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开展主题班会、社会实践、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时代脉搏,增强文化自信,培育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2025 年高考已进入最后的三个月倒计时。今年,山西、河南、陕西、内蒙古、四川、云南、宁夏、青海等第五批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省、自治区,即将迎来改革后的首次高考。为确保平稳过渡,教育部教育考试院精心命制了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高考适应性测试题,其余六科则由各省自行命题。
从与高考试题的紧密关联来看,适应性测试题中的 “创新点” 极有可能在当年或次年的高考中得到延续与深化。这不仅关乎参与八省联考的省份,对全国其他省份同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截至目前,全国已有 29 个省份投身高考综合改革的浪潮。)
2 月 17 日,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做好 2025 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为高考命题指明了方向。这些命题要求及适应性试题,不仅为接下来的高考备考提供了精准指引,也为未来几年中小学教学方式的深度变革、创新人才的精心培育,释放出了值得深入探究的关键信号。
01
素养导向,培育高阶思维从 “知识本位” 迈向 “素养本位
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演变中,从单纯 “关注知识” 向深度 “考查素养” 的转变,已然成为最为显著的趋势之一。
如今的试题不再局限于知识的机械记忆,而是更加聚焦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全面考查,着重强调信息提取与处理、逻辑推理、分析综合、科学探究与思维建模、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以及语言组织与表达等高阶思维能力。
今年的适应性试题,在这方面有着极为深刻的体现。
以语文试题为例,其着重考查学生 “作为具备思想与经验的个体,在解决问题时的临场表现”。命题精心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这类考查几乎覆盖了各个板块的问答题,且问题切入点巧妙而细微。在作文命题中,要求考生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秉持发展的眼光、具备全面看待问题的思维,对学生的理性思维进行了全方位的考查。
陕西、山西、宁夏、青海四省卷(以下简称 “四省卷”)的生物试题,要求学生从题目中敏锐捕捉有用条件,展开逻辑推理,并运用准确的专业术语阐述答案,有力地考查了信息提取、实验探究与文字表达等核心能力。思想政治试题则致力于培育学生的法治意识与法治素养,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剖析、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
河南卷地理 14-16 题,引导学生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等知识,深入分析沙垄高点与低点的气温变化,探索地理规律。这不仅让学生接触到前沿的学术研究思维,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探索热情,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深度。
改革信号
不仅高考如此,近年来的中考试题,甚至今年 1 月引发热议的 “小学期末试题”,都在大力强调教学应从 “关注知识” 向 “考查素养” 转变。
对于中小学教学改革而言,这意味着必须彻底摒弃以知识记忆和机械训练为主的传统模式,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置于教学的首要位置。
这就要求教师深入领悟各学科的核心内涵,在教学设计、课堂活动及评价方式等实践环节中,全力聚焦于学生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如信息获取与分析、问题解决等)以及高阶思维品质(如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创新思维等)的提升。
02
学习情境化、生活化,聚焦实践与应用 从 “解题” 转向 “解决实际问题
邀请函 |2025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应用能力提升工作坊暨人工智能教育指导师培训
今年的适应性测试题中,各学科普遍加大了情境化命题的力度。试题设计 紧密贴合生活实际、社会热点与科技发展前沿,旨在考查学生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响应了 “无情境,不出题” 的新高考要求。
例如,英语试题的写作部分不再是传统的简单命题作文,而是创设了贴近生活的真实情境:要求考生基于学校举办国际文化节的背景,给外国友人撰写一封邀请信,详细介绍文化节的特色活动并阐明其意义。这一题型更加注重学生能否运用英语在特定情境下清晰、得体地传递信息,让英语回归到语言交流的本质。
河南卷物理巧妙融入 “运用物理原理解决生活问题”“分析科技产品中的物理现象” 等情境,不仅增添了趣味性与实用性,更助力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有机结合。
在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方面,本次思想政治试题表现尤为突出。
河南卷第 18 题的 “直播间购物”、四省卷第 11 题的 “物业管理费”“公共楼道电动车充电”“公安机关办理改名” 问题,以及云南卷 14 题的 “入职通知”、20 题的 “小区安全座椅致人受伤” 等,均源自生活中常见的话题。通过深入分析这些问题,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到法律就在身边,进而引导他们自觉尊法、守法、用法、护法。
改革信号
情境化与生活化是落实能力考查、彰显核心素养的关键载体与有效手段。“无情境,不出题” 不仅反映了整体命题趋势,更是对中小学教学改革发出的强烈信号 ——
要通过创设真实情境,考查学生将学科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当学生解读与转化 “情境” 的能力得到充分培养,他们才能从复杂情境中精准提取有效信息,进行整合运用,真正实现从 “解题” 到 “解决问题” 的跨越。
为此,学校可积极开发利用生活情境、社会热点、真实案例等教学资源,将抽象知识融入真实情境,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与知识的生活关联性。
此外,还可增设实验探究、项目学习、社会调查、模拟实践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提升能力。
03
引导回归教材,坚守教考一致 回归教材,深耕学科本质
邀请函 |2025中小学高质量发展与育人体系构建暨名校观摩研修
新高考为充分发挥 “引导教学” 的核心功能,高度重视对教材知识的拓展与延伸,许多试题都能在教材中找到源头。引导学生 “回归教材,深耕学科本质”,是今年部分学科适应性测试题的又一显著特点,也是对 “依标命题,源于教材” 理念的有力践行。
“回归教材” 并非与能力考查相悖,而是强调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之上。只有基础牢固,才能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对学科基本概念的理解,精准把握学科思维与学科素养。
例如,数学卷试题呈现出注重数学概念考查、引导学生回归课本的鲜明特点,强化了与课程标准、教材的紧密衔接,旨在引导教师讲透教材,学生学透课本。
