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听课心得】谈谈教师课堂上的讲述

2025/3/31 15:28:44  阅读:3 发布者:

近来听了不同年级老师的历史课,在此简单谈谈课堂上教师讲述需要注意的几个点:

1.为什么要讲述?

①接受学习的必要性。按照教育心理学的说法,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是两种相对的学习方式,相互之间既有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接受学习强调现成知识的掌握,发现学习强调探究过程。发现学习需要以接受学习为基础。没有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而进行的发现学习其效率必然是很低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只能盲目地、机械地进行“试错”式的发现。另外,有效的发现学习赖以发生的知识基础可以来自接受学习,也可以来自发现学习,但主要是来自接受学习。因为通过接受学习来积累知识基础的效率比通过发现学习要高的多,如果仅靠发现学习来积累知识,那么要耗费很长时间,很难在短时间内积累起雄厚的知识基础以进行高水平的发现学习。

②新教材容量大,课时少的原因。统编版新教材使用以来,每节课都是干货满满,高中的一节课对应着初中的一个单元或者两个单元,每个知识点都用史料研习、探究发现学习的话,很是不切实际。因此,有些知识需要老师进行讲述。

2.当前讲述中的一些问题?

①读课件。课件做的文字、图片样样俱全,老师上课就是读课件,一张张应接不暇;

②讲座式。如同讲座一样,例如讲背景,然后一、二、三、四、五……进行罗列,有的是补充的知识点,让学生摘抄下来;又有大段大段史料的呈现,简单喊几个同学回答,最后呈现答案,学生抄写答案。

③背书式。课件也有,但是教师基本按照书上表达,把书上的背下来给学生听,再就是加一些其他地方看来的“小报新闻”,自己滔滔不绝。

3.应当如何讲述?

先明确一个问题,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的“交集”是什么?

先看学生手里有什么?有教材、教辅、教师发的学案;

再看教师上课用的什么?大部分用课件来教学,偶尔提及教材,做习题用用教辅,有的学校让教师必须采用学案教学,有的老师只有开公开课采用学案。

不管怎样,师生最确定的是都有教材。教材的文本逻辑是否梳理,教材的引言部分,图片、地图,“历史纵横”“思考点”“史料阅读”等等栏目,又基本熟视无睹。教师利用课件讲的眉飞色舞,热血沸腾,一下课,课件一关,学生面对的仍然是教材,似乎学过,又似乎没有。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载体和中介,但是实际中我们没有用好。教师没有读懂教材或者略懂教材,综合网上的课件资源,拿来就用,没有想到学生的学,以及如何引导学生用好“教材”,“教材”不是用来划的,而是用来“分析”的,用来研究的,用来训练学生的。

新课标中谈到纲要教学需要抓好重要史实、核心概念和关键问题,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另外,新课标在教学设计方面也谈了四点要求:情境创设、问题引领、史料研习和现代信息技术运用。我认为,课标中要求的行为动词如“了解”“指导”等等,对待这部分知识,可以用画图表的方式,让学生整理填表或者在书上划下来,课堂上可以播放一些视频等等;对于“理解”“探讨”等级别高的行为动词,这部分知识,可以采用情境设计、史料研习,问题引领等方式层层深入,小组合作学习。总之,不能平均用力,要有所侧重点。其中问题的设计至关重要,问题也需要分层,是指向再现知识的“低层次问题”,还是指向解释类、推断、评价的“高层次问题”。 另外,我们也要清楚上新课和复习课对于相同史实的处理是不一样的,新授课可以详述,但是复习课则需要概述。

用好师生共有的“交集”教材,课件仅仅是辅助作用,如同原来以往没有多媒体的时候,教师用挂图、小黑板、播放录像等辅助教学。我在想,一些材料,一些故事,一些问题,非要用文字来呈现吗?教师能否像讲故事一样把一些史料,娓娓道来呢?如今我们的上课不是“听课”,大部分是“看课”。教师紧张地播放着一张张幻灯片,教师更多地是在“读”课件,学生为了跟上教师节奏,目不转睛地“看”,有的“看”累了,也就不再“看”了。在用课件讲课的过程中,教师忘记了如何让学生思考,学生同样不知道要去思考。新课改下,课堂的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素养立意,也就是说,课堂上教师应时刻不要忘记引发学生思考和引导学生如何去思考。

转自历史教学与阅读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