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课堂变革:从“讲”到“学”,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2025/3/28 15:04:09  阅读:14 发布者:

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往往是知识的“传递者”,满堂灌的形式随处可见,而学生只能够是被动的接受教师的传授。这种“一讲到底”的教学模式,看似高效,实际上对学生而言是一种非常不利于发展的形式,这样的课堂孩子只会被迫被动接受,失去了自我思辨的机会和能力。你是否也曾为此感到困惑?今天我们就从课堂现状、问题根源及解决策略三个方面,探讨如何让课堂从“教师的独角戏”转变为“学生的舞台”。

课堂现状:教师的“讲”与学生的“沉默”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困惑,一堂课下来感觉就是自己一个人的狂欢,下面是一群人的寂寞。在许多课堂上,教师习惯于滔滔不绝地讲解,仿佛只有通过“讲”才能确保知识的传递。这种教学方式背后,其实是我国教育上百年来形成的习惯,在教育改革的路程中就是要改掉这样的习惯。

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沉默和无反馈往往让教师陷入两难:一方面,他们希望课堂更加互动和探究;另一方面,担心放手后课堂失控,最终又回到了“灌输式教学”的老路。

这种现状的根源在于,教师更多关注的是“教”的效率,而非“学”的效果。

问题根源:教师的“高效”与学生的“低效”

教师追求“高效”教学,往往通过加快讲解速度来赶进度。然而,这种“高效”只是表面的。

知识的单向传递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教师讲得越多,学生被动接收的信息量越大,但真正吸收和理解的知识却未必增加。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参与感缺失,学生缺乏思考和实践的机会,导致知识停留在浅层记忆,难以内化为能力。

这样的课堂往往会出现教学目标的偏离,课堂中教师关注的是“我教了什么”,而非“学生学到了什么”。 而课堂目标应该是学生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而非老师要输出多少东西。

这种模式就像一幅漫画中的场景:老师教狗说话,问:“它学会了吗?”老师的回答是:“我教了,至于它能不能学会,那是狗的事。”这种心态,正是许多课堂的真实写照。

解决策略:从“灌输”到“引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要打破这种恶性循环,教师需要转变角色,从“知识的传递者”变为“学习的引导者”。以下是三个关键策略:

1. 激发学生的思考力

学习的核心在于思考,而非记忆。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和探究式任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知识。例如,在讲解历史事件时,可以让学生分析事件的因果关系,或者从不同角度评价历史人物的决策。这种深度思考的过程,能够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2. 设计合作学习的机会

学习不应是孤立的个人行为,而是通过合作与互动实现的过程。教师可以设计小组任务,让学生在团队中分享观点、解决问题。例如,在科学课上,可以让学生分组设计实验,通过合作探索科学原理。这种互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3. 关注学生的成长体验

学习的意义在于成长,而非单纯的知识积累。教师应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觉察和成就感。例如,在完成一个项目后,可以让学生分享他们的收获和反思。这种成长体验,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课堂转型:教师的“少讲”与学生的“多学”

课堂转型的本质,是让学生从被动接收者变为主动学习者。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学会“忍住不讲”,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和实践机会。

实现少讲多问,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 做到少控多放,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让他们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行少评多导,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非结果,通过引导帮助他们实现自我提升。

课堂转型,从教师的改变开始

课堂变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教师不断反思和实践的过程。真正的优秀教师,不是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而是学会在适当的时候“退居幕后”,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你是否已经开始尝试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欢迎分享你的课堂实践经验,让我们一起探讨如何让课堂更加高效、更有意义!

转自兴春教研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