四省卷化学试题紧扣教材,与日常教学紧密相连,特别注重对基础性实验操作的考查,让学生倍感亲切。选择题第 3 题、第 15 题均考查了学生在日常教学中对基本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有力地引导日常教学加强实验教学。非选择题 17 题的反应原理综合题,第(1)(3)问考查热化学,第(2)问考查化学平衡,第(3)(4)问考查电化学和物质的量,将各个模块知识巧妙融入同一情境材料之中。
这无疑是在引导教师充分利用教材的综合性内容,加强学科知识体系的整体性、结构化教学,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学科思维与知识图景,为后续学习筑牢根基。
改革信号
扎实的基础知识是能力提升与有效应用的前提。重视基础知识与教材,是有效引导教学的必要举措。
当然,除了深入钻研、高效利用教材,教师还应广泛挖掘、融通多方资源,夯实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概念与基本技能,助力学生构建系统、结构化的学科知识体系,深入理解学科本质,拓展视野,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
邀请函 |2025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应用能力提升工作坊暨人工智能教育指导师培训
04
开放课堂边界,鼓励创新探究 从 “标准化答案” 走向 “开放性任务”
创新性与开放性是适应 AI 时代人才培养的基本需求,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思维活力的重要体现。
今年的适应性测试题更加注重创新,涵盖题型创新、设问创新、情境创新和模型创新等多个维度。同时,开放性设问显著增多,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精神。
比如,云南卷物理第 12 题创新性地将弹簧与游标卡尺的测量外爪、置于电子天平上的钢球相连,通过调节游标卡尺长度并记录电子秤、卡尺读数,探究 “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 实验,实验装置与方法都别具一格。
四省卷物理第 14 题,运用弯曲河道图片素材,将自然现象成因与物理规律相结合,考查流体动力学相关知识,有效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四省卷化学试题在实验题中增设开放性设问,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实验方案,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
改革信号
在中小学教学中,应坚决打破 “标准化答案” 的传统思维定式,营造开放、包容的课堂氛围,设计具有开放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大胆质疑、勇于创新。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考与表达。
在教学方式上,可更多采用探究式学习、项目式学习等模式,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锤炼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例如,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创意设计比赛等,为学生搭建展示创新成果的广阔平台。
05
学科融通,强化综合能力从 “单一学科” 走向 “跨学科融合”
跨学科融合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趋势。
今年的适应性测试题中,部分题目通过跨学科知识的考查,引导学生运用综合思维解决问题,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比如,四省卷化学试题中,有的题目涉及物理知识,要求学生结合物理中的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化学中的化学平衡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充分体现了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考查了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生物试题中,也有题目体现了生物学与化学、物理学等学科的融合,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河南卷地理试题中,有的题目与语文知识相结合,通过对古诗词中地理现象的分析,考查学生的地理思维与语文素养。
改革信号
跨学科融合有助于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与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学校与教师应积极探索跨学科教学模式,开发跨学科课程或主题式学习项目。
例如,以 “环境保护” 为主题,设计涵盖地理、化学、生物、政治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课程,让学生从不同学科视角探讨环境问题及解决方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协作与交流,共同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发现学科之间的联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06
紧扣时代脉搏,彰显文化自信从 “知识学习” 到 “价值引领”
不少试题紧密贴合时代发展与社会生活,在考查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同时,实现了对学生的价值引领。
比如,历史试题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文化遗产等内容的考查,引导学生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
思想政治试题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热点问题等为背景,考查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家国情怀。
地理试题结合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如 “一带一路” 倡议、乡村振兴战略等,考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
改革信号
在深化教学改革的进程中,要突出 “立德树人” 的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精神等融入各学科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挖掘学科知识背后的价值内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通过开展主题班会、社会实践、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时代脉搏,增强文化自信,培育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2025 年高考命题的这些全新变化,为中小学教学改革释放出了清晰而强烈的信号。无论是教育工作者、家长还是学生,都需深入研究、积极应对,以适应未来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为培育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完)
转自智知师教库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