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中的新教材----常读常新
2025/3/31 13:49:02 阅读:8 发布者:
今年是新教材使用的第四年,已经对旧教材进行了全面替换,有的老师已经进行了新教材的高考复习指导。一般而言,经历过了高三的复习,就能够对新教材有一个更为全面的把握,就能够理解教材的编写逻辑和侧重点,就能够对教材内容做到了然于心,但是这套新教材在复习的过程中却总能发现“新”的知识点、“新”的观点、“新”的结论,总能够刷新对新教材的认识。
与之前的教材相比较,这次的新教材坚持做到与时俱进,这连续四年基本每年都有内容上的变化。比如2025届所用教材有九个单元,2024届和2023届所用教材则是十个单元,后面多了一个单元,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当下的理论成果和成就编入了教材,做到了与时俱进。也让学生明白,学习历史是需要学以致用,并不是单纯学习“老内容”“旧知识”。
新教材的一个重要的“新”体现在,采纳了史学最新研究成果,史学观点更为准确、客观。比如将“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改为“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一字之差更强调抗战的全民族性。同样,对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在之前的教材中固定为几个阶段,一般而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那么民族资产阶级就产生了。而新教材则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和民族资产阶级产生的时间分开了。“ 洋务运动中后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甲午中日战争后,早期民族资产阶级由此产生。”这其实是更符合史实的,只有经济实体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够形成阶级力量。他们之间是存在着时间差的。
对新教材越是熟悉,越能够发现新教材的专业性和严谨性。尤其是对历史事件的定性,每一句话都可以从史实中找到很确切的证据。比如对于辛亥革命的影响,将之前的“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改为“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并且明确提出辛亥革命没有“发动广大民众”,强调了资产阶级革命群众基础薄弱这一缺陷。对于新航路的开辟则点出了伊比利亚半岛的居民早期向海洋迈进的探索,这就强调了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性。教材的编写坚持以客观史实为依据,做到言之有物。
在一轮复习的过程中,也会对教材的编写结构有些困惑不解。比如纲要上的第二课,一共有四个子目“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孔子和老子”“百家争鸣”。对于最后两个子目,孔子和老子是儒家和道家的创始人,儒家和道家是百家争鸣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总感觉将应该先讲授第四个子目百家争鸣,再去展开孔子和老子的思想观点,这样就做到了从整体到部分的安排。对于纲要下的第三课《中古时期的欧洲》第二个子目“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教材是先讲述王权的加强,然后论述了城市的兴起和发展,随后王权和城市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支持。而王权的强化在于“社会环境逐渐稳定,经济增长”,城市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所以,如果把这两个的论述顺序颠倒一下,是不是稍微顺畅些?
当然教材的编写一定是存在其内在逻辑和道理的,这些困惑的存在可能是在于对相应版块的知识了解还是不够充分。但在对其内容和排版思考的过程中也能够加强对新教材的把握。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考的选拔标准其实是越来越高了,对学生的要求也由原来的知识体系变为了能力到今天的素养。同样,在这个过程中对一线老师的要求也在日益提高。“吃透教材”是第一步,却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环,对于新教材需要去常读,才能常新。
转自教坛小牛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