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课的“三重境界”
2025/3/28 15:06:34 阅读:9 发布者:
复习课是毕业年级常见的课型,好的复习课,应该是从巩固已知,到弥补未知,再到拓展新知的三重跨越。
一、巩固已知
就是对已经学过、学生已经基本掌握的知识进行必要的巩固。新课教学的时候,学生学习的往往是点状的知识,是不成体系的知识,或者说是零散的知识,零散的知识是容易遗忘的,只有把零散的知识结构化、体系化,这些知识才更加入脑入心,而要把知识结构化、体系化,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表格化、口诀化,还有就是思维导图等,这些表格、口诀、思维导图等等,在课本里是没有的,需要老师带领学生在动脑筋的基础上一起去完成,这个“动脑筋”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也是从“知识”上升为“思维”的过程,现在有句话叫“无思维不命题”,那么相应地也应该是“无思维不教学”了,如果教学仅仅局限在知识传授的层面,学生总是停留在接受零散知识的状态,学生没有动脑筋,学生没有深度的思维,学生没有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要想考出高分,要想学以致用,都是不可能的。现在的许多教辅资料里面都有对于知识的结构化的总结,比如思维导图,但是,那是教辅编写人员的思维成果,不是学生的思维成果,如果学生只是用眼睛去看那些思维导图,或者去死记硬背那些思维导图,都是没有多少意义的,因为无论是看还是背诵,都没有思维过程,记忆是不深刻的,但是,可以借助于那些思维导图的基本思路,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自主完成思维导图,这个完成的过程,就是学生思维的过程,也是把零散知识结构化的过程,也是对于已知的复习巩固的过程。
巩固已知的另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做题,无论知识记忆得多么牢靠,无论口诀编写得多么动听,无论表格设计得多么精美,无论思维导图构思得多么巧妙,如果不能在试题中灵活运用那些知识,最终都是没有什么效果的。
二、弥补未知
新课教学的时候,该教的老师都教了,但是该学的却未必都学会了,也就是说,学生可能存在应知而未知的部分,这部分知识就需要在复习课的时候进行弥补,而要了解学生究竟还有哪些应该掌握的知识却没有掌握,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作业中发现”,通过让学生做题,去发现学生究竟还有哪些未知,从而予以弥补。
但是,新课教学的时候,该教的东西老师一定都教了吗?也许是,也许不是,怎么知道?最有效的办法是做个“加减法”,就是把书本上的知识点做个加法,再把考试中经常考和可能考的考点做个加法,然后,用这两项之和减去已经讲过练过的内容,剩下的差就是需要弥补的未知,就是复习课需要特别注意的重点之一。
即使该讲的老师都讲了,该学的学生也都学了,但是真正学会没有,真正能够运用没有,这仍然是个问题,要准确把握这一点,仍然需要老师去“作业中发现”。如果说新授课的时候,课本里的知识是主要的教学资源,那么,复习课的时候,还应该把学生在新授课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把学生作业中暴露出的问题,都作为教学资源,从而通过复习课,弥补学生的未知。
三、拓展新知
复习课如果仅仅停留于已有知识的巩固是不够的,仅仅停留于应知而未知的弥补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在复习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实现温故而知新。
这种拓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深度(或者叫难度)的拓展,一个是广度(或者叫宽度)的拓展。新授课的时候,主要是夯实基础,复习课的时候,就需要适当加大难度,拓展深度。新授课的时候,往往是就一个一个的知识点进行教学和练习,复习课的时候,就需要适当拓展宽度和广度,既要建立起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还要建立起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联系,现在有一句话叫“无情境不命题”,《中国高考评价体系》43次提到“情境”,平均不到300个字就有一个“情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明确提出:“情境,高考命题的载体”,而命题情境又要是基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不仅高考是这样,中考也是要考查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复习课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于知识点的简单的重复与再现,而应该把重点放在教会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从现实生活中创设的情境性的问题,这种学以致用的过程,就是知识的升华的过程,就是能力和素养形成及提升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得新知的过程。
“巩固已知”,是复习课的第一重境界;在此基础上“弥补未知”,就达到了复习课的第二重境界;进而实现“拓展新知”,就达到了复习课的第三重境界。如果连“巩固已知”都没有达到,而只是旧知识的简单的重复,那样的复习课连第一重境界都没有达到,也不可能有什么明显的成效了。
转自兴春教研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