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历史教师普遍感到高中历史统编必修教材内容多,在有限的时间内难以完成教学任务,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较难落实。在这种情况下,历史教学的删繁就简势在必行。下面以高中历史统编必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四单元第8课“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以下简称“本课”)为例,浅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删繁就简。
1
明确教学重点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在分析和整合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将教学的重点提炼出来。尤其是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涉及面广、包含的史事多,所以更需要突出核心要点,通过重点内容的突破,带动整体内容的教学。高中历史统编必修教材内容多、课时有限是客观事实,教师在教学中感到很难完成教学任务。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没有明确教学重点。
叶小兵认为,历史教学中的重点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知识性的重点,如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制度等;另一类是认识性的重点,如重要的思想或观念、重要的阐释和理解,也包括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带动了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带动了一节课的教学)。在两类教学重点中,“认识性的重点”更加重要,因为“历史学习的重要意义在于对历史的认识”。“认识性的重点”反映了历史教学的本质,体现了历史教学的价值。教师在教学中未能抓住重点,主要原因是仅从“知识性的重点”的角度确定教学重点,而没有从“认识性的重点”的角度思考如何确定教学重点。
本课包括“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的兴起(即科学革命)”“启蒙运动”四部分内容,每部分内容都包括许多知识。在以往所用旧教材中,这些内容或者独立成课,或者是某一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使用旧教材进行教学时,这四部分内容都是教学重点。现行高中历史统编必修教材将这些内容编入一节课中,如果教师依据“知识性的重点”来确定教学重点,就会感到它们都很重要、都是重点,这样就会导致重点多的问题,多个重点等于没有重点。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依据“认识性的重点”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
依据“认识性的重点”确定教学重点,首先,需要理解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本课所在的《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四单元包括“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两节课,《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的单元要求是“通过了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渊源,认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念的初步实现”。该要求关注了单元内两节课之间的关系,即欧洲思想解放运动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提供了政治思想理念,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初步实现了欧洲思想解放运动过程中形成的政治思想理念。具体到本课教学,学生应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近代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为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提供了政治思想理念。
其次,应该从学科知识的角度深入挖掘一节课的核心内容。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的要求可知,本课的核心内容是近代西方的政治思想理念。徐大同等认为,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经历了自然政治观、神学政治观和权利政治观几个阶段。基督教神学政治观是西方中世纪的基本政治观。产生于罗马后期的基督教神学到中世纪发展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基督教的经典、信条成为人们观察一切问题的依据,一切意识形态的形式都从属于它,当然政治思想也不例外。无论是维护教权的思想,还是维护俗权的思想,都是从基督教的历史上找依据。权利政治观是西方近现代的基本政治观,它主张人天生是平等的,每个人都具有与生俱来的、不可剥夺的权利。人们为了维护这种个人的权利,才组成政治社会,建立公共权力和政治秩序。政治社会与公共权力的目的就是维护和促进个人的权利。将中古时期西方的神学政治观与近现代西方的权利政治观进行比较可以看出,神学政治观强调神权,权力政治观强调天赋人权和建立维护人权的政治制度。近代欧洲通过四次思想解放运动,到启蒙运动时期形成了权利政治观,其中人权的内容大体包括了生命、财产、自由、幸福和安全等,在维护人权的政治制度方面,思想家提出了民主和法治的主张。马克篧认为,个人和民族两个层面上的自由意识的觉醒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两大观念前提,其中个人层面上的自由意识的觉醒更具有基础意义。