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听课与观课

2025/3/31 15:47:55  阅读:8 发布者:

学校的发展在课堂,成绩的提升在课堂,孩子们的改变在课堂,老师的成长也在课堂。课堂,是由许许多多的细节构成,每一个细节都是课堂的细胞,都是课堂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深陷其中,就看不到自己一节课的成败点,跳出来一切都会柳暗花明。所以观课,是教师成长路上的基石,不可或缺。

读到这里,有读者可能会问,什么叫观课?其实关于什么是观课,冯卫东老师在《什么是课堂观察》一文中有详述。他认为:观课,就是观察者或者研究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己的眼睛,耳朵,以及其他辅助工具,直接或者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读者可能会说,怎么感觉观课好像听课一样?的确两者有相似之处,这里,简要谈谈两者区别。

首先,在听课和观课之间, 其实,我更挺喜欢观课,因为观课更具有目的性,通常情况下,听课一般都是观察执教者之形,欣赏执教者之态,学习执教者教学之法。虽然这也是目的,但是更多的是站在学习的角度,观课就大不同,观课就是观察执教者的整个教学过程,观察执教者体态,参悟执教之理。

其次,听课主要是旁观,不深入其境,难以感受,也不会有身临其境之感。观课是不自觉的的进入执教者设定的特定的情境,在情境中跟人物对话,与教材文本对话,与课堂事实对话,与执教者对话。举个例子,听课的时候,作为旁观者,看到课堂上老师和学生配合的天衣无缝,就想模仿,当我们使用他们的课件,模仿他们的教学流程,可是无论如何也上不出当时听课时,执教者的那种课堂。为何?看其形,赏其技,学其法的听课,某种程度说,学的是表面,听课听到的也只是浅层次的东西。只有观课,强行让自己被带入,才能身临其境,才能对执教者以及执教的课有所思,有所省,有所悟,最终才能有所发现。

听课,更多的是感性思维的参与,强调可行性或者普适性,观课更多的是专业性。每一个老师都曾经去别人的课堂听过课,尽管每次听课之后的心向,能力,所获都不一样,但是这不妨碍他是听课者。观课则不一样,他需要纵观全局,带着理论支撑来听课,不是说课堂热闹就是活动成功,就是互动良好。没有课标指导,无意义的合作探究,除了热闹还是热闹。热闹的背后,不一定符合课程标准,不热闹的背后也不一定就不是好课。

观课是当下一种比较科学的时尚学习,观课要注意一下问题:

首先,观课是对课堂活动的全方位观察,不是深入教学的内容中,即使深入内容中,也只是就某一个环节,不可能45分钟里的每个环节都观察,要有的放矢。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专家听我们的课即使不是我们学科专家,也会在听了之后给我们具体的指导,其实专家更多的是在观课,包括教研员,基本都是观课而不是听课,他们观察的是我们一节课亮点和瑕疵部分。

其次,观课是对关键问题的聚焦观察。一节的常规步骤,常规环节,同学科老师基本都会,所以观课就是观察执教者对关键问题,对核心问题,对重难点的处理。把这些问题聚焦,也就知道了观课该观什么。然后只要看执教者是如何融入自己处理理念,如何实操就可以。 但是,听课不是这样,想想我们平时听课,更多的是跟着执教者的内容走,勤劳的会用笔详细记录上课流程。听完之后也就是结束了,没有几个人会在听课结束还翻看听课笔记,除非是为了写一些关于这节课东西的时候,我们才会这样做。懒惰的听课者至多就是拿出手机记录,也只是简单记录而已。但是观课不一样,因为聚焦核心问题,无论何时,都会记忆犹新,遇到这种类似环节,我们都会想到执教者的处理方式和步骤,

第三,观课是依据价值标准评判观察。带着标准来观课,就有了评价依据,就有了评价标准,微观看学生,宏观看执教者对课标理解,对教材加工,这才是观课的核心所在。

第四,观课是对现场情境描述性观察。当下,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对情境化教学要求特别高,如何将学科素养情境化是观课的核心。基于高考的“四层四化”,如何在情境中体现出来,观课可以看到执教者课堂背后的深领域的东西。

基于以上分析,观课的基本步骤是:课堂观察前的准备——确定观察的目的——进入课堂及时进行记录——课堂观察后的资料分析和结果呈现分析。这和听课步骤不完全一样,甚至大相径庭。那么,观课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呢:一是要有明确的观课目的,二是要有适当的观课内容,三是要有科学的观课方法,四是要有清晰的观察分析和结论。

由此可见,观课是一种专业活,新教师的成长要从开始的听课模仿,学习开始,也就是看其形,赏其技,学其法,然后再一步步积累的过程中达到观课的水平上来。在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路上,这是每一位教师都要经历的一个蜕变,蜕变本身就带着阵痛。

转自一周闲言秀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