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小学数学“五育融合”的内涵理解和教学探析

2025/3/28 17:52:45  阅读:17 发布者:

随着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五育融合”作为一种新的育人实践方式,正逐渐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势和前沿热点。从小学数学教学的层面来看,“五育融合”还有诸多具体问题亟待深入思考与探讨。诸如,小学数学的“五育融合”内涵是什么?如何平衡“五育”之间的复杂关系?“五育”应如何实现有效融合?融合的最佳时机是什么时候?此外,融合过程中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需要注意哪些事项?怎样的数学课堂能够体现“五育融合”的教学理念?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一、小学数学“五育融合”的内涵理解

(一)“五育融合”之由来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方针经历了多次调整。1957 年,毛泽东主席提出“三育”观点:“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78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一步明确“: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进入 20 世纪末,“三育”扩展为“四育”。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从此,美育成为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8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中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这标志着“劳动教育”被正式纳入全面发展教育体系,教育目标从“四育”扩展为“五育”。20192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有机融合。”这清晰地阐述了“五育融合”的教育发展目标。尽管如此,现今的课堂教学中的“五育”整体性仍显不足,具体表现为重视智育而忽视德育、体育发展不充分、美育受限、劳动教育缺失等。同时,学科中心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明显,教育实践中存在逻辑的断裂、目标的分散以及过程的孤立等问题。“五育融合”作为国家政策,是深化素质教育和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然选择,它代表了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新机制和新体系。

(二)“五育融合”的内涵

“五育融合”是立德树人的基础要义,是全面发展的根本保障,是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五育融合”理念是对“五育并举”核心内涵的继承与发展,不仅体现在“育内”与“育间”的深度融合上,更在于它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垒,实现了五育的真正共育。“五育融合”不仅意味着德、智、体、美、劳五育的有机统一,还意味着人的一切教育活动都包含着生命、知识、道德和审美四个基本方面。简而言之,“五育融合”旨在通过发展素质教育,实现学生生命的全面发展“。五育融合”要求将不同学科、领域、学段的内容、知识、思想、经验,以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导向,有机融合为一个整体并进行实践。

基于“五育融合”的小学数学教育,不仅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品德水平、智力、身心健康水平、审美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还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小学数学的“五育融合”,不仅要体现其学科特点,还要全方位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在上述讨论基础上,笔者认为小学数学“五育融合”是以数学为主导的智育与其他四育(德育、体育、美育、劳育)的衔接和融通,旨在强化数学学科逻辑,以学生真实学习与发展为核心,运用整体性思维,适度融合德育、体育、美育、劳育的跨学科要素,形成育人合力,从而提升小学数学教育的综合效益,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三)“五育”关系分析

“五育”之间的关系是彼此独立、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互相依赖的辩证统一关系。一般认为,德育是灵魂,智育是前提,体育是基础,美育是动力,劳动教育起综合作用,形成了一个以德为先、以智为本、以体为基、以美为尚、以劳为要的均衡发展格局。落实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是基础,智育培养是核心,美育教育是关键,体劳教育是保障。

二、小学数学“五育融合”的教学原则

基于上述小学数学“五育融合”的界定,小学数学学科层面上的“五育融合”教学原则有以下三点。

(一)精心挑选德育素材,使之融得进

小学数学教学应以德育为先,精选那些生动且富有教育意义的德育素材,以增强数学课程的思想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等,都是数学与德育结合的优秀素材。德育素材融入数学课堂,可以通过数学故事、历史镜头、数学演讲等多种形式,关键在于用“数”说话,确保与教学单元内容或课时教学目标高度一致,并与小学数学教与学的过程融为一体。

(二)设计跨学科智育活动,使之合得拢

为了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智育水平,需要在情境创设、活动组织及作业设计上进行精心策划。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巧妙地将小学语文、英语、科学、信息科技等学科内容与数学教学相结合,助力核心素养的培养,这才是合得拢。这些跨学科的联结不仅促进了学生在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还能够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注重体美劳均衡发展,使之辨得清

将体育、美育、劳育的思维逻辑整体融入小学数学课程建设,拓宽其包容度和覆盖面,明确学习要点,注重体美劳的均衡发展,避免贪多求全或形式主义。重视美育的渗透,让数学之美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通过开展数学图形的欣赏、数学规律的发现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力。加强体育、劳动教育与数学教育的关联,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利用数学游戏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领悟数学的价值,同时达到锻炼身体和培养劳动习惯的目的。

三、小学数学“五育融合”的教学策略

构建“五育融合”的小学数学课堂,需要从教学目标拟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情境设计、教学活动组织、主题作业设计等多个维度系统地进行。

(一)目标拟定:明确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在拟定小学数学“五育融合”的教学目标时,教师需要确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教学目标。这不仅包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应涵盖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的综合培养。目标的设定应具体、可测量,同时要具有挑战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潜能。

例如,在教学“跟着祖冲之学数学——圆周率的故事”时,教师可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圆周长、探索圆周率、推导计算公式等活动,直观认识圆并理解圆周长的含义,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并能准确计算圆的周长。

