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教学研究 |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沿革”需厘定的四个问题

2025/3/31 13:35:01  阅读:6 发布者:

一、地方制度具有一定“张力”,总体博弈结果是中央集权加强,但这种博弈并非是单线一直收权,而基于国家治理需要在不断动态平衡中调整。

2024·福建高考真题情境)魏晋时期,地方撰写的有关名士和豪强的人物传记,是州郡长官了解地方社会的重要信息来源,也是中正评定士人资品的主要依据之一。这反映了该时期(   )

A.士人社会地位的提高          

B.历史书写对象的转移

C.地方豪强势力的兴起           

D.国家治理方式的调适

如本道高考题,中央委派的中正官能主动将地方撰写的有关名士豪强人物传记作为定品依据,本质反映的是适应地方权力上升,积极主动进行调整,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维护统治。

揆诸历史,历朝历代中央与地方博弈其实是动态变迁过程。在掌握绝对权力前提下,可以适度将权力下放,如元代行省制。反过来,当朝廷权力有所旁落,地方又会攫取中央权力,如汉末刺史到州牧的异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总体式微,但亦蕴含着通往“波峰”的中央集权回暖要素。

如推行“土断”政策,解决侨州郡县制度下的户籍混乱与赋税冲击问题。三省六部雏形形成,提升尚书省地位,架空三公,加强皇权。再如南朝时期,重用寒人掌机要,以改变门阀势力日重,威权下移,提升皇权。除此,还通过皇子出镇地方要藩,加强对地方控制,加强中央权力。再如,通过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央等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综上,古代地方制度不断变迁,总体经历了“下稳上动”特点,“下稳”主要是“县”作为次级行政区始终保留,“上动”主要体现传统制度内在的张力,其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

二、历史三峡论下的“周秦之变”

唐德刚的“历史三峡论”认为,由封建到帝制经历长达数百年的痛苦转型,即为我们常说的“周秦之变”。

由周制到秦制,主要表现在:1.由商周天子权力尚未高度集中到秦朝权力高度集中。冯天瑜认为,“周制”是以宗法封建为基础的天子与贵族分权共治,而“秦制”则是强调君主集权,以官僚体制直接统辖民众。

2.政治制度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到秦朝皇帝任免官员,从而形成官僚政治。

3.经济上由青铜时代到铁器时代,思想上学术下移,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共同体。

三、唐“藩镇割据”问题

唐初,地方上“州”的数量颇多,中央政府管辖难度大,因此多委派差遣性质的流官进行巡视,节度使即产生于这一特定背景之下。藩镇即为节度使驻地,其初设与唐初军事作战有关,“节”原为象征权力之公器,“度”为调度之意,节度使职权也多为临时差遣性质。到玄宗朝,其设置渐成为定制,中央开始允许节度使自行筹集财资招募兵员,久之便形成了固定设置且拥有地方财权军权行政权于一体的地方大员。

诚如《宋史》所载,“世言唐所以亡,由诸侯之强,此未极于理;夫弱唐者,诸侯也;唐既弱,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残唐虽残,弱而不亡。终唐一代,“藩镇割据”其实是个伪命题,其表现为与中央政府某种若即若离之关系,即“游离性与依附性”并存。真正割据的藩镇也只有“河溯型”。

其原因较为复杂,从历史解释的视角认知,唐初确定“道”制行政区划的“山川形便”原则,为割据埋下了隐患。其次,以陈寅恪“河北胡化”文化视角为切入点。如陈氏所言,夫河北之地乃为文化甚高区域,而至玄宗文治灿烂之世却迅速变为一胡化之地。各少数民族大量在此聚集,导致其地域出现一定的文化背离,文化撕裂下儒家纲常伦理沦丧。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安史之乱始于河北之地,而其他类型藩镇整体而言名义上多臣服于中央政府,尤其东南型藩镇,更是中央财税的主要供给之地。

综上,诚如张国刚教授所言,藩镇既是割据之本,也是统一的重要因素。藩镇割据延续了唐王朝统治之原因在于:藩镇数量多,内部矛盾复杂,相互牵制;大部分藩镇处于形式上割据,且东南藩镇听从于朝廷并支撑中央财政。

藩镇问题折射出唐中期以来的中央权力部分下移,地方武将多自行开幕府、辟召僚属,一时文人入幕(府)之风大为盛行,进一步加强外重内轻局面。但于整体而言,多数类型藩镇实际属于形式上割据,依旧要得到中央任命,加之文官集团、宦官集团与藩镇武人集团三股势力的相互掣肘,一定程度上成为唐王朝能继续苟延的原因。

四、明“都司卫所”问题

作为明代的军事管理体制,初设于朱元璋时期,这一制度是在总结历代边疆行政管理制度与兵制基础上产生,是军事制度与地方管理制度结合的产物。总的说,都司卫所隶属于五军都督府管辖。其最大特点是寓兵于农,职业世袭。与元代“诸色户计”一样,明代的户籍制度非常保守,总体分为三等:军户、民户、匠户,讲究“役皆永充”,“以业著籍”。如到了后来的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匠户制度,工匠不需直接服役,只需缴纳“匠班银”即可就是这个道理。同样,军卫制度下的都司卫所,讲究“家属同守”,有事征调,无事则散还于各卫,从事生产,不得脱离本卫。

从层级看, “都司”全称“都指挥使司”,为地方“三司分权”之之最高军事机构。以明武宗正德时期为例, 设都司16个,行都司5个(陕西行都司、四川行都司、湖广行都司、山西行都司、福建行都司),行都司主要设于战事频发省份,架构与都司无异,留守司1个(中都凤阳留守司,负责戍守皇陵),内外卫329个,守御千户所65个,合计270多万兵额。

“卫”全称“卫指挥使司”,大体5600人为一卫,下辖五个千户所,一卫领十个千户所,一个千户所1200人,一千户所领十个百户所,120人为一个百户所。千户所分为两大类:直隶于都司或五军都督府为一级守御千户所,与卫所同级,多设于战争频发军事重地。其余直隶于卫所为二级守御千户所,设于次等重要军事关口。

转自历史园地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