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高中历史课中党史教学的“张力”和“限界”

2025/3/31 15:27:44  阅读:7 发布者:

去年717日至20日,笔者有幸参加了中史参在江西南昌举办的第八届历史教育学术研讨会。718日下午观摩了一节张鹏老师的高中历史公开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课后,又认真聆听了几位专家的评课。借用公开课提到的“张力”和“限界”两个词语,笔者本文进一步探讨高中历史课中党史教学的“张力”和“限界”。请教于各位方家。

一、“张力”:

1.立意高

一是党史的重要性。20212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二是党的精神谱系。本节课中谈到两个党的精神谱系。一是“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二是“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因此,本课的教学立意应当紧扣两个党的精神谱系,通过师生共同学习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意义以及长征的意义,使学生认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民族气节、崇尚英雄气概”“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形式多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需要重点考虑四个方面:创设历史情境、以问题为引领、开展基于史料研习的教学活动、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信息化。在张鹏老师的公开课的教学设计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例如:

①学术情境:简单介绍了黄道炫教授的著作《中央苏区的革命(1933~1934):张力与限界》,让学生结合1927-1937年国共两党的发展历程,分析中国共产党十年寻路的“张力”何在,其“限界”又在何处?

②以问题为引领:

A.根据材料,请用几个关键词概括南京国民政府十年统治;

B.材料体现了哪些中国共产党开辟新道路的史实;

C.毛泽东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否代表当时中共中央的观点,请结合地图说明理由;

D.通过江西苏区的红色标语,分析“星星之火,何以燎原”;

E.根据材料,分析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

F.结合所学知识,从画面的布局解读油画《遵义会议》作者的创作意图;

G.如何理解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H.是什么支撑着那些红军战士浴血奋战走过漫漫长路。

③史料研习:

上面②“以问题为引领”中的ABDE都体现了史料研习。教师不是直接讲授,学生被动接受历史知识,而是通过对有价值的史料进行分析,用实证的方式对问题的要点逐一探讨,以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来说明学生对问题的看法,解决学生学习和认识上的问题。

④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主要体现为运用多媒体教学,张鹏老师播放了有关《红军半条被子》的视频故事,进一步模拟历史情境,使学生进行体验学习;展示油画《遵义会议》,学生在欣赏油画的同时,学会用历史知识对油画进行解读。其实,在最后讨论分析中国共产党十年寻路的“张力”和“限界”环节,张教师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评价,可以让学生列出提纲,用多媒体平台进行展示,学生之间先互评,然后教师再进行评价。

3.重思维

教学设计要注重启发学生在历史时空坐标中考察历史现象,运用典型、有效的史料信息,基于分析、比较和综合,形成自己对历史现象的认识,进而遵循历史本相、切合历史逻辑地解释历史,从而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与品质。例如:

①训练学生的历史比较能力:利用该课第一子目思考点:南京国民政府发动的“北伐”与国民革命时期的“北伐”有何不同?

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有利于加深他们对南京国民政府性质的理解。国民革命时期的“北伐”以反帝反封建为宗旨,“北伐”的对象是实行反动统治的北洋军阀,组织基础是国共合作,是一场国内革命战争;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在国共合作已破裂的情形下进行,组织基础是不同利益集团的军阀,虽仍有打倒北洋军阀的目的,但与革命的初衷背道而驰,是一场争夺地盘和统治权力的战争,实现了全国形式上的统一。

②训练学生的历史关键能力(即: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可以设计如下的题目:

(改编:2013·福建高考·41

材料一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西江月·□□□》(1928年秋)

材料二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红旗跃过汀江,

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毛泽东《清平乐·蒋桂战争》(1929年秋)

材料三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

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毛泽东《如梦令·元旦》(19301月)

1)根据材料一,将“西江月”后□□□处省去的内容填写完整并指出该词创作的历史背景。(6分)

2)上述毛泽东诗词展现了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场景。从材料二、三中找出相关的词句并以此论证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0分)