2.通过动手操作、猜想验证等方法,亲历知识探寻过程,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阅读和实践,了解祖冲之的数学成就,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激发民族自豪感,并培养审美情趣、团队合作精神,形成精益求精的劳动态度。

(二)内容选择:挖掘内外兼顾的数学元素

在选择小学数学“五育融合”的教学内容时,应重视内容的适切性与多样性。不仅要精选数学学科的核心知识,还要巧妙融入道德与法治、体育、美术、劳动等多科知识。例如,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附录的例 57“度量衡的故事”的教学中,将数学、语文、道德与法治、科学、信息科技等学科知识有机融合,重点关联德育、美育、智育等内容,具体教学分析如表1所示。

在选择教学内容时需要注意,并非所有数学知识都能自然地与其他教育(德育、体育、美育和劳育)相结合。若强行结合,可能会导致教学重心偏离,效果不尽如人意,显得不和谐。

(三)情境设计:创设“五育融合”的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对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动机、活动方式以及思维深度和应用强度具有重要影响。2022年版课标进一步提升了对教学情境的重视程度。在小学数学“五育融合”的教学中,教学情境设计应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在情境中动手操作、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

例如,在 2022 年版课标附录的例 30“图画还原”的教学中,教师将例题中简单的笑脸图案替换为《富春山居图(局部)》、“大盂鼎书签”等图片,设计的主题情境为:“在虚拟的文物修复馆内,只要输入还原步骤,机器人小智就能在文物修复馆里远程还原。”情境任务一,还原《富春山居图(局部)》。情境任务二,还原“大盂鼎书签”。情境任务三,自主设计。教师借助“文物修复”的模拟情境展开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教学,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既能参与学习、亲身体验,又能获取经验、拓展空间想象能力的实践场景。在教学过程中,数形结合与编码的思想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在图形想象与信息编码的活动中,不仅成功地将图形运动与符号化表达相结合,更将历史、优秀传统文化、美学等多种元素巧妙地融入其中,从而在心中播下文化自信的种子。在“图画还原”的教学中,AI 技术手段的运用充分发挥了其辅助作用,进一步凸显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

显然,通过例题情境的优化,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同时也能在教学情境中得到德育、体育、美育、劳育的熏陶和培养。

(四)活动组织:推进形神兼备的数学学习

在小学数学“五育融合”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开展数学游戏、数学实验、数学主题活动等,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问题探究等多种寓教于乐的形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与实践。

例如,在五年级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时,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几何模型,通过实际操作来深入理解图形的性质和关系。设计的活动涵盖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表面积及体积的学习,主要活动如表2所示。

在上述单元教学中,通过插、切、捏、围、叠、剪、绘、讲这些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的思维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数学知识,还能培养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真正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升。

(五)作业设计:建构知行合一的数学园地

作业本质上是学生自主学习内化的过程。课外作业是对课内学习的补充。课外作业根据学生的思维难度可分为模仿作业、实践作业和探究作业;根据教学时间节点可分为前置预学性作业和后置巩固性作业。在“五育融合”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笔者重点推介实践作业。高质量的实践作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与传承、审辩思维、创新素养、沟通素养、合作素养(简称‘5C核心素养’)”。作业设计也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在编制实践作业时,要注意数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主张兼顾“五育”内容,设置选做和必做的题目。

例如,在苏教版教材“一亿有多大”的教学前,为了帮助学生积累学习经验,教师设计了一项前置性实践作业“一万知多少”。

10000粒大米有多重?数10000粒大米要多长时间?

【我来估一估】10000粒大米的质量为( );数10000粒大米要( )。

【我来数一数】数大米的时候请计时。我数出100粒,用了( )秒,想一想数1000粒要多久;我数出了 1000 粒大米,放一堆。再接着数,一直数到10000粒。我一共用了( )分钟。拍张照片记录我的辛苦劳动吧。

【我来称一称】拿出小电子秤来称一下,10000粒大米的质量是( )。

【我来说一说】在数大米的过程中,我有许多感受,想和爸爸妈妈说一说,我也要把这些感受写下来。

【我来算一算】数1亿粒大米的时间大约是( ),1亿粒大米的质量是( )。询问爸妈,了解一家人一顿饭大约要大米( )克。我国总人口是( )人,每人每天节约 1 粒米,节约的大米大约有( )吨。由此我还想到了( )。

这些数学问题与家庭生活、社区活动相关。教师鼓励学生在家长或社区人员的协助下,通过调查、测量、计算等方式,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学生在数大米的过程中投入的时间相当漫长,体验尤其深刻。这真正体现了“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数大米的方法和过程也蕴含了智育、德育和劳育的相关要求。

此类作业设计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还能促进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进而发展5C核心素养。同时,作业设计应注重过程性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展示个人感受、详尽的思考过程及多样化的解题策略,而不是仅关注答案。

“五育融合”的小学数学课堂既具有时代性,也富有动态性,需要兼顾长远与眼前,不仅要满足学生当前的发展需要,还要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做好准备。教师应根据学生发展的需求和教材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准确展现“五育融合”的特点,充分发挥“五育融合”的具体功能,致力于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转自教学月刊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