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为什么有些老师管不住学生了?

2025/3/28 16:44:39  阅读:8 发布者:

在现在的教育环境中,“教师管不住学生”的现象屡见不鲜。课堂上顶撞、作业敷衍、纪律涣散等问题,不仅让教师陷入职业困境,也折射出新时代师生关系的深刻变革。这一现象的背后,既有社会转型带来的观念冲击,也有教师管理理念与方法滞后的现实矛盾。

一、教育理念更新滞后与学生个性发展的矛盾

当前学生的成长环境与过去截然不同。数字化时代下,学生通过互联网接触多元价值观,主体意识强烈,对“权威”的天然敬畏减弱。例如,部分学生认为“教师并非唯一知识来源”,甚至质疑传统师道尊严的合理性。然而,许多教师仍沿用“单向灌输”“统一标准”的传统管理方式,忽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例如,有一些教师因坚持“一人犯错、全班陪罚”引发学生集体抗议,暴露了“集体教育原则”与个体权利意识的冲突。此外,教育评价体系改革滞后,部分教师仍以“分数至上”为目标,导致学生因压力产生逆反心理。

二、温和型教师的“性格弱势”与管理困境

部分教师因性格温和或经验不足,陷入“被学生拿捏”的困局。例如,新教师常以“宽容”换取学生好感,却因缺乏底线思维导致纪律失控。我曾经看过一个案例,学生直言“老师太温柔”成为课堂混乱的理由。这类教师往往陷入两难:过度严厉可能违背教育初心,过度退让则丧失管理权威。更深层的原因在于,部分“品德型问题生”擅长利用教师的情感弱点,通过挑衅、装可怜、伪装等手段逃避责任,进而拿捏教师,类似的案例就经常在我的身边发生。

应对策略:  

1. 建立“先严后松”的管理框架:初期明确规则并严格执行,例如要求学生站立回答提问、规范师生对话礼仪,树立权威边界。待纪律稳定后,逐步融入情感关怀。

2. 强化问题生干预策略:针对“试探底线”的学生,采用“冷处理+精准打击”组合拳。例如,通过违纪记录表量化行为,借助校规施加压力,同时私下表达期待,激发其自我约束动力。

三、“对人不对事”的批评误区与学生逆反

教师批评方式不当是激化矛盾的重要诱因。例如,将学生偶尔迟到归因为“懒惰成性”,或将学科成绩差等同于“智力缺陷”,这种“人格否定式批评”极易触发逆反心理。我在某案例中看到,某初中生因教师当众嘲讽“笨”而逃学,正反映了“对人”与“对事”混淆的危害。此外,公开训斥、翻旧账等做法,也会让学生感到尊严受损,进而以对抗姿态维护自我认同。

应对策略:  

1.遵循“对事不对人”原则:批评时聚焦具体行为,避免使用“你总是”“你永远”等泛化语言。例如,将“你怎么这么粗心”改为“这道题的计算步骤需要更仔细”。  

2. 差异化批评策略:根据学生气质类型调整方法。对敏感型学生采用暗示与鼓励,对冲动型学生则需“冷处理”后理性沟通。  

3. 构建“进步导向”反馈机制:用“描述行为+表达感受+提出期望”替代指责。例如:“你上课说话(行为),这会影响其他同学(影响),我相信你能找到更合适的时间交流(期望)”。

转自陈锡的锡言锡语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