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课改.教研】班级小组管理的6个策略

2025/4/2 16:34:07  阅读:3 发布者:

为什么有的班主任管理班级时感觉一团乱麻、无从下手?为什么有的班主任工作任劳任怨,但学生依旧我行我素……

班级事务多而杂,如果只靠班主任一人去管、去抓,一两天还好、一两个月也能坚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班级的琐碎事务势必会消磨掉班主任的工作热情和耐心。

随着教龄的增长,我逐渐意识到班级管理混乱的一个原因就是班级没有清晰的组织建构。于是,我开始学习、摸索以小组为单位的管理模式,把自己从班级事务中解脱出来,没有想到在运转的过程中,还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新学期新开始,借此机会,我把自己总结的小组管理经验和大家进行分享。班级小组该如何实施?这里有6个关键词:组建、自治、融合、评比、奖惩、优化。

组建学习小组

负责任的组长+有荣誉感的组员=有战斗力、凝聚力的学习小组

班主任选组长的时候,一定要慎之又慎。俗话说:火车快不快,全靠车头带。在实行小组管理的班级中,小组长的重要性甚至要超过一般的班干部。因为,小组长是小组管理的核心人物——他/她既要约束好组内成员的行为规范,又要营造组内的比、拼、赶、超的学习氛围。

确定小组成员时,班主任也要综合考虑。既要考虑到组内成员的稳定性,又要考虑到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性,还要考虑到各小组人数的均衡性。

1.稳定性

先说组内成员的稳定性,确定小组成员的时候,要充分考虑组员的性格、性别、学习成绩、行为习惯等各方面因素。

举个例子: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尽可能不放在一组、性格完全合不来和太投脾气的学生也不能放到一组,有早恋倾向的学生更不能放到一组等。这些问题若处理不好,很容易为以后的小组管理“埋雷”。

当然,我们也可以有计划地把好学生、中档生、后进生编进一个小组,以便后期开展组内互助等活动。

2.竞争性

再说组和组之间的竞争性。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有意识地去激发学生们的求胜欲,可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PK活动。这也就要求组建学习小组时,要保障各小组的整体实力要相当,以免出现后续评比中的一边倒的局势。

3.均衡性

最后说小组人数的均衡性。小组人数+组数=班级总人数,这种分配方案最好。如果不能整除,也无所谓,我们还可以安排特别小组。比如其他小组为7人,特别小组为8人……

值得关注的是,脱离教育教学的小组管理,对学生是不负责任的。班级的小组管理,最终还要回归到学生的学习上面。班主任可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以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交流讨论或重难点统一答疑。

由于组员的擅长学科可能不同,小组长还可指定组内单科学霸为其学科负责人,来调度此学科的学习。无论是相互讨论还是学生答疑,都属于学习金字塔理论中的主动学习。这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消化吸收,还会引起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思考,也使得小组成员知识、友谊双丰收。

要给小组一定的自治权

如何让学习小组有一定的自我成长性,那就是让小组有一定的自治权。

安排座位:实行学习小组管理期间,我只安排过一次小组座位。那就是在小组刚成立时,我根据各小组抓阄结果划分小组区域。至于组内成员的具体座位,由他们自己讨论确定,我一般不过问。

当然,班主任要提前做好提醒,让他们本着对小组、个人发展有利的原则进行安排。后续的小组区域安排,完全可以根据考试成绩、常规量化的评比结果来确定。

细化责任:我班的学习小组基本是9人,1名组长+8名组员。具体安排如下:组长负责统筹调度;8名组员中的其中6名,分别担任本小组的学科组长,负责本学科的作业收缴、下发;剩余的2名组员,一人负责本小组座位区域的卫生打扫,另一人负责小组内纪律提醒。

总之,把小组事务尽可能分配到每个成员身上,让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人人为小组、小组为人人。

制定组规:在遵循校规校纪、班规班纪的基础上,各小组可以制定本小组的组规、奖惩方案来保证自己的小组能够有序、高效地运转。这些由学生自己定出来组规、方案,学生认可度比较高、服从性也比较强。当然,班主任也要适当把关,提出合理的管理意见。

用小组活动促进组内融合

一个好的学习小组,必须强大的凝聚力。但强大的凝聚力是在学生对学习小组认可之后才产生的。所以,我们要利用班级活动来增进小组成员的彼此了解、对小组文化进一步认同,让小组成员喜欢上班级小组这一小集体。

1)调度小组成员确定小组文化。小组文化,包括但不限于:组名、组规、小组合影、成员介绍、组目标等。在协商探讨的过程中,小组成员间就会有思想的交流碰撞,这不仅有助于相互了解,还有助于形成价值认同。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班级卫生打扫(主要为公共卫生区域),不再单独安排值日小组。

3)班会活动、团课活动,尽可能以小组为单位参加。比如,以小组为单位绘制班级黑板报等。

4)在评价机制上,要适当淡化个人评价,强化小组整体评价。

小组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增进组员之间的相互了解,让他们快速融入学习小组这个小家庭。

强化小组整体评价

如何让小组更加团结?我们可以采取捆绑式评价。通过整体性评价,让小组内部拧成一股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也是塑造小组集体观念的一种方式。

我班对小组的整体评价,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行为常规,另一个是学习成绩。班主任可以通过小组评价进而间接管理班级,非常有利于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其中,最难的地方就是评价方案的确定。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们可以借助学生们的力量——先由班主任提出评价思路,再由班干部和小组长细化补充,最后由全班学生讨论定稿。

