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思维应该多于记忆
2025/3/31 15:45:52 阅读:10 发布者:
三尺讲台,已经站了20多年,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符合立德树人的课堂,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大力提倡创新的时代背景下,课堂是都也有必要进行划时代的改革。
教材,到底算不算学生的“本”,在大力提倡以生为本的背景下,看来,学生才是那个本,可是在高考年前,恰恰分数才是那个绕不开的本。曾经以为只要是学生教材上能看会的我就可以不讲,学生通过教材就可以获取这课堂费知识,我就没有必要在讲台上慷慨激昂的浪费学生的时间。一直以来,我都觉得教材只不过是一种工具,辅助学生获得习得性经验的工具,学生都可以看会,我们要做的就是深加工。这才是课堂上我们在45分钟应该做的事情。
合作探究的课堂,是当下大家都在使用的课堂,也是教育的新生态。合作探究。实际上不时不仅仅是学生们合作探究,而是我们和学生在一起探究,努力激发他们的思维,让他们明白课堂上合作探究得到的一些答案,并不是标准答案,也不是最终答案,因为生命不止,探究无穷尽。
一直以来,都希望学生有一个笔记本,可以记录课堂上老师讲述的重要知识点,可是越来越发觉,好几亿不如烂笔头并不是十分正确,因为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只是忙着记笔记,不思考,那么他们实际上做的就是体力劳动,而课堂上记笔记的同学,基本上都不是处在思考的状态。不记笔记的同学,有可能他们实际上在用心记,所以不必强调记笔记,只要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能够记住就好。
自古以来,万般皆下品,唯有分数高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总以挤进大学就是成才,就是成功。于是乎一代又一代前赴后继,逼着自己的孩子奋战在通往象牙塔的路上,哪怕精神出了问题也在所不惜。有时候就在想,这是成才之道,还是毁才有方?
回想自己一路走来,也是在不断走在考证的路上,大学的计算机,英语四六级,工作后的教师资格证,保安证,二建,都已经收入囊中,可是我不还是那个自己吗?最近又心血来潮,报了社工,还打算考下心里咨询师,可有时候也在困惑,生命何其短,有考证的时间,我何不让自己静下来问问自己到底该需要什么?生活似乎就没有标准答案,考试也似乎不是生活的全部,一路考证下来,我觉得都是在锻炼自己的记忆的技巧,甚至连能力都算不上,更谈不上思维能力提升。
所以高中的课堂上多给孩子一些思考的时间,多训练下孩子的思维我感觉比什么都好,因为一旦进入大学之后,你说大学培养学生思维,我相信,但是大学生估计都不承认,大学成绩的好坏,多半取决于考前几个晚上是否痛苦的在背诵老师笔记。大学。原来是再考前大大的学,熬夜的背,这似乎跟思维力毫无关系。
课堂,应该是思维多于记忆,我们的教育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基本都是1+1=2的教育,从运算到答案都是定式,不容许改变。细细想来,众所周知的答案的模式很可怕,因为等号左边的1+1像极了高高在上的权威,更像是定海神针,不可撼动,是既定的。等号的右边,是恒古不变的僵化答案。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不想起了我们历史高考中的开放性试题,既然是开放,那就是发散性思维,那就没有答案,只要言之有理,符合论从史出就得给分,可是每次阅卷给出的答案都是定式,何来开放之谈?
再次回到定势思维的题目1+1=2,也就是说,在已知条件离,1+1是已知条件,所以答案2就是标准答案,学生的思维不可能打开,可是我们只要调换下位置,或许马上就可以不一样。当我们把试题改为2=()和()学生的思维马上就可以打开,答案可以是1+1,也可以是0+2,还可以是1+1.5,还可以是2×1,还可以是更多,总之1+1知识答案的万分之一,这样的试题才具有开放性。于是乎,在浅显的道理中,我们似乎明白了开放思维,发散思维对学生思维提升的重要性。
回到课堂教学上来,如果课堂是一个标准化的流水线,就会抹平差异,填平沟壑,在高考的后工业社会流水线上,残次品必然会出现,可学生是人,千人千面,怎么可能用残次品来称之。
文科班的课堂,记忆不时全部,如果把知识都归于记忆,那高考何来新意,既然是新高考,一定有可“新”之处,如果课堂还停留在教学的农耕社会,那后显然不符合后工业社会的新高考。高考由旧到新,实际上就是思维能力的渗透。
高考路上,灵气的课堂,必定是思维之花绽放的地方!
转自一周闲言秀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