“个人层面的自由意识觉醒”始于文艺复兴,至启蒙运动时期进一步深化,形成了近代人权观念和制度构想,即本课教材“启蒙运动”一目所述的“天赋人权、平等、自由、法治和权力制衡”等政治思想,以及“孟德斯鸠强调立法、司法、行政相互监督、制衡;伏尔泰寄希望于‘开明’君主进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卢梭主张主权在民”等具体的制度构想。这些是权利政治观的核心内容,它们为近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例如,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大陆会议发表的《独立宣言》,阐述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人民主权等权利政治观中的人权观念;1787年美国制定的宪法包括联邦制、分权制衡和人民主权三大原则,体现了权利政治观中的天赋人权观念和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等制度构想。同样地,法国大革命过程中颁布的《人权宣言》,明确提出了人权、自由、平等、法治、人民主权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原则,较为完整地宣示了权利政治观中的人权观念;1791年宪法宣布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实行三权分立,《拿破仑法典》明确了财产关系和所有制问题,确认了自由、平等原则,确认了对人权(主要是私有财产权)的保护,二者体现了权利政治观中的人权观念和制度构想。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欧洲思想解放运动推动权利政治观形成”,这一重点是“认识性的重点”。这样,本课的教学重点就由多个“知识性的重点”变为一个“认识性的重点”,实现了教学重点的删繁就简。
2
厘清主干知识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觉得教材内容多,很难完成任务,这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厘清主干知识有关。姚国平认为,历史学科主干知识是指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最能体现历史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的基本线索,它能够起到纲举目张和总揽全局的作用。由于现行高中历史统编必修教材一节课中包含旧教材中多节课的知识,所以,现行教材的主干知识应该包括整节课的主干知识和各部分的主干知识。整节课的主干知识与这节课的“认识性的重点”密切相关,它能够起到对整节课纲举目张和总揽全局的作用;各部分的主干知识与整节课的主干知识密切相关,它们能起到对该部分内容纲举目张和总揽全局的作用。
本课的“认识性的重点”是“欧洲思想解放运动推动权利政治观形成”,主干知识是权利政治观,包括天赋人权、平等、自由、法治等人权观念和权力制衡、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直接民主等制度构想。
关于本课各部分的主干知识,需要明确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与“权利政治观形成”的关系,厘清每次思想解放运动所包含的权利政治观的要素,即近代的人权观念和制度构想。
教材“文艺复兴”子目指出,文艺复兴运动的“精神内核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升人的地位,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反对禁欲主义,抨击教会腐败和守旧思想,崇尚理性;重视发挥人的才智和创造力,追求现世社会的幸福生活;提倡探索人与自然的奥秘”。人文主义统领了本子目的所有知识。徐大同认为,在文艺复兴运动中,资产阶级用人文主义思想反对封建神学。资产阶级提倡理性,反对神性;提倡个性自由,反对封建等级桎梏;提倡个人现世的幸福,反对教会的禁欲主义。他们把理性、个人自由和追求幸福看作人类普遍的、永恒的本性,以此论证他们摆脱封建制度的束缚,追求自由与幸福的要求的合理性。徐蓝认为,文艺复兴肯定了人的价值、人的欲望以及对现世幸福的追求。综合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包含了“自由”“幸福”等权利政治观中的人权观念,这是教材“文艺复兴”子目的主干知识。
教材“宗教改革”子目指出,“路德认为人的灵魂获救靠自己的信仰,不靠烦琐的宗教仪式;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主张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和廉俭教会,力主用民族语言进行宗教活动”。马丁·路德的主张代表了宗教改革运动的核心思想。徐大同认为,在宗教改革过程中,资产阶级以理性为武器,对封建教会的统治地位和封建特权、等级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批判。近代意义的自由、平等、民主思想,在运动中已经初步得到表达。以个人信仰自由为基础,各国制定了适合自身发展所需要的新教教义。因此,宗教改革运动的思想包含了“自由”“平等”“民主”等权利政治观中的人权观念,这是教材“宗教改革”子目的主干知识。
教材“近代科学的兴起”子目指出,“科学革命形成了重视经验和事实的理性化思维方式,确立了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和综合等基本途径发现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教材仅简述了科学革命中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从思想解放的角度考量,科学革命中蕴含的思想才是本子目的核心。陈乐民认为,十七世纪的哲人(思想家和科学家)不再以“神”为本位、用“神”的眼光去观察世界,而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以人的体验、人的独立思维为本位,自觉或不自觉地用人的眼光去从世界本身认识世界。美国学者勒纳(Lerner)等人认为,“十七世纪以来的思想家却不盲从古代权威,决心依靠他们自己的才智来领悟知识将把他们带往何处。他们以‘大胆求知’为座右铭,以希腊盛世以来西方闻所未闻的方式强调科学的自主性和思想的自由活动”。因此,科学革命蕴含了权利政治观中的“自由”思想,这是教材“近代科学的兴起”子目的主干知识。