以评价小组学习成绩为例,我班采用的是赋分机制。打个比方,我班的学生总人数为50人。小组成员的班级排名在1-10名之间,可赋分5分;在11-20名之间,可赋分4分;以此类推,在41-50名之间,可赋分1分。

总成绩进步,也有相应的赋分。我一般按进步比例(进步名次/当前名次)来参算,进步比例占前1/3,记为3分;居中1/3,记作2分;占后1/3,记作1分。当然,班级的单科前三名,也可以赋分折算进去。

总而言之,小组建立后,班主任要第一时间和小组长交流讨论,建立班级小组评价机制。小组评价机制,既要突出小组中的优秀个人,又要强化以小组为单位的横向对比,让每个小组成员都可以看到自己为小组作出的贡献。为了小组荣誉,相信每个组员都会用心、努力。

班主任也借助这个机会指导小组长在小组内建立帮扶对子,“先富”带“后富”,不让一个同学掉队。小组内部合作互助、小组之间良性竞争,最终促进了团结、互助、拼搏、争先等班级氛围的形成。

制定小组奖惩措施

有量化就要有评比,有评比就要有奖惩,有奖惩就要有落实。

我个人感觉个体奖惩措施和小组奖惩措施相差不大,只不过原来的奖惩对象是学生个体,现在的奖惩对象是小组整体。这里提供两位老师的做法,供大家参考。

【做法一】

一位是桃李芬芳老师,他分享了本班英语老师的做法:集红花抽盲盒、定制刮刮卡……

大意如下:我班英语老师是盖小红花,然后学生们集小红花去抽盲盒。她自己还会做刮刮卡,自己设置奖项。有时赠送一份英语资料,有时发朋友圈公开表扬,有时给个拥抱,有时是一杯奶茶,有时是老师在食堂请吃一餐饭,有时是给同学们出英语阅读题……惩罚的方式也是多姿多彩、趣味性强。小组积分PK,感觉效果不错。

很多老师一提到奖惩,很容易就想到“巴甫洛夫的狗”——你做得好,我就奖励你;你做得不好,我就惩罚你。但是,我们还要知道“斯金纳的鸽子”——不确定性的奖励,更有吸引力。

刮刮卡、盲盒机制、积分机制,这些东西真的让人上瘾,无论是在哪个年龄段这个办法非常棒。在《游戏改变世界》一书中,专门提到过这一点,这是有科学依据的。

为什么有些成年人迷恋买彩票、抽盲盒,不就是因为这不确定性的奖励嘛!

附:刮刮卡的制作方法——自己打印好内容,某宝上买刮纸,粘贴上去。还可以买现成的刮刮卡,比较省时省力。

【做法二】

另一位是淡淡老师,他分享了自己所用的“红花奖 or 绿叶奖”。

大意如下:我班是这样的,按年级排名,进步的设红花奖,退步的设绿叶奖;班级内挑战,成功的发红花奖,失败的发绿叶奖。奖项可由班主任设置或者由所有学生自主选择。红花奖多少要出点钱;绿叶奖不要钱。具体操作的时候,按进退步的名次顺序进行抽签。绿叶奖的所有项目都要求两个人(任意组合,无论进退)以上参加。

班主任可以对奖惩项目进行宏观调控或者是定一个大方向。还可以在其中加入一些服务同学的公益活动或志愿劳动,像这些都可以拆解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当中。一是能够节省出很多时间,二是做公益的过程也是一个净化心灵、修心养性的过程。寓教于乐,真的很好。但我们要注意一点,它的核心是教而不是乐。

个别小组可以适当优化

学习小组运行一段时间后,随着小组成员的彼此熟悉,小组内部的问题也会随之出现。举几个常见的问题:小组长失职,对小组管理有心无力或根本没有小组管理意识;小组成员不服从小组管理;学习小组的成绩排名连续垫底,已无竞争斗志等。

所以,班主任要及时关注小组发展动态,发现问题后要及时出手干预。通过干预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通过更换组长、调换组员的方式来解决。

提醒:为了让小组更有凝聚力,小组优化要慎用!

最后,总结一下小组管理带来的益处。

1)小组管理模式可以减轻班主任的事务性工作负担。在面对班级事务性问题时,班主任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可以大胆放手,要相信有些事情学生就能处理好。像维持纪律、打扫卫生等常规性事务均可采用类似方法,这样的管理模式,让班主任处理事务性工作时游刃有余,就能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到班级发展和教书育人方面,真正做到了“治大班如烹小鲜”……

2)班级的低重心运行,可以让更多的学生锻炼,也有助于加深同学情谊。每个学生都能为他所在的小组做贡献,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中找到存在感,无形之中学生的社交、沟通等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3)小组管理更符合教育需要。在小组管理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两个角色:管理者、被管理者。角色、身份的转化,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真正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等道理。小组管理就是通过学生对学生的管理,最终促成学生的自我管理。

4)小组内部合作互助、小组之间良性竞争。要想走得快,一个人走;要想走得远,一群人走。在小组运行中,每个小组都是一个小集体、一个小家庭。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组内成员相互鼓励、相互帮助,保证了小组的强大生命力。

班主任在班级建立小组竞争机制,引导小组之间进行良性竞争。小组内部合作互助、小组之间良性竞争,最终可促成团结、互助、拼搏、争先等班级氛围的形成。

转自师者知行行知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