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作为国家培育具备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举措,旨在解决分学科教学中存在的综合育人难题,代表了当前教育理念的新方向和教育实践的新范式。“五育融合”强调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相互聚集、渗透、融通,创生出新的、复杂的教育育人机制,从而更有效、更多元、更全面地助力人的身心发展与完善。
全面发展并非简单地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五育相加,而是要求五育之间实现深度融合。因此,《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将“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作为义务教育课程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并明确指出,要“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即加强多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各科课程标准均在课程内容上安排不少于10%的跨学科学习,以实现综合育人。在跨学科主题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灵活迁移和应用知识,避免学习的抽象化,借助不同学科的视角,在社会层面理解和运用知识,从而实现全面发展。小学数学如何通过跨学科学习推进“五育融合”?以下将结合“土圭之法的故事”的教学实践,开展相关探讨。
一、整合跨学科主题知识点,确立“五育融合”学习目标
“五育融合”要求教师具备五育渗透的意识,自觉地将五育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和育人思想融入到学科知识教学中。“五育融合”视域下的学习目标,应以智育(知识)目标为载体,通过整合跨学科主题知识点,促进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相关目标的实现。当然,并非每一项跨学科学习活动都需要确立“五育融合”的学习目标,而是应根据具体的主题内容有所侧重。
(一)分析真实学情,确定“五育融合”起点
“五育融合”的教学目标秉承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育人要求,紧扣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生命素质融合发展的成长需要,是五育育人目标经由自下而上、由外而内地有效融合后,所形成的各类教学目标的总和。真实的学情是“五育融合”的目标起点。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2022 年版课标”)在“综合与实践”领域增加了“土圭之法的故事”这一内容。其目的在于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历史资料的查找、讲述及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感悟度量时间的重要性,感悟中国悠久的农耕文明,培育家国情怀。这项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安排在第二学段(3~4年级)。如果从德智体美劳五育角度分析这一学段的学情,具有以下特点:从智育起点看,学生已经掌握年月日及四季等知识,了解时间单位之间的关系;从德育起点看,学生通过阅读或者视频学习,初步感悟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农耕文明;从美育起点看,学生初步形成了对大自然中时间(如四季更替、月亏月圆)的神奇美感的认识;从劳育起点看,学生在家庭或学校参与社会实践中初步形成农业生产劳动的意识和习惯。这些都是学生开展“土圭之法的故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目标起点。
(二)分析主题内容,确定“五育融合”目标
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与学习内容紧密相关。在准确把握学情的基础上,还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以确定“五育融合”目标。2022 年版课标中的例55对“土圭之法的故事”这一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进行了详细说明,不仅阐明了此主题学习活动的目的意义,还对主题学习活动的设计提出了建议,主要分为三个环节:了解土圭之法、了解二十四节气、尝试“立杆测影”并观察变化。
根据 2022 年版课标实例的内容,从学科教学目标、跨学科教学目标等方面,确定了“土圭之法的故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五育融合”目标:(1)通过对中国古代运用土圭之法判别四季的了解,进一步感悟时间的意义和度量时间的必要性。通过对二十四节气的理解,进一步巩固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月、日之间的关系,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时间量感。(2)通过土圭之法及二十四节气的故事和传说等,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依据太阳运动周期划分四季与节气并指导农事生产的智慧,感受度量时间的意义,培养家国情怀,感悟中国悠久的历史和农耕文明,进一步感悟大自然“时间”变化的美感。(3)通过“立杆测影”等操作和主题活动,能够积极参与活动、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感悟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参与劳动实践的意识和能力。
二、组织深入探究体验活动,促进“五育融合”实践参与
实践活动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五育融合”应凸显学习的实践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因此,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实现“五育融合”学习目标,可以从三个方面组织学生开展探究,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
(一)重视整体情境设计
跨学科主题学习情境是在个人体验、学科内容、社会生活的综合考量基础上形成的真实情境。这种情境中的问题往往具有复杂性、跨学科性、综合性和实践性,能引发学生深入探究体验。设计源自生活的整体情境显得尤为重要。
“土圭之法的故事”自古流传。最早在《尚书·尧典》和《周礼·夏官司马》中都有记载,在数学古籍《周髀算经》里也记载了如何利用土圭之法度量距离。与此相关的二十四节气的故事、民俗传说就更多了。如何将丰富的历史故事、民俗传说与当代儿童的学习经验相结合,并设计出整体情境引发学习?教师通过视频导入,先激活学生关于年、月、日的知识,由数学上的季度过渡到生活中的季节,由此引出课题。在初步探究土圭之法原理之后,组织学生回忆二十四节气歌,唤醒学生已有的文学经验,再借助视频帮助学生理解二十四节气划分的原理,通过诗意的文字让学生感受到古人的浪漫与美妙,再次赞叹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伟大。活动最后,仍然借助视频让学生展开想象,把学生带进“时间”长河中,感受天文历法的无穷奥秘。活动情境的创设浑然一体:基于当下,穿越古代,想象未来。在这样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中,学生不仅获得了对数学知识原理的理解,更培育了民族情感。
(二)强化核心问题引领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重点不是学科内容,而是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及素养的培育。在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时,教师要基于跨学科立场及学生的经验,提炼出凭借单一学科的知识和技能难以解决的问题作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核心问题,并以此为引领,通过问题串引发学生开展深度探究,促进思维逐步进阶,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五育融合”。
“土圭之法的故事”是一项涉及时间度量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在深入分析主题学习内容与学情基础后,教师提炼出核心问题“古人是怎样划分四季的?”并设计了一系列递进式问题:
(1)古人是如何利用土圭之法划分一年四季的?