如前文所述,教材“启蒙运动”子目指出“天赋人权、平等、自由、法治和权力制衡”等政治思想,以及“孟德斯鸠强调立法、司法、行政相互监督、制衡;伏尔泰寄希望于‘开明’君主进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卢梭主张主权在民”等具体的制度构想。可见,启蒙运动的思想主张全面地包含了权利政治观中的近代人权观念和政治制度构想,这是教材“启蒙运动”子目的主干知识。
厘清了一节课中各部分内容的主干知识,在教学中就可以围绕主干知识开展教学活动,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可以实现知识内容的删繁就简。
3
确定关键问题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教师要结合教材对学习专题的内容进行梳理,明确该专题所涉及的范围及重要史事。在此基础上,概括和确定该专题中的关键问题,并将这些关键问题的解决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建立起联系。教师在使用高中历史统编必修教材时觉得内容多,完不成教学任务,与教学过程中设置的问题过多、未能确定关键问题有关。
本课内容包括了旧教材多节课的知识,如果按照使用旧教材时的方法开展教学,会出现设置问题过多的状况。例如,在使用旧教材开展“文艺复兴”教学时,教师会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原因;然后出示材料,引导学生概括“文学三杰”但丁、薄伽丘、彼特拉克的人文主义思想,探讨“美术三杰”拉斐尔、米开朗琪罗、达·芬奇作品的人文主义意蕴,分析莎士比亚作品《哈姆雷特》中所蕴含的人文主义精神;最后分析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意义。这需要设置五个以上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本课每部分都这样设置问题,肯定行不通,在有限的时间内完不成任务。
关于历史学科的关键问题,徐蓝、朱汉国认为,关键问题就是核心问题,是学习专题中教学的重点之重点,只有抓住和准确把握核心问题,才能对学习专题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重点之重点”即“认识性的重点”。因此,一节历史课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与该课“认识性的重点”密切相关的问题。
本课的“认识性的重点”是“欧洲思想解放运动推动权利政治观形成”,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引导学生“认识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权利政治观形成”。吕思勉认为,研究的方法,要合之而见其大,必先分之而致其精。“认识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权利政治观形成”是一个“大问题”,要解决这一“大问题”,需要“先分之而致其精”,将其分解为每部分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每部分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与该部分内容的主干知识密切相关的。
前文指出,文艺复兴运动代表人物的主张包含了“自由”“幸福”等权利政治观中的人权观念,这是“文艺复兴”部分的主干知识,本部分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应是“认识文艺复兴运动蕴含的‘自由’‘幸福’等近代人权观念”。同样地,宗教改革运动中思想家的主张包含了“自由”“平等”“民主”等权利政治观中的人权观念,这是“宗教改革”部分的主干知识,本部分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应是“认识宗教改革运动蕴含的‘自由’‘平等’‘民主’等近代人权观念”;科学革命凸显了人的理性,蕴含了权利政治观中的“自由”思想,这是“近代科学的兴起”部分的主干知识,本部分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应是“认识科学革命蕴含的‘自由’观念”;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家的主张全面地包含了权利政治观中的近代人权观念和政治制度构想,形成了近代的权利政治观,这是“启蒙运动”部分的主干知识,本部分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认识启蒙运动中形成的权利政治观”。
在解决了每部分关键问题的基础上,再将其进行综合,总体上解决“认识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权利政治观形成”这一关键问题,包括权利政治观形成的过程、核心内容、原因和影响等,以便“合之而见其大”。这样,本课教学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确定为五个,包括一个总体问题和四个具体问题,与使用旧教材时相比,问题数量大为减少。
通过确定总体的关键问题和各部分具体的关键问题,可以将使用旧教材时设置的众多细碎的问题精简为少数重点问题,这样可以实现教师教学任务和学生学习任务的删繁就简。
4
精选典型材料
教师在使用高中历史统编必修教材时觉得内容多,完不成教学任务,与教学过程中使用材料过多有关。叶小兵认为,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历史教学,其中最具学科本质和特点的,就是学生如何运用材料去研究历史的问题。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开展材料研习是当今历史教学的普遍做法。但是,由于高中历史统编必修教材每节课包含多部分内容,如果每部分内容都运用多个材料开展教学,必然会造成整节课材料的使用量过大,难以完成教学任务。
