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新课程呼唤什么样的“新”教学?——一定要想清楚这6个问题

2025/3/28 17:42:34  阅读:24 发布者:

21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持续推进,极大地改变了中小学课堂的样貌,教学改革取得了诸多突破,但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少。

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作为课程实施的关键环节,教学迎来了新的要求,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深入推进教学改革,成为保障新课程落地的重中之重。

新课程20年来教学改革的成就与反思

首先,学为中心的观念得到普遍认同,但教与学的关系并未发生实质性转变。

其次,教学目标更加全面立体,但知识技能依然是教学的关注焦点。

最后,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育人方式的变革尚需进一步推进。

新一轮课改迫切需要建构“新”的教学

具有法律属性的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颁发以后,如何将之落地就成为当务之急。在这一方面,教材的编写、地方课程实施办法和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的编制、教师及其他课程实施相关人员的培训等都至关重要,但无可否认,课程实施最为重要、最为关键的一环在课堂。

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史都告诉我们,一个相对理想的课程方案只是为课程改革的成功提供前提,从正式的课程到学生体验的课程不是一个直接的过程,教学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课堂就是决定课程改革成败的主战场,教学就是决定课程改革最终成败的胜负手。

新教学的关键突破口

新一轮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势必会引发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发生深刻的变化。从实践视角看,新课程实施在教学层面最需要突破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真正落实“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

课程标准的出台必然要求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但课程标准的内涵不同,我们给予课程标准的定位不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也就有不同的含义。相较于之前的课标,新修订的课标实际上整合了三类标准:内容标准、教学活动标准和学业质量标准。三类标准对教学从输入—过程—输出的全过程都作出规范。其中,“学业质量标准”作为课标中的一个全新部分,引起了广泛关注。但事实上,学业质量标准所蕴含的一些观念在上一轮课程改革中已有较为充分体现。

对于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改革实践,同样值得甚至更值得关注的是“教学活动标准”——在课标中体现为教学理念、教学提示、教学建议、教学案例等。素养目标的达成不仅需要依赖于相关的知识载体,还需要明确体现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成果和水平的“质量标准”,更需要明确学生将知识转化成素养所必须经历的特定过程。

这意味着,以往“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教学观念以及以“求异”为取向的“同课异构”实践需要重新定义,教师必须在确保学生经历知识转化为素养的典型活动的前提下,开展教学创新。

深入推进大单元教学

大单元教学就是要设计并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学习事件”。所谓“学习事件”,就是要站在学生学习的立场上来思考教学,从关注“教什么”“怎么教”走向“学什么、怎么学、何以学会”。

所谓“完整”,一是指知识体系的完整,学生除了掌握知识本身,更能形成知识之间的关联,形成知识结构;二是指所学知识与学生经验的整合,学生能够建立知识与个人经验、现实世界的关联,进而超越具体的知识,形成与素养高度关联的大观念;三是指学习过程的完整,学生学习相关知识,且有机会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学习情境、真实生活和专业情境中的问题,并反思自己的学习。

总体而言,大单元教学的直接目标指向于学习经验的结构化,终极目标是素养的形成,内容是知识内在整合和知识与经验的整合,学习方式是综合学习,基本样式是多课时一体化设计并实施。这样的大单元教学要求教师提高教学的站位,将单元视为学习经验的基本组织单位,并根据素养形成发展的需求,整合学生的经验,推动学生综合学习。

强化以学科实践为核心的育人方式变革

教学改革必须指向育人方式的变革,没有育人方式的变革,所有的教学改革都是没有实质意义的。核心素养一定是知行交互的结果,是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而形成的,因此,新方案将“强化学科实践”作为育人方式变革的核心方向。

学科实践强调“实践”,以往的教学主要指向于知识的习得,试图用人类历史发展积累的知识精华填充学生头脑,这种教学理想在当今信息化时代既无可能也无必要。素养需要认识的支撑,但只有建立于实践基础之上的认识才真正具备素养发展价值。强调实践就是要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带着问题、任务、项目,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开展探究活动,建构起具有个人意义的认识。

学科实践也强调“学科”,“学科实践”是具有“学科味”的实践,是体现学科育人价值的典型实践。一方面,特定的学科有其特定的、典型的实践方式,譬如,体育的典型实践一定包括了身体锻炼,科学的典型实践一定涵盖实验,语文的典型实践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运用等;另一方面,真正具有素养发展价值的实践一定是基于相应的学科知识储备基础的,而实践的目的之一又在于提升学生学科认识的水平和层次。概言之,学科实践要求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学科,在学习学科中实践学科。

作为育人方式变革的关键抓手,学科实践对于教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开发设计具有学科意蕴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实现做中学、用中学,是教学改革的又一个关键突破口。

进行单元设计时,

一定要想清楚这6个问题

一是名称与课时。

大项目、大问题等都是为了将知识结构化,有助于问题聚焦,让人看到题目就知道这个单元要解决的问题。单元一定要有时间规定,课程与时间是密不可分的,所有课程都是有时间限制的。

二是单元目标怎么定?

目标是单元的灵魂,一定要对准学科核心素养。如果一个单元都对标不了核心素养,那么学科育人就是一句空话。目标写好之后,千万不要写重难点,写重难点就多此一举。

三是设计评价任务。

没有评价,就没有课程。评价任务是单元设计的关键。目标明确后写评价任务有三大好处:首先,有目标必须有评价,如果有目标没有评价,就等于没有目标;其次,目标写好后马上写评价任务,可以矫正目标写得是不是准确、恰当,如果不写评价任务,目标很易写成假大空;再次,评价任务设计好之后,后续教学过程的设计就可以整合教学与评价了,即把已经设计好的评价任务嵌入到教学过程中去,使得课堂教学体现“教学评”一致。所以评价任务是承上启下的关键。

四是学习过程。

教师作为专业人员要设计学生何以学会的过程,即学生从不知到知、少知到多知,需要经历怎样的学与习的过程,这才是我们的专业所在,也是学理所在。教案专业性不够就是因为教案只告诉别人教师自己想做什么,这还是前专业时代。

五是作业与检测。

这是知识学习过程的一个要素,以单元为单位,整体设计校本化的巩固性作业、检测性作业、提高和拓展类作业。减轻负担的关键是把作业设计好。

最后一个要素是反思。

教师一定要清楚,学习的责任在学生,老师不能替代学习,也不能剥夺学生学习。教师是引起、维持与促进学生学习,要把反思支架和反思路径设计出来,以便学生自己去感悟、去思考已学的知识。只有这样的经历,所学的知识才能转化了素养。

转自全景式数学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