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从研“教”到研“评”——基于教育家精神的教师学科评价素养校本研修创新实践

2025/3/28 14:10:53  阅读:27 发布者: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提高教师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将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作为教师教书育人的基础,贯穿教师发展全过程。”教师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动课堂教学方式变革的关键。教师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是指“教师所具备的从事学科课程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和素养。评价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学科评价能力和学科评价素养是教师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教师的评价观念从追求分数转向关注育人,将评价实践回归到“人”本身,新课程、新教学才能真正落地。

提高教师的学科评价能力和学科评价素养离不开校本研修这一活动,然而,传统的校本研修活动以集体备课、听评课为主,大多囿于经验式、直觉式的讨论,科学性和客观性有所不足。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循证教研的理念,强调让研究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因此,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镇明中心小学(以下简称“学校”)尝试建构以教学评价研究为核心的“标准—循证—共研”三位一体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提升教师的学科评价能力和学科评价素养,旨在促进教师学科评价理念的转变,提高教师的学科评价设计能力。

学校依托教学评价研究提升教师的学科评价能力和学科评价素养,旨在以教学评价研究撬动课堂教学的变革,促使教师树立“儿童优先”、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协同自身学科评价能力和学科评价素养的发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为此,学校基于与日常教学紧密相关的教学评价情境,制订了教师学科评价能力和学科评价素养发展指标(见表1)。

借助上述指标,学校在教师入职之初就为其明确今后在学科评价能力和学科评价素养方面的努力方向,将备课、上课、作业、考试等日常教学任务有机整合,促进教师的专业素养均衡发展。同时,学校认识到单纯以学生成绩裁定教师业绩的量化评价方法,对教师的潜能发挥、专业发展不利,在当前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和学生评价功能都发生转变的时代背景下,关注教师原有基础、特长发挥、教学特色甚至是学生评价特色,关注教师作为独立的个体、独立的“我”与他人的差异之处的质性评价,应当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上述教师学科评价能力和学科评价素养发展指标的基础上,学校进一步研制了各指标在教师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进阶标准。

教师学科评价能力和学科评价素养的发展实则也是一个从学习理论—实践应用—反思提升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发展层级的教师均需找准自身在不同维度的发展层级,明确自身在学科评价能力和学科评价素养表现中已经达成的指标和仍需努力的方向,从而明确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在不同层级教师根据进阶标准确定发展目标后,学校构建了循证导向的教师学科评价能力和学科评价素养发展模式(见图1),以进一步明晰支持教师学科评价能力和学科评价素养发展的路径。该模式基于循证教育理念,重视证据在教学评价实践中的运用,要求教师从浅表化的“研修”走向深层次的“研究”,促进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双向互动。

1.问题中心识需求

在以研究代替研修的理念引领下,教师的学科评价能力和学科评价素养是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持续的教学评价研究过程中提升的。因此,识别并界定与教学评价有关的难点问题是首要环节。

作业是教学评价的重要实践形式,连接着教师与学生、学校与家庭,对改进教学关系、培养学科素养、提升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在设计、实施“校本作业”的过程中,发现有些教师只完成基础性作业,还不能完全达成相关学科课程标准所设置的学业质量标准。基于此,学校主要针对以下两大问题开展了研究:一是如何更好地选用、分析、讲评基础性作业,以达到巩固基础、提质增效的目的;二是如何设计并实施与书面基础性作业互补的实践性学科作业,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2.循证设计寻理论

循证设计强调问题解决方案的提出不是完全基于经验,而是基于理论和证据的。当然,结合教师专业实践具有强烈的情境性和个体性的特点,学校倡导的“循证”是指教师针对问题寻找证据,并对其进行申辩式判断,在充分考虑个人专长经验、学情诊断、自身实际情境特点的基础上,整合证据设计行动方案并开展实践的过程。因此,要解决前述问题,教师需要对“作业”有科学的认识,对于作业研究成果有基本了解。

