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教—学—评”一体化的关键:细化、转化、可视化
2025/3/28 17:13:41 阅读:8 发布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在“课堂教学评价建议”中明确提出,“教师应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的意识,科学选择评价方式,合理使用评价工具,妥善运用评价语言,注重鼓励学生,激发学习积极性。”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改进策略普遍体现在评价量表的设计与使用方面,其实要做到“教—学—评”一体化,关键是学习目标的确立与引领。教师将教学安排与学生的学习进程、评价实施匹配起来、综合起来落实。雷浩认为: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设计的内在逻辑是设计指向核心素养的学习目标、促进学习的评价,以及评价引领的学习任务三个部分。其中学习目标是整个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笔者根据实践经验,认为学习目标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分解,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指引,转化为可视化的评价指标,才能真正促成“教—学—评”一体化,提高教学实效。
1
细化学习目标,使之可理解
学习目标的制订并不容易,需要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和学情,进行二度加工,将之细化,才能便于学生理解,便于教师开展教学和评价设计。比如,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品历史人物风采”,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单凭这样的提示,无法准确把握“简要复述”的具体内涵。结合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和课后思考练习题、课前导语,教师需要进一步明确:简要复述要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抓好主次内容,按顺序讲述。但是学生仍然在“概括文章内容”和口头简要表达上存在障碍。因此,教师可以将语文要素细化为:(1)熟读课文,用图表梳理内容;(2)注意顺序词,按一定顺序复述,使情节完整;(3)主要内容详说,次要内容略说,复述简明;(4)语言简练,表达连贯,复述清晰;(5)音量适中,口齿清晰,使他人听见。从(1)到(5),将单元语文要素由一句话变成五个小目标,教师和学生都容易理解,便于操作。
细化学习目标需要教师充分解读教材,了解学情。解读教材包括单元选文和所有的导学系统,以及不同册次间关于本单元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的关联进阶。了解学情包括班级全体学生关于本单元学习的已有基础和实际困难。细化目标可能无法一次性完成,需要讨论或试教,教师需要从学生的预习作业、试教反馈中提取相关信息,才能最终完善目标。
2
转化学习目标,使之可执行
学习目标制订好之后,还要进一步转化为学生可操作可感知的学习活动,通过执行落地,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同样是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针对“使用导图或表格等方式梳理内容”这一目标,我们在《西门豹治邺》一课教学中,设计相关学习活动指导学生具体完成课后思考练习题一。活动有以下内容:第一,预习时在课文中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并想办法解决,扫清字词障碍,为提取关键信息作准备;预习时联系前一课《王戎不取道旁李》所学,尝试找出本文中的故事起因、经过、结果,为概括本文主要内容作准备。第二,课堂中,先以第三部分“兴修水利”为例,找到对应段落,迁移运用概括段落的方法,理解教材编写者把文段变成一个简要概括的技巧;再快速浏览课文1—15自然段,以问题引导学生行动,“第一部分是哪些段落?写西门豹做了什么事?”“第二部分是哪些段落?西门豹又做了什么?结果怎样?”通过这些学习活动,学生就能完善课后思考练习题一的导图,并借助它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2024年6月,在河南开封举办的第五次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北京史小玉老师执教《爬山虎的脚》,也很重视将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学生活动。如为完成“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往上爬的”这一小目标,教师设计了以下七个小活动:(1)默读,思考;(2)小组交流,圈画出关键词,再说一说;(3)班级汇报,使用关键词讲出来;(4)学生自己表演爬山虎爬的过程;(5)一名学生上台贴出关键词,一名学生表演,教师指导学生关注“爬”的动作表演;(6)学生看实物图,再说爬山虎爬的过程;(7)两位学生上台再指着关键词演示,关注爬山虎“一脚一脚爬”与人两脚交替爬的区别。
七个小活动紧密联系课文,适时引入生活资源,结合表演体会,带领学生学会读懂文字背后的意思。同时,充分的活动,有逻辑的活动,使学生在语言运用的实践活动中提升思维水平,学生学习有过程,真正有收获。
转化学习目标,其实是将比较抽象、比较理性的教学预期转化成比较感性、有趣,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活动内容,并有步骤地实施。在这一方面,教师平时在教学中也不缺乏安排学习活动,只是还存在不足之处,学习活动与学习目标之间的对应,或逻辑不够严密,或层次不够清晰。
3
可视化学习目标,使之可检测
明确学习目标是教学设计的首要环节。学习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性描述,对选择学习资源、确定教学方式与设计学习任务等环节具有统摄作用。学习目标是学生预期的学习结果。学习结果越清晰,越容易被检测到,也越能使教与学有的放矢。
还以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为例。为进一步使评价指标看得见,我们将细化后的目标再次分解说明:(1)熟读课文,运用要素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使用图表等方式梳理;(2)在梳理好的表格、思维导图中标注情节顺序和主次情节,复述时有顺序,不遗漏;(3)主要情节说到二级分支处,使之详细些,次要情节只说一级分支,如《西门豹治邺》,“调查民情”是次要情节,只需要说“西门豹为了解情况,多次向老大爷询问,终于问清缘由”。“惩治恶人”是主要情节,应按顺序说清西门豹是如何惩治巫婆、官绅和其余官绅的。“兴修水利”更简要,一句带过即可,“西门豹带领老百姓兴修水利,年年都获得好收成”;(4)运用长话短说法缩减文句,再用合适的连接词串联故事情节,连贯表达;(5)复述时让全班同学听清楚。以上要求中加点处就是明确的可观测的评价指标。有了这些观测点,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发言或课堂练习的随机指导反馈;也可以通过创建评价表,引导学生互相观察评价,使全体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一目了然。
我们在开展这个单元教学时,以一篇600字左右的历史故事为阅读文本,分别进行前测与后测,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理解文意、概括文意、运用方法简要复述的水平,结果显示教学效果良好,不管是哪一层次的学生进步都很明显。
综上所述,科学设定学习目标,并将之细化、转化、可视化,是教学的根本,是新课程标准强调落实“教—学—评”一致性的关键。
转自人教教材培训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