本题以毛泽东诗词为素材,在诗词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老一辈革命家的坚定信念、艰苦奋斗、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精神。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材料一中有“山”“黄洋界”,时间为1928年秋,因此省略的地方应为井冈山;结合所学知识解决1928年秋共产党数量增加的原因是:秋收起义后,创建革命根据地,击退敌军进剿;第(2)题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材料二中“军阀重开战”(蒋桂战争)是指军阀混战,为红军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分田分地真忙”指的是土地革命。“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 “路隘林深苔滑”“直指武夷山下”等可以得出偏远农村是敌人统治的薄弱地区,红军有回旋余地。

4.有素养

对教材通盘考虑,全面分析,精准确定几个核心素养作为本节课重点关注与落实的目标。例如:

①引导学生利用唯物史观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看问题。本节课的重点是帮助学生认识革命新道路是如何开创与确立的,及其对中国革命理论与实践创新的重要性。南昌起义,作出要继续革命的坚定回答,并初步使中共认识到进行武装革命的重要性,但还未认识到“就地闹革命”的重要性;八七会议说明中共清楚认识到发动工农、武装工农、建立军队的重要性,但是仍未认识到武装割据的重要性;到秋收起义和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中共才真正彻底认清这一问题。由此可以看出,随着革命实践的推动,中国共产党对道路的认识是不断反思、深入的。可以设计这样一道题目:

2024·湖南长沙高一上期末·16)在探索革命道路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从如表所列事件中获得的启示是

革命活动

方式

结果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

照搬苏联城市中心道路

失利

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根据中国国情,走向农村

发展

前四次反围剿

根据实际情况,打游击战

胜利

第五次反围剿

照搬苏联经验,打正规战

失败

遵义会议与其后的长征

根据敌强我弱的现实制定

战略战术

胜利

A.坚持进行武装斗争

B.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C.建立统一战线组织

D.坚持党领导下的根据地政治经济建设

②体现史料实证的题目:

2024·天津红桥区高一上期末·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红军过草地

(绘画作品 创作于19761977年)

材料二

七律·长征 毛泽东(写于1935910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材料一与材料二分别属于哪种类型的史料?(4分)

2)以上两则材料都反映了红军长征的历史事实,你认为哪一则材料的史料价值相对较高?试说明理由。(8分)

此题所考查的是学业质量12,重点考查学生区分史料的不同类型,能否认识不同类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不同价值,并利用材料作出自己的论述。第一问中材料一“绘画作品”是图像史料,材料二“七律·长征”是文献史料。第二问中第一小问,据材料二“七律·长征 毛泽东(写于1935910月)”结合长征内容可知,材料二的史料价值相对较高。第二小问,一手史料的价值明显高于二手史料的价值,材料二是亲历者的诗文,属第一手(原始)史料,史料价值较高;材料一是后人绘制的油画,属第二手史料,且属于绘画作品,有艺术的加工成分。该题能够较好地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笔者认为比张鹏老师引用的《遵义会议》的油画要好一些。

二、“限界”:

1.内容上:不堆砌知识。《纲要》(上)第21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主要知识点有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古田会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长征等。初中教材对应的是两课内容即:第16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初中教材讲述的比高中教材还要详细。与初中历史教材相比,高中教材只有第一子目“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第二自然段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民族工业的发展是新增内容,主要在于补充介绍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下的社会经济状况。高中课时有限,没有必要讲的太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也指出需要深入分析课程结构,合理整合教学内容,在掌握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基础上,对重要历史问题进行分析。根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需要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意义,认识红军长征的意义。因此,我们应该从两个方面去做:①立足时序、点线结合、构建时间轴;②以图表或者提纲形式,在师生互动中学习主干知识。(把握两个原则:“三讲”——讲重难点,讲易错、易混、易漏点。“三不讲”——学生已经会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教师没有把握的不讲)。知识的梳理(如果一节课为45分钟,梳理时间大概为12分钟),重在梳理教材的逻辑关系,结构化地掌握知识,从而留出更多的时间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核心素养,增加历史课堂的思维乐趣。

2.驱动上:不简单设问。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绝不是取决于对现成的历史结论的记忆,而是要在解决学习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历史,在说明自己对学习问题的看法中解释历史。“低层次”提问主要包括回忆类的提问,指向的是史实层面;“高层次”提问包括解释类、推断类、虚构类和评价类的提问,指向的是对史实的理解或者评价层面。对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以及学科素养的提升,应当加大“高层次”的提问。在张老师的这节课里面,在“问题引领”中可以看到ABDEH基本上属于“低层次”提问,主要指向的是“是什么”“为什么”,在评课环节中刘芳芳老师也指出原因类的提问过多。问题的设置,我们可以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逻辑层次等来设计。另外,还可以从学生主动学习的角度,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课前教师可以汇集学生的问题,结合这些问题的解决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教学的针对性将会更强。

