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研修目标是指在校本研修项目结束后希望教师能够达成的标准和程度。具体而言,研修目标是主题式校本研修要达到的目的和预期成果,指向校本研修要解决的问题及问题的解决程度。校本研修目标起着引领和驱动校本研修过程实施和成果生成的作用,是主题式校本研修的关键要素。那么,如何才能精准制定主题式校本研修的研修目标呢?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 基于多维的目标理解
目标引领的校本研修才能更有效,才能驱动研修成果生成和转化,所以研修目标为研修效果的可视化提供了参照,更是检验校本研修有效性的终极指标。一般来说,校本研修目标可分为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总体目标是对主题式校本研修目的和效果的预期,相对来说可以适当宏观一点。具体目标可包含课程建构、教师发展、培训成果等目标,必须要明确具体。
其中,教师发展目标应指向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体验与发展目标等维度。知识目标是围绕校本研修主题获取的知识,主要包括理念性知识、概念性知识以及与岗位相关的信息等;能力目标是提高与研修主题相关的技能,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培养教师问题解决的能力等;体验与发展目标是指教师在交流互动中积极投入、参与、体验研修全过程,加深对研修主题和研修内容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内化并产生新知识,同时获得情感体验等。
▲ 基于逻辑的主题解构
主题式校本研修的目标不是方案设计者凭空想出来的,也不是个人主观臆断拼凑出来的,其应该来自于研修主题的解构,应该要精准对接研修主题解构的问题,要指向问题解决、培养研修意识、提升教师能力、聚焦研修成果,更要聚焦到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方法,这样的研修目标才符合逻辑,切合实际,真实有效。
以“语用立意的学生习作教学策略优化”主题为例,可将此主题结构为以下几个问题:语用立意的表达具有怎样的特质?“语用”一般体现在哪些方面?“语用”以怎样的形式出现?语用立意的习作教学的关键点在哪里?语用立意的习作指导课的基本操作流程应该具备怎样的特征?……然后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对应设置研修目标。例如,针对研修主题解构第一个问题的解决,可以设定如下目标:“教师通过文献研究、课标学习、课堂实践和同伴互助,了解语用立意的基本特质,并在习作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关注语用立意表达基本特质的落实,形成相关实践案例。”
▲ 基于精准的目标制定
研修目标的制定应遵循SMART原则。SMART原则是管理学专家彼得・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中提出的一种理论,在管理上普遍被认为是最有效的目标制定原则。
S(Specific)明确性。校本研修的目标表述要聚焦精准,尽可能清晰明白,要切中特定的工作指标要求,符合具体的行为标准,要聚焦到学校和教师工作的难点、痛点问题的解决,指向精准、表述精炼,切忌笼统模糊,更不能说了像没说一样。例如,“通过校本研修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打造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这一研修目标,就不具体,指向也不明确,过于空泛虚化。如果改为“通过校本研修逐步提高教师理解新课标、实施新课标的能力,促进新课标有效落地课堂,打造一支符合新课程实施要求的教师队伍”,相对来说指向性就较为明确了。
M(Measurabie)可衡量性。校本研修的目标要具体可测,尽量数量化或行为化,能看得见、摸得着、测得到,便于衡量目标的达成程度。例如,“进一步提高全校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水平”这一研修目标,就不可衡量,“进一步”是不可测的。如果改为“学校无违反师德师风情况发生,师德师风年度考核均为合格等次以上”,就可以衡量。再如,“努力让全体教师做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创新”这一研修目标,怎么才算做到?努力到什么程度?都不可衡量,如果改为“每位教师均生成并提交一节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的典型课例”,就能看得见、测得到。
A(Achievabie)可实现性。校本研修的目标要能够达成,是教师经过一定的努力后可以实现的,这就需要切合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去设定目标,不能过高或过低。切合实际应该是"跳起来摘桃子"的目标,而非不切实际的"跳起来摘星星"的目标。例如,“每位教师通过研修都生成并提交一节信息技术与课堂融合的优质课”这一研修目标,“优质课”对于基础差、能力相对弱的教师来说很难实现。如果改成“每位教师通过研修都生成并提交一节信息技术与课堂融合的个性化课例”,个性化课例这个目标所有教师通过努力是都可以达成的。
R(Relevant)相关性。校本研修的目标要与教师的岗位职责、关键绩效密切相关,让教师群体或个体发展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相关联、相一致。关联一致也指学校校本研修的工作目标要与国家、区域的基础教育发展的目标相关联、相一致,研修目标与主题、内容、方式、成果等关联一致。例如,“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利用课外时间的意识,确保语文学科教学质量保持同类学校第一名”这一研修目标,与以新课程方案实施、新课标落地为主要研究内容,基于立德树人、核心素养培育的时代背景,与教师课堂教学的创新、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双减”推进、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理念和要求等没有关联起来,未能保持一致。如果改为“提高教师理解新课标、实施新课标的能力,优化教师作业设计与批改意识,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学业质量合格率达到规定标准”,相对来说就与上述因素就能紧密关联了。
T(Time-bound)时限性。校本研修的目标要有明确的完成时限和检查督办的截止时间。没有时间限制,也就没有约束,可能永远也走不到本次研修的“终点”。明确时限既能做到有始有终,通过成果体现校本研修实效,促进目标的达成,也便于学校进行评估、督查,真正落实校本研修工作。例如,研修目标“每年需提交校本研修个人成果与总结反思”,每年是什么时间?就没有明确的时限。如果改成“12月25日前提交校本研修个人研修成果和总结反思”,这个目标就有了完成任务的具体时间,才能保证目标的实现。
▲ 基于精炼的目标表述
校本研修的目标表述要精炼准确,能清晰说明研修具体要解决的问题和程度,以及最后要实现的效果。一般目标表述可以参考:通过研修,教师了解(理解、应用)了什么?知识、技能、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状况,有哪些改变、提高?等范式。例如,“基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改进”主题式校本研修,其中一个目标可以这样表述:通过观摩研讨、案例研究、同伴互助等方式,教师能够运用创设情境、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有效方法策略,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校本研修目标的表述,也可以参考“ABCD法则”。A(Audience)是行为主体,B(Behavior)是具体行为,C(Condition)是行为条件,D(Degree)是行为结果。整体表述为“行为主体在什么样的情境下,做了什么样的行为,可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例如,可以用“ABCD法则”对“作文批改有效方法与策略探究”主题式校本研修的一个目标进行如下表述:教师通过集中学习与案例剖析,明确批改作文的意义和价值,澄清“以批语的文字量取胜”等模糊认识,对批改的基本要素达成共识,探索梳理出1-2个作文批改的有效方法,并实践运用提高作文批改的实效。
总之,校本研修目标制定要基于主题解构,切合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既要有多维视角、逻辑关联,也要科学规范、精准表述,才能发挥研修目标的引领与驱动作用,促使校本研修走深走实有成效。
转自荷风笙雅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