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期国家治理的内外机制
1.天命观演变逻辑(我命由我还是天?)
所谓天命观是一种关于天人关系的理念,在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时期,人们食不果腹,处于一种对大自然的极度恐惧状态。于是,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天”在人们心中主宰着一切,尤其是农业社会以来,天更被视为“最靓的神”,从而形成最早的天命观。
夏商周时期,这种“天命观”被赋予更多的政治寓意,天被视为“人格神”,往往成为政治合法性的依据所在。如商汤灭夏、周邦代商,被称之为“变革天命”。西周时期,天命观经历了突破性进展,由“天命恒常”逐渐到天命糜常,唯有德者居之”。
早期民本的“敬天保民”、“明德慎罚”观念应运而生。
孔子的“天命”观表现在取消“天”的人格神地位,子曰君子三畏,其中畏天命即为之首,进而提出“知天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2.民族观念(华夏族、华夷之辨)
早在夏时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华夏民族共同体即开始形成,商周时期,通过分封制传播了华夏文化。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在华夏认同基础上,华夷之辨观念出现。华夷之别的根本区别在于“文野之分”,而非血缘种族之别,且华夷是可以互变的。如“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同理,诸侯用夷礼则夷之。
华夏认同的不断强化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凝聚力,是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重要精神源泉。
3.外在制度:井田制、宗法制、礼乐制、分封制
4.早期“民主”色彩:如禅让制、国人议政等。
有关“国人”特指居住在都城及其近郊的群体,其主体主要是周部族本族或与周部族有血缘关系的下层平民,拥有较高的经济地位,能一定参与政治、接受教育。“野人”则特指以被征服部族为主体的庶人群体,他们居住在城郊之外,人身上自由,但没有政治权利,主要从事生产服务于统治阶级。如2024年湖南高考卷第一题即是考察“国野制”。
(2024·湖南高考·1)西周时期,国人可以对军国大事发表意见,甚至能够影响国君废立,但不能改变宗主世袭制,更换国君不过是更换宗主。这说明西周( )
A. 军国大事取决于国人
B. 血缘政治色彩浓厚
C. 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D. 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二、理解“从血缘部落国家”向“地域国家”演变
西周分封制促进了向地域国家的演变,通过大规模分封,扩大了统治区域,在严格的权利义务制度下,形成国家与地方之间紧密联系的格局。在分封体制下,虽然依旧以血缘为主体进行,但随着时间推移,统治的“非血缘”性日益显露,促进了不同人群的融合。
在长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共同的文化心理认同形成,地域间界限不断模糊,从而促进了由部落国家到地域国家的迈进。直到郡县制的推行,完全不再按照血缘关系而是以“地域”为纽带,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表明地域国家的最终形成。
三、理解“满天星斗论”和“一元发生论”
所谓“一元发生论”,强调中华文明以黄河流域为中心而形成。而“满天星斗论”则强调,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模式概括为多元起源、中原核心。
中华文化起源是多元的,各地都有相对独立发展的文化。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河姆渡文化、三星堆文化等。各具特色的文化遗址实证了中华文化起源并非单一中心,而应是多文化中心的同时发展,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基础。正是各文化在互动交流互鉴中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础。
虽然中原地区是重要的文明发源地,亦是中华文化共同体中最核心的地位,但“一元论”忽视了其他地区文化在中华文化形成中的作用。
北大严文明老师“重瓣花朵”论将中华文化分为六大文化区:中原文化区、山东文化区、甘青文化区、燕辽文化区、长江中游文化区、江浙文化区。
这些文化区发展是不平衡、分层次的。中原文化是花心,是第一层次,其它五个文化区围绕着中原文化区,是第二层次,是花瓣。在这五个文化区以外还存在很多其他文化,属于第三层次。
各文化区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中原为中心的全方位交流形成一股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促进着族群的交流互动、理解认同,推动着多元文化和社会一体化趋势发展。
综上,多元一体指的是各个地区文化都有自己的起源与早期发展过程,呈现出多元格局,同时,多元文化互动在交流互鉴中相互吸收,兼收并蓄,从而形成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共同体。既要强调中华文化多元性,又要突出中原文化的核心地位和凝聚作用。
总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实证了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
转自历史园地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