,感人至深。

五、行文:逐层推进

有的考生在行文中,对中心论点不仅能切分,把理讲清说透,而且能整合,依理逐层推进,从而使行文架构与思维运行互为表里,相辅相成。这既显示出考生思考路径的明晰性和完整性,又使文章迸发出强劲的逻辑张力。如:

从有故事到故事产生力量, 这之间还有很长一段距离。所以,我们必须思考故事的力量是如何炼成的。

故事的力量来自认知的高度。不同认知的人,看到的世界也必然不同。一个人认知的高度越低,所见就越少,能理解的也就越少;认知的高度越高,所见就越多,能理解的也就越多。

故事的力量来自情感的共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读故事亦然。带着积极的态度去读好的故事,感受故事中的情感,如此,故事才能起到好的作用。

故事的力量来自灵魂的匹配。每个人灵魂深处的自我是不一样的,从故事中获得的感受也就不同。灵魂深处的自我与故事传递的精神价值不匹配,再好的故事也没用。

故事分好坏,读者也不同。我们应该当一名优秀的读者,用好故事的力量。(新课标Ⅰ卷·浙江考生《故事的力量是如何炼成的?》)

本文三个分论点(画线处)之间的深层逻辑是,读者认知的高下决定故事力量的大小,这是理性的衡量;读者情感的偏向决定故事力量的正负,这是价值的判断;读者灵魂的深浅决定故事力量的层级,这是信仰的抉择。三者有机融合,逐层递进,展现出考生高超的行文架构力。

六、思辨:以“问”驱动

有的考生能够用疑问句引领论述,通过不断发问和追问,倒逼自己把事理想通透,把逻辑捋清楚,从而驱动思辨不断向纵深推进,去厘清事物内涵、探明发展动因、寻求破解路径,展现出刨根究底的思辨韧劲。如:

“自己的空间”在哪里?

有人把社交网络作为自己的空间,花费很多时间来打理一个社交账号或者养成一个游戏角色。然而,我们也无法在这里找到内心的平静。

那么,自己的空间究竟在哪里呢?

自己的空间,应该在阅读中。没有任何一种活动能够像阅读一样,让我们随时随地沉浸其中。然而另一方面,如果把自己围在了里面,又不免扭曲了阅读的意义。

当我们从书本中抬起头来,会发现自己的空间还应该在行走的力量中。张桂梅的空间是一所华坪女子高中吗?不是,是中国贫困女性的命运。樊锦诗的空间是敦煌研究院吗?不是,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与复兴之梦。且听“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这句号召,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我们所见之物、所到之处,都能够成为自己的空间。若一个人心中装着国家,肩上扛着使命,自己的空间就不会因走向内耗而塌陷。(新课标Ⅱ卷·辽宁考生《“自己的空间”在哪里》)

这位考生发出的“四问”(画线处),将对“自己的空间”的思辨从“现实的空间→虚拟的空间→阅读营造的精神空间→追求个人理想与志向的更高层次的空间”。思辨在追问中推进,论证在思辨中深入,最终升华出“把自己的空间和时代的进步、国家的发展相结合”的主旨。

一份才思可以触发另一份才思,一个灵感可以唤醒另一个灵感。笔者相信,同学们只要深味、细品上述六大看点,就一定能从中汲取智慧,从而借力发力,使自己的作文再上台阶。

转自语文深深浅浅之间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