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七种方法,助力教师有效进行课堂观察

2025/4/2 16:55:13  阅读:2 发布者:

教师在多年的听课活动中都积累了一定的听课经验,即掌握了一定的课堂观察方法。这些方法和经验是宝贵的。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总结与提升自己的听课经验,这里对课堂观察的基本方法提出一些建议。包括建立课堂察合作体、依据观察目的确定观察主题、适当选择观侧重点等七种方法。

建立课堂观察合作体

面对复杂的课堂教学问题,仅凭教师个体的力量难以胜任,需要群体的智慧参与。在学校常规听评课教研活动中,可以尝试建立教师合作观察共同体。

教研组或备课组可以将观察的目标和重点分配给多位教师,每个观察者负责其中一项任务;

也可以把观察者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项或几项观察指标,由大家合作完成对一个课堂的观察活动。

这样的课堂观察,能够规范有序地开展课堂观察活动,有利于更全面、客观地审视课堂,同时通过对话、倾听、讨论等交流方式,形成积极合作的学校教研文化。

依据观察目的确定观察主题

根据观察目的与作用,课堂观察可分为诊断性观察、提炼性观察和专题性观察。

诊断性观察重在帮助教师发现问题,针对课堂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得出结论,给出教学建议。

提炼性观察重在通过观察帮助教师提炼出课堂教学的风格和特色。

专题性观察则是指为了研究某一个或某些具体问题而进行的指向明确的课堂观察,也可称为主题式观察。

恰当选择观察侧重点

1

关注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无论什么学科、学段,衡量一堂课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是教学目标达成度和教学重难点的落实。听课者不妨问问自己: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什么?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选择什么?

教材有什么特点?

这节课的重点在哪里?

难点是什么?

在不熟悉教材的情况下,要会边听课,边拿过学生的书用最快的速度了解本课教学内容、任务,厘清教学思路,揣摩教学日标与教学重难点。

2

关注“教”和“学”两个观察角度

在课堂观察中,无论是观察教师的教,还是观察学生的学,都很重要。教师教学可以从教学环节、问题设计、知识指导、教学机智等角度观象学生学习,可以关注准备、倾听、互动、自主、达成等方面。

但笔者认为,是哪个方面,教学的起点和归宿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课堂观察更应注重学生的学习,要以学生的学来检验教师的教,改进教师的教。

对学生的学,可以重点进行五个观察:

观察学生的参与面、观察学生的参与状态、观察学生的学习方式、观察学生的参与时间、观察学生的参与效果。

也可以观察学生的起点与生长、问题与解决、学习的需求与满足等。

例如,课堂中,有多少学生经历了训练?这些孩子在课堂中的表现与他们的原有基础有什么关系?教学设计与学生的学习需要是否匹配?如果不匹配,是高了还是低了?应做何调整?……总之,教有过程,学有经历,双线并进,评教当让位于评学,可能是评课更需要的视角。

3

关注整体、细节与特点

对一节课的把握既要关注整体,还要关注细节。整体可以是宏观的、概括的,细节应该是细致的、具体的。关注细节包括本课教学亮点和教师教学中明显的失误与遗憾之处。

教学亮点即能体现教师在本课的教材处理、教学设计、问题提出、课堂评价、小组学习、教学风格等方面师生最精彩的细节。以往听课,教师往往更关注的是执教教师设计的教学环节,记录执教教师教学活动过程,而对其教学过程中互动的细节却关注甚少。

无论是关注整体、细节,还是特点,听课者都要注意抓执教教师的特点和风格,每次听课都力求敏锐地透视课堂,发现隐含在教学现象背后的思想与观念。听课要找到课感,这就像学音乐的人要有乐感、学美术的人要有美感、学语文的人要有语感一样。

何谓课感?

课感即课的协调感,是执教者对教学现场的一种直觉,一种当下的把握,一种敏锐而别出心裁的驾驭。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那些突如其来的偶发事件,执教者能不假思索地、迅速地、果断地做出反应,而且这种反应是高效的、巧妙的,这就是课感。此外,还有课的节奏感、课的情味感、课的层次感、课的风趣感、课的风格感等。

4

关注课的背后教学思想

课堂不仅要观察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行为,更要通过关注课堂上教与学的行为表现来分析教师的教学思想与教学主张,看是前卫的还是陈旧的。这样更容易准确把握一节课。