3.素材上:不舍本逐末。用好教材资源,关注教材栏目设置与图像资源。“学习聚焦”可以引导教师更准确的地把握核心概念;“历史纵横”中的历史细节是对教科书内容的有益补充;“学思之窗”为重点问题的解决提供基础史料,可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史料阅读”则针对难点问题提供拓展史料,对其内涵的解读,能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学习难点并促进其历史思维的发展;“问题探究”和“学习拓展”适合引导学生对教材的深度学习。例如本课“问题探究”是对长征精神内涵和意义的深刻解读,“学习拓展”是对教材正文中“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中“形式上基本统一”的解读和深度思考。“史料阅读”中的“边界红旗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的意义。”这是毛泽东同志《井冈山的斗争》中的一句话,引导学生阅读思考,从而使他们领会到井冈山根据地的意义以及对革命新道路的认识。另外,教材中图像资源比较丰富,以图入史,以图证史,以图通史等等。教材中《南昌起义》(油画)反映的是192781日黎明时分官兵聚精会神地听周恩来训话的场景,人物刻画严谨、冷峻,画面总体呈现出箭在弦上、一触即发的紧张氛围;另一幅油画《井冈山会师》,反映的是1928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农军与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会师。画面主次分明,给人感觉人山人海、气势恢宏,预示着两军会师后的蓬勃发展。引导学生对两幅油画进行欣赏,不仅培养了学生历史想象的能力,还有助于他们家国情怀“随风潜入夜”地得到”熏陶、今人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学思之窗”中“革命根据地农民获得的土地分配证”,既直观说明了或者证明了土地革命的存在,土地证上的文字还揭示了分田的方法。利用好图片“土地分配证”,假设学生是当时的贫苦大众,获得了土地,会有何想法。从而进一步理解土地革命的意义即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支援革命战争、保卫和建设苏区的积极性。再就是用好地图,南昌、武汉、长沙、井冈山、古田、瑞金、遵义、吴起镇、会宁等本课出现的一些重要地点,采用地图的方式可以串联起来梳理重大史实。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把教材素材用好,深挖掘教材资源。

4.主线上:不节外生枝。本节课的重点是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紧扣“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仅做了解,但需要重点讲清楚“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这一局面,意味着当时各地仍旧存在着大大小小的实力派军阀,与中央分庭抗礼。笔者认为这是中国革命新道路开辟的一个重大前提,为“工农武装割据”提供了可能。在课文讲解中,可以用毛泽东同志的个人行动或者毛泽东的诗词贯穿课堂,从而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自强不息、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等等。但是在公开课中,张鹏老师以“反面人物”熊式辉的回忆录来贯穿课堂,总给人一种侧面描述党史的感觉,关键是学生对熊式辉一点都不了解,更加有了“隔阂感”“带着枷锁跳舞”。虽然江西师范大学的前身和熊式辉有关联,上世纪3040年代熊式辉主政江西,对江西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但是熊式辉对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一点关系也没有,因此本课引入熊式辉这一人物有些不妥当。在引用熊式辉的回忆录的材料时,教师必须要加以解释学生方能理解,如此无形中便增加了学生的负担,浪费了课堂的宝贵时间。这种侧面讲述的效果是否比正面讲述党史更好呢?刘芳芳老师在评课环节也指出熊的回忆录是否可信呢?笔者认为,这种“迂回”地讲解教材,只是在知识层面给学生的无意义理解做“加法”,并不能达到训练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提高核心素养的目的。因此,公开课不能刻意求新,课堂主线的把握要精准,不可节外生枝。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课中的党史教学既要具有立意高、形式多、重思维、有素养等“张力”,也要注意一定的“限界”,做到“四个不”:不堆砌知识、不简单设问、不舍本逐末、不节外生枝。由此,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方能较好地落实党史教育,讲好党的故事,做到立德树人,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转自历史教学与阅读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