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句比较现实的话:
语文这个学科的基础差,差的真心不是能力,而是不想学排在第一位。
语文和数学和英语不一样,底子很差的学生,有可能真的基础没学好。
但是语文不一样,只要你是一个中国人,你愿意花一点时间去背诵,去练字,去听课,你就不可能基础太差。
那么对于语文底子特别特别差的学生,背诵和练字都不是最难的,
最大的难点,就是他本身不想学,所以你把方法喂到了嘴边,他还是不愿意学。
先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再来谈其他。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很多学生天生对语文自带一种偏见,甚至充满了不屑。
我们知道学习方法有很多,很多方法都能让语文成绩变好
比如背诵,比如练字,最起码能提十分。
但是有很多学生,他会觉得语文就是胡说八道,让他读书,他觉得是浪费时间,让他练字,他觉得没有作用,让他感受情感,他觉得是矫揉造作。
而且,这种学生,很容易觉得语文试卷没有难度没有逻辑,觉得语文试卷充满了蒙和猜。
其实这怪不怪孩子,并不怪孩子。
因为学生平时接触的题目大部分还是模拟题,但是很多模拟题的设题和答案不够严谨。
有些地方是真的答案有问题,解释不通。
这种次数多了,孩子们会对语文产生怀疑,觉得语文题不合逻辑,也讲不通。
觉得语文题是老师胡编乱造的,觉得自己才是对的,想跟答案对着干。
所以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点就是,让孩子觉得“服”,同时,也要让他们找到一个学语文的“把手”。
这是什么意思呢,首先改观念。
让孩子多研究一下中考题和高考题,少买市面上的乱的模拟题当作实践,多用真题去研究,让他对语文题的逻辑服气。
再者,让他们形成一个自己的做题逻辑.
这个逻辑,比如诗歌题有诗歌题的应对方法,作文题有作文题的应对方法。
这些方法,就像一个固定的把手,让他在每次写题目的时候,不至于连一个下手的地方。
其次,就是让孩子要有一个小分意识,不要失了分就不当分。
默写,练字,这些地方的提分都很实在,不是四分六分就可以不要的,四分六分也很多。
尤其是越到后期,所有语文高手的卷子,也是靠一个个抠小分抠起来的高分。
最后,有一些学生在学语文的时候,尤其是一些男生,可能他在数学上学的很好。
但是一到语文这个学科,就给人感觉心扉紧闭,不愿意参与任何情感的思考,让他写一个特别简单的句子,都写不出来。
那么首先是一定要让他打破对语文的偏见,学会喜欢上这门科目,不要有那么多的挑剔。
甚至可以让孩子把语文课当做一门赏析课,用来放空一下大脑,让老师讲的故事,也许只是让你明白一个人生道理。
学会从这个角度去入手,也许,你的孩子的语文成绩,会不知不觉就逆袭起来。
转自语文榕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