观察中伴随着分析

透过课堂现象追寻课堂本质是有效观察的关键。听课者要力求敏锐地透视课堂,发现隐含在现象背后的思想与观念,如热闹却无实效的课堂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从“假繁荣”到“真课堂”转变的契机在哪里。有校长反映学校里有一些老师上过很多观摩课,获得过一些课堂教学大奖,工作也勤奋,但教学成绩却不尽如人意。

听课者深入课堂分析,可能会得出以下原因:

讲的内容肤浅,复述多,个人创造性少;

问题设计思维含量低,不能激发学生积极探索;

活动设计形象化,很多是多余的或不恰当等。

例如,怎样才算训练思维?听课者不能简单地看课堂上是否有问答环节,也不能简单地看举手人数的多少,而是要看学生的课堂思维状态。

比如,如果教师刚提出问题,全班都举手,这算启发思维很成功吗?这很可能是教者提的问题过于简单了。相反,一个问题提出来后,开始无人举手,但看得出来学生在思考,几秒钟后,有的孩子脸上露出了有所领悟的表情,举起手来;渐渐地,举手的人多了起来,这才是一种最佳的教学效果。

同样,在有的课上,教师提的问题,学生一答一个准,而且语句流畅,这是成功吗?这种现象可能存在三个原因:

一是事先准备好的,不真实;

二是发言的都是好学生;

三是内容要求偏低了。

这三种情况都不会使学生有较大的收获。

一节好课,应该能看出学生是怎样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比较熟练的过程。在课堂上,学生答错了,答得不完整,答得结结巴巴,这是正常现象。正因为这样,学生才要学习。教师的作用就是在学生答错时能加以引导,答得不完整时能加以启发。

所以,听课一定要注意看实际效果,看学生怎么学,看教师怎样教学生学。听课教师在课堂上要真正对所听之课做出正确的判断,必须是看、听、想结合起来,并借助新课程理念做出分析。

运用综合观察方法

综合观察法就是听课者要边看、边听、边思、边问、边测、边记。有效的课堂观察不能单凭眼睛看、耳朵听,应借助照相机、录音笔、手机等工具,最好提前研究观察维度,设计相关观察量表。同时,教师不妨创新听课、评课研讨卡:

一是现场听课反思记录卡,二是听课察学交流记录卡。

现场听课反思记录卡包括课例导读、教材版本、单元概述、教材内容概述、该类教材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及执教教师研究取向、欲解决的问题、创新点等。

听课过程中是单项观察还是综合观察,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确定听课的重点。听课者的课堂听课日志应该包含对执教教师所观察角度方面的评价;对执教教师上课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优缺点并重。

注重课后多重对话

课堂是一个复杂的教学空间,其中有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课程的呈现过程以及师生之间互动构建的课堂文化。无论哪一方面出问题,都会影响教学质量。

教学又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在生成的课堂上总会出现一些值得反思研究的问题。这些问题首先是真实的问题,是执教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因此听课后的访谈十分重要。

一是注重对学生的访谈、倾听来自学生的声音,以学生的视角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以学论教。没有学生就没有课堂,没有对学生的尊重就没有焕发生命活力课。

二是注重与执教教师的对话。教师的对话可以聚焦本节课值得研究的问题,是若干小问题中的核心问题,同时也是能够研究的问题,是执教者和观察者的能力与水平足以驾驭的问题。

大家在思考中互相交流,发现并提出更好的方法与观点,都成为智慧的分享者与奉献者。每位执教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有许多印象深刻的故事,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收获与困惑。对话式的评课集中了全体评课教师的思想和智慧,是对评课教学资源的共享。

定量观察与定性观察相结合

为了更好地把握执教者课堂的实质,需要有的放矢地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有时听课者也可对课堂上的一些师生活动进行定量统计和测量。

1

计算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

看教学环节时间分配和衔接是否恰当;看有无前紧后松(前面时间短,教学密度大;后面时间多,内容松散)的现象,看讲与练的时间搭配是否合理等。

2

计算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的时间分配

看是否与教学目的、要求一致,有无教师占用时间过多、学生活动时间过少的现象。

3

计算学生个人活动时间与集体活动时间的分配

看学生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全班活动的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有无集体活动过多,学生个人自学、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的时间太少的现象。

4

计算优困生的活动时间

看优困生的活动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有无优等生占用时间过多、学困生占用时间太少的现象。

5

计算非教学时间

看教师在课堂上有无脱离教学内容、做别的事情、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的现象。

转自京师杏坛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