(2)有了四季之后,为什么古人还要总结二十四节气?
(3)你知道哪些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故事或传说?
(4)你觉得古人划分四季和二十四节气对他们有什么意义?
(5)关于时间,你还了解哪些知识,或者有哪些疑问?
这些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通过查阅资料、讲故事、动手实践测量以及进行调查访问来交流信息。这些问题不但涵盖数学学科的智育问题,而且涉及其他学科的智育问题。当然,也包括德育问题、美育问题、劳动教育问题等。学生通过多方面的参与和自主探索,不仅解决了真实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还提升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组织深度具身体验
在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时,应摒弃传统的“离身”知识观念,重视五育元素的融合,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五育”课程元素适时、恰当地融入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的具身体验。这不仅能让学生在学科实践中体验发现的乐趣,还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鼓励他们勇于探索数学问题。
在组织“土圭之法的故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时,教师设计了两个具身体验活动以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首先,通过搜集整理资料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教学前,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查阅书籍、网络搜索等多种途径自主搜集关于土圭之法和二十四节气的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分享搜集到的资料,并进行适当的总结。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经历了搜集信息、选择信息、整理信息以及表达信息的全过程,从而培养了信息处理能力。在分享的过程中,学生锻炼了表达能力,并增强了自信心。资料的搜集整理并非简单的机械操作,而是要求学生在思考中有序地完成,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其次,在实际测量操作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受限于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在课前指导学生合作制作土圭,进行日影长度的测量和记录,并制作成视频。在课堂上,学生共同观察影长的变化,发现其中的数学规律,从而获得对数学原理的初步理解,并积累了实践经验。教学后,教师布置任务:学生自主制作一张二十四节气表,或分组制作土圭,每日定时定点进行测量,亲身体验古人的测量方法。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土圭之法的基本原理,也有助于他们发展动手实践能力。同时,学生在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中获得了丰富的具身体验,实现了在实践中学习、在操作中提升。这样的活动安排,使得原本有限的数学课堂得以无限扩展,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
三、聚焦核心素养主要表现,探索“五育融合”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系统中最难以操作的环节,而“五育融合”的教学评价更是充满挑战。作为学生身心成长和教学活动开展的起点与动力,教学评价应当回归到对学生和教学最本质的关注,以“五育融合”的眼光促学优教。一方面“以评促学”,明确学生各类生命素质融合发展的方向和进步空间。另一方面“以评优教”,发挥教学评价对“五育融合”教学要素的增值功能。因此,基于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五育融合”教学评价,应聚焦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从评价内容和评价形式两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评价内容突出学科边界交融
新时代的育人目标,已从“学科发展”走向“融合发展”。因此,“五育融合”教学评价内容,不应仅限于某一学科目标,而应突破学科边界,强调学科间的交融,重点评价学生在跨学科学习过程中体现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正确的价值观”。
从“教—学—评”一致性出发,对学生在“土圭之法的故事”跨学科主题活动中展现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正确的价值观”进行评价。在关键能力方面:重点评价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阅读理解能否流利地讲述相关故事和传说;运用已有的时间知识和生活经验,进一步感悟时间的意义和度量时间的必要性,理解度量时间的方法与度量长度的一致性,形成时间量感;能否运用实验、语言或图式准确而清晰地表达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月、日之间的关系。在必备品格方面:重点评价学生能否主动、认真地参与资料查阅、实验测量、交流互动;能否欣赏并赞许古人在度量时间上的伟大创举;能否尊重同学在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中的想法和行为。在正确价值观方面:重点评价学生能否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依据太阳运动周期划分四季与节气并指导农事生产的智慧,感受度量时间的意义,具有初步的家国情怀,感悟中国悠久历史和农耕文明,进一步感悟大自然“时间”变化的美感。
(二)评价形式注重过程性、表现性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在“五育融合”视域下,评价形式应体现这些新要求:突出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落实增值性评价。
在“土圭之法的故事”教学实践中,教师依据事先设计好的评价指标开展实时评价,利用教育技术收集过程性学习证据,通过及时的教学反馈促进学生的后续学习。同时,教师利用学生作品分析、课堂观察记录等学习分析方式,在结果评价中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特性与差异性,实现覆盖知识、技能、品格、价值观的综合素养评价,侧重通过学生参与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表现性评价、多元化评价等方式促进关键素养的达成。此外,教师还利用“互联网+教育”平台邀请其他学科教师、学生家长等共同参与评价工作,确保评价视角的多元化。
在“五育融合”视域下,开展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感悟数学与现实社会以及其他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实现数学学科的育人目标,而且能够促进德智体美劳有机融合,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转自教学月刊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