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备课
· 六下第一单元统整教学 ·
单元目标:
1. 分清内容的主次
分清内容的主次,同时要体会作者说详写部分是怎么样,如何写成的?
2. 学会抓重点,写出特点
习作的时候要学会抓重点,然后要写出特点。简单的说,重点就是特点。
这个整个单元要去获取作者写法,这个写法就是作者怎么去突出重点?它如何做到?详写不是方法,详写只是描述它在怎么写,要学的是如何做到详写的方法。获取方法之后,要用在自己的表达中。就是马上学,马上用,这样一来实现读写统整。
首先要对目标进行分析。这个单元选的是课文叫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们就用习俗,不要用风俗来代表。这个单元它写的就是各地不同的习俗。教科书的温纯善良之处在它通过这组文章有两个目的。
第一个目的:更多的感受一下中国各地的习俗,古代今天的习俗。
第二个目的:这些文章比较明显,有详有略,所以它是给一些好处和便利,让老师学生更快地掌握。在掌握这个目标的同时又让我们知道中国大地上有好多的风俗习惯。这就是教科书的人文主题,这就是它的学习目标。
这一单元编了4课:
1.《北京的春节》
这篇课文的特点是祥略分明,这课经过改良后非常有利于达到目标。
2.《腊八粥》
《腊八粥》是一种详略的特例。《腊八粥》的特例是特别详,特别略,叫一详一略,一详一略就是它达到目标的一个路径。跟《北京的春节》的巨大差别,是不是这样详得特别详,略得相当略到一段话详到十十几段、几十段,一详一略。
3.《古诗三首》
古诗三首讲的是寒食、七夕、中秋。何捷老师说过所有古诗跟人文主题有关,它不要匹配单元学习目标。因此凡古诗必单教。《古诗三首》一定是单教,因为它跟这个详略没关系。
4.《藏戏》
实际上它就是让学生试一试能不能分辨出这个藏戏中哪里是详,哪里是略?能不能知道他用的是什么方法把它搞成详略有差别的。
5. 口语交际:《即兴发言》
《即兴发言》也不要统整。它跟单元的目标不够匹配。记住:不匹配没关系,该单教,融不到一起的时候就单教,不要把它乱变化拿去统整。因为这个口语交际它可以说是一种比较纯粹的能力和素养训练啊。
6. 作文:《家乡的风俗》
这是最后的检验。在《藏戏》,在《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学了那么多写风俗的详略,那么写得怎么样学的怎么样就可以自己写一个检验一下。因此把前面学好的方法用到这里,作文就可以实现读写结合。
教学规划
分析完目标,分析完教科书之后,做一个单元统整的教学规划。
1. 先把统整不了的、单列的、单教的,先写一写。
比如说该单元的口语交际,古诗词单教。
2. 用来检测的
就是最后用来检测的。比如说该单元的作文,作文放在最后单教。单教的教学安排就是穿插,就是老师哪一天只有一节,就单教,因为它是单列。
3. 能统整的
比如说《北京的春节》《腊八粥》《藏戏》以及语文园地。
在这个单元的语文园地中,有一道字词句运用在18页。
过年的时候吃年糕意味着_万事如意_。
过年时候吃鱼意味着_____?
建筑上画蝙蝠意味着着_____?
这个可以作单元导入。
情境任务
情境:家乡风俗的体验官
任务:获取详细描写风俗的方法
教学部分
这三首诗是在第三课,因此教学时是可以变序的,单元统整教的时候,可以是先教古诗词。
第一部分:探访古人的年节风俗
寒食——寒食节
七夕——七夕节
八月十五——中秋节
师:小朋友,这三首诗讲到三个年节各有哪些节日习俗呢?
寒食节:有宫廷传火,要吃寒食……
七夕相会:有牛郎织女的思念相望,所以老百姓借牛郎织女的相望来表达有情人之间的牵挂,这个节日它是相思之节。有情的人都要去相见。在古代万一不能相见,要么就传诗,要么就传一些信物,或者说要么就真正的相见了。
十五望月:望明月
小朋友通过读诗,通过理解,知道了诗中到底有哪些习俗。这个就是统整式的提问。老师三首可以连着教,因为这三首每一首写的不同年节有不同的习俗。
接下来梳理:不同年节还有什么不同?