余文森主张,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应聚焦核心知识,推进“少而精”的教学。历史教学中所使用的材料,也应该聚焦主干知识,围绕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精选精用。前文指出,本课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包括一个大问题和四个具体问题。大问题的解决是建立在具体问题解决基础上的,运用材料开展教学主要是在解决四个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每个具体问题的解决需要围绕该部分的关键问题,选择典型材料。
例如,在“文艺复兴”的教学中,需要围绕“认识文艺复兴运动蕴含的‘自由’‘幸福’等近代人权观念”这一关键问题,选择彼特拉克(Petrarca)的经历及其主张的材料开展教学,因为彼特拉克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学生从他的经历和思想主张中可以深刻领会“人文主义”的内涵,认识文艺复兴运动所蕴含的“自由”“幸福”等近代人权观念。
关于彼特拉克的经历和思想主张,可选用以下三则材料:
彼特拉克性格豪放不羁,喜欢探奇览胜、游赏山川湖海。这是与中世纪基督教的清规戒律相悖的行为。因为基督教蔑视世俗生活,认为山川湖海为恶魔所造,会将人们引向歧途。彼特拉克冲破了宗教的禁锢,表现了市民阶级的情趣,热爱大自然,追求对大自然美的享受。1336年4月的一天,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彼特拉克同自己的弟弟和另外两位朋友去攀登阿维农附近的温都克斯山。半路遇见一位老牧人,劝阻他们不要去登山。40年前,这位牧人曾登过这座山,因山势险恶,摔得遍体鳞伤。彼特拉克一笑置之,继续前进。当日下午,他们一行四人终于兴致勃勃地登上了峰顶。彼特拉克凭高远眺,将阿尔卑斯山的雪峰、罗纳河的碧波、马赛海滨的白帆,尽收眼底,真是心旷神怡,激起了对美好人生的无限热爱。
彼特拉克虽然身为教会人员,却大胆宣称:“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彼特拉克在其作品《歌集》中写道:“既然我为爱情而死,虽死犹荣,我又何必让爱神将情带解开或者剪断,虽然这免不了痛苦和死亡,但我却心甘情愿。”
第一则材料展现了彼特拉克人生经历中的一个片段,其行为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提倡理性,反对神性;提倡个性自由,反对封建等级桎梏;提倡个人现世的幸福,反对教会的禁欲主义的人文主义内涵。后两则材料展现了彼特拉克的主张,反映了他对爱情的追求。三则材料蕴含了“自由”“幸福”等近代人权观念。
同样地,在“宗教改革”的教学中,应围绕“认识宗教改革运动蕴含的‘自由’‘平等’‘民主’等近代人权观念”这一关键问题,选择马丁·路德思想主张中体现“自由”“平等”“民主”等近代人权观念的材料,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因为马丁·路德被誉为“基督教改革的先驱和奠基人”,他的思想和行动对基督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欧洲宗教和社会的变革。在“近代科学的兴起”的教学中,应围绕“认识科学革命蕴含的‘自由’观念”这一关键问题,选择牛顿事迹中深刻体现“自由”这一近代人权观念的材料,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因为牛顿是科学革命最著名的代表人物,被誉为“现代科学之父”和“近代物理学之父”。在“启蒙运动”的教学中,应围绕“认识启蒙运动中形成的权利政治观”这一关键问题,选择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三人的主张(人权观念和维护人权的制度构想)的材料开展教学,因为三人是启蒙运动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法兰西的“自由三剑客”。
至于本课各部分内容中其他知识的教学,教师应进行简化处理。例如,对于“文艺复兴”子目中但丁、薄伽丘、拉斐尔、米开朗琪罗、达·芬奇、莎士比亚等人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联系初中所学,引导学生进行简要回顾;“宗教改革”子目中的加尔文教和英国国教,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其内容;“近代科学的兴起”子目中哥白尼的成就,教师可以进行“简述”;“启蒙运动”子目中除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之外的其他思想家的主张,教师可以“列表”展示给学生。这些内容基本上都不需要教师运用材料开展教学。
通过精选典型材料引导学生对关键问题进行探究,对其他知识进行简化处理,可以突出重点,实现教学所用材料的删繁就简。
以上结合“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一课,从明确教学重点、厘清主干知识、确定关键问题、精选典型材料四个方面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删繁就简进行了阐述。四个方面是有机的整体,通过明确教学重点,可以围绕“认识性的重点”厘清主干知识,依据主干知识确定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根据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精选典型材料。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设计和实施,可以做到重点精准、知识精要、问题精练、材料精密,解决高中历史统编必修教材内容多、在有限时间内难以完成任务的现实问题,减轻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负担,增强历史教学的实效性,落实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转自人教教材培训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