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怎么样,课堂就怎么样
2025/3/28 16:40:25 阅读:7 发布者:
教师是课堂最关键的指挥者,他们的教学方式、教学态度就如同指挥棒,引领着课堂的节奏与走向,而学生则是这场演出的参与者,他们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往往与教师的表现息息相关。教师怎么样,课堂就怎么样,这绝非一句空话,而是教育实践中的深刻真理。
第一、幽默施教的教师,学生总是精神抖擞
幽默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教学的润滑剂。当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幽默的语言、风趣的动作、诙谐的比喻时,原本可能枯燥的知识瞬间变得鲜活起来。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被教师的幽默所吸引,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也变得活跃。他们不再将学习视为一种负担,而是享受着这堂课带来的乐趣。在这种状态下,知识的吸收变得更加自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上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学生的精神状态也自然焕然一新。
例如,那天,我们在学习过氧化钠。
“大家认为一个过氧化钠含有几个离子?”
“四个,两个钠离子和两个氧离子。”下面有学生抢着回答。
“哦,说两个氧离子是错误的,它那两个氧原子是通过共价键结合在一起的,那两个氧原子是如此的相亲相爱,所以不可把它们拆成两个氧离子,它们应该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过氧离子哦。”我看着学生纠正道。
“好,现在请大家跟着我一起向过氧离子承诺。今天,我们向你们保证:以后遇到你们,绝不把你们拆散,我们会永远尊重你们两个在一起的权利。”为了让学生印象深刻,我用调侃的语气向学生发起了倡议。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一幕,学生们都乐了,他们马上笑着大声地跟读起来。
以上案例,我运用了拟人化的幽默工具,为了让学生对课堂知识印象深刻,我把过氧离子拟人化处理,还倡议学生向它们保证:以后绝不拆散它们。如此幽默处理,让课堂教学更有趣。(以上案例选自拙著《幽默感:成为学生更喜欢的老师》)
第二、总满堂灌的教师,学生容易昏昏欲睡
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如同一台不知疲倦的机器,从上课铃响到下课铃响,滔滔不绝地讲授知识,课堂上充斥着教师的声音,学生却只能被动地接受。没有思考的时间,没有参与的机会,知识如同流水般从教师口中倾泻而出,却很难真正流入学生的心田。学生在这种单向传输的课堂中,很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大脑逐渐进入一种“休眠”状态,昏昏欲睡便成了常态。长此以往,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会被磨灭,课堂效率更是无从谈起。
第三、积极互动的教师,学生总是思维活跃
互动是现代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当教师主动与学生进行互动时,课堂不再是一个单向的讲台,而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交流平台。教师通过提问、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学生们在互动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想法,思维在碰撞中不断拓展和深化。他们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探索者和创造者。在这种积极互动的课堂上,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高速运转的状态,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烁,学习的效果也自然事半功倍。
第四、只讲不练的教师,学生左耳入右耳出
学习是一个输入与输出相结合的过程,仅仅靠教师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一味地讲授知识,而忽略了学生的练习和实践,那么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就会非常肤浅。知识在学生的大脑中只是短暂地停留,很快就会被遗忘。因为没有通过练习来巩固和深化,学生很难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这种“只讲不练”的课堂,学生虽然可能在课堂上听得津津有味,但课后却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第五、浅入深出的教师,学生听得迷迷糊糊
教学的难度和深度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把握。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而是盲目地追求知识的深度和难度,那么学生就会感到困惑和迷茫。知识如同一座高山,学生站在山脚下,却看不到山顶,也找不到攀登的路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被打击,自信心也会受到挫伤。课堂上,他们可能会陷入一种“迷迷糊糊”的状态,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无从谈起。
总之,教师怎么样,课堂就怎么样,让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努力成为那个能让课堂熠熠生辉的关键人物吧!
转自陈锡的锡言锡语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