例如:
在寒时节的时候,他一直在缅怀一些先贤,还有过着一种崇尚清简的生活。
到了七夕的时候,还有一种思念,有一份的期待,就充满美好的期待。
到了十五望月,有一种思念,但是这时候的思念不是青年男女的思念,而是对家人的思念。还有团团圆圆,和和美美的这种情感,所以大家在一起的时候感到非常温暖。
不同年节有不同的习俗做的事,不同年节有不同生发的情感。
不同年节有不同的代表的景物
比如寒食,它的代表景物是东风飞花。因为这个季节是清明前后,有东风,有飞花,每年清明前后都是东风起、花飞落;七夕的时候有天空的银河,所以这个时候大家出去要看看天上的千牛星、织女星、银河;中秋,那肯定要写月,要写桂花。
梳理总结:
风俗也好,习俗也好,都有自己的特征。古人写诗很短,再短都要突出特征,所以每一个年节都有必做之事,必抒之情、必写之景。这些事、情、景就是古人抓住的特征。此处可以把P18面,原地那三句填起来,因为这三句填的也就是年节的特征。
第二部分:探访今人的年节习俗
1. 先读《北京的春节》
问:在《北京的春节》中,中国人过年有必做之事,必抒之情、必写之景。那过年必做之事有哪些?(对全文进行一个整体感知)
2. 借助字数统计来找这篇文章的详写部分
详写部分怎么写呢?
——提取写法
举个例子:例如正月十五元宵节,那元宵节它的写法有哪些呢?
它的写法可提取的有三个写法。
(1)穷尽举例
穷尽地去举例。要想做到详写你举的例子不遗余力,举穷尽了就详了。
(2)突出特例
虽然大家都穷尽,但是特例它又突出写两句叫穷尽举例突出特例。
(3)角度多样。
角度多样去写元宵。
元宵详写就是穷尽举例去写元宵的灯,元宵详写突出特例去写元宵某一种灯。这 3 个方法可不是单独用,可以穿插着用,混搭着用。
3. 从不同角度去发现详写之秘
在《北京的春节》中,其实课后题给了重要的题型:
——找出课文中描写孩子们过春节的部分,读一读,说孩子们是怎样过春节的?
叫做孩子的角度。从孩子的角度你会发现,吃是春节中详写的部分,玩是春节中详写的部分,因此在孩子的角度,他写了很多,买爆竹、买玩意儿、逛庙会、元宵节逛灯。
孩子的角度基本上要么吃,要么玩。
我们发现:当你只有一个角度的时候,会发现元宵节那就是特别热闹的,那对于孩子来说他要学到的是更简单更好的方法,于是老师们可以告诉小朋友你未来写作的时候,可以特别关注自己的喜好。
4. 《腊八粥》
《北京的春节》是通用案例,是非常通用可以学的。《腊八粥》是个特例,因为沈从文先生对腊八粥的处理是非常极致的。极致到大起大落的程度。
因为整篇课文,作者主要写的等粥(1-18)和吃粥(19)。吃腊八粥只有一个自然段,除此之外通篇都是等粥。
01
在等粥中写了什么呢?
比如说粥的组成,原料,第二个等粥过程中粥的变化,第三个等粥过程中的对话,以及等粥过程中心理组成变化对话等等。
02
那么吃粥写什么呢?
吃粥就是写吃相,吃粥暂且放一放。因为我们这个单元主要研究的是详写,因此问详写的部分到底是怎么写的?
(1)看得见变化
(2)细节要嵌入写
比如说在这个过程中人物的心理;以及作者的一些评价;还有一些感受。
(3)风俗烟火味
这个烟火味就是家庭生活的气息。因此,虽说是写腊八粥,但是却有人的味道,却有家的味道。这个称之为烟火味。
5. 《藏戏》
《藏戏》是因为它是一个自读课文,所以老师们在藏戏这个课文统整,跟《腊八粥》和《北京的春节》是一个系列,一起教。
问小朋友这篇课文突出了哪些特色?
(1)单列一段,要想写要突出的叫做重点单列。
这是用形式上给孩子一种写详细的最简单的方法,他写了藏戏的面具,写了藏戏的历史,写了藏戏的表演。
6. 作文:使用方法,清零现场
体验官一会穿越到古代,一会穿越到现代,那现在亲临着自己家乡的民俗现场。使用这些方法去写好你自己家乡的民俗。
转自语文榕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