具体寻求理论与证据的过程如下。联合高校专家智库,通过学术讲座和专家指导等方式,检索、梳理和筛选与作业设计有关的文献、书籍、案例资源等。在此基础上,学校定时、定点组织教师围绕“校本作业”这一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学习,如教师自学、论坛分享、读书沙龙等,通过从“读”到“讲”的过程,实现理论的内化。在理论内化的基础上,各备课组开展专题研讨,教师结合自身经验与学科情境特点,评估已有研究成果的可行性,制订问题解决方案。

3.证据驱动改实践

证据驱动是指运用课堂观察、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收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结果性证据,基于证据来评估、改进问题解决方案,体现了研究的品质。基于这一理念,教师围绕“如何设计并实施实践性学科大作业”这一问题,开展共同研究,逐渐形成了证据驱动的迭代优化机制(见图2)。首先,学校组织教师开展集中研修,通过交流研讨,明确大作业的目标;其次,每位教师根据目标自主设计大作业任务,并在班内进行试用,运用课堂观察、访谈、文本分析等方法,收集学生的作业表现与感受,诊断学生的学情与作业的效果;再次,进入第二轮集中研讨,基于学生作业数据回顾目标是否有效达成、问题是否得到解决,据此对每一份大作业提出改进建议的反馈;最后,教师再次修改优化作业设计。如此,循环数次,最终形成较为成熟的大作业,用以改善课堂教学实践。

证据驱动帮助教师将理论融入实践,做到设计有依据、推论有数据、改进有证据,实现从集中研修到个体实施的反复迭代,一方面,对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进行把脉;另一方面,调动每位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有利于教师的个体成长。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学校最终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实践性学科大作业实施路径,包括量规前置型和量规生成型。通过证据驱动的行动研究不断迭代优化,明确作业目标,设计大作业任务,形成大作业评价。这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原先实践性作业缺失、薄弱的问题,而且大幅提升了教师的学科评价能力和学科评价素养。

研究导向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不仅包括“研究什么”“如何研究”的问题,“谁来研究”更是不可忽视的问题。真正有利于教师学科评价能力和学科评价素养发展的研究模式应当是面向全体教师的。因此,学校主要依托以下三种机制将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教师联结在一起,形成紧密的研究共同体。

1.以老带新的结对研修机制

在开展“基础性作业设计”研究的过程中,学校充分挖掘备课组内优秀教师,实行“以老带新”的模式,成熟期教师作为指导者,负责作业内容审核,指导组内教师开展作业设计研究。

在设计作业前,教师梳理教材,分析学情,学习作业资源库中的相关作业,在与组内成熟期教师的交流中,明确作业的目标;在此基础上,设计作业,形成初稿;成熟期教师审核作业内容,提出修改建议;将作业在组内共享,组内教师把使用后的意见反馈给设计者,设计者根据各方面的反馈意见,对作业进行再优化,并把优化后的作业上传至资源库。

各年级备课组按照这样的流程设计每一次的基础性作业,学校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学科作业资源库,实现了教学经验的传承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本学期的学科知识有了结构化的理解,对学生的学情有了更为准确的把握,提升了自身基础性作业设计能力。

2.分工明确的协作研修机制

以基础性作业的设计为例,学校根据不同年龄层级教师的实际水平与发展需求,建立分工合理、职责明确的协作研究机制,让备课组既有校级作业库整体上的引领,又有年级作业群分单元的合作,做到人人参与、共同分享。

同一备课组中,专业发展处于不同层级的教师需要认领与自身教学水平相匹配的作业研发任务。例如,处于新手期、成长期的教师主要编写针对新授课的“平时练习巩固型作业”,明确了作业编写的内容后,教师就需要针对所要编制的作业,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研究学情,研究教材,研究每一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进而实现对本学期学科知识的结构化理解。

3.彰显个性的班本研修机制

在各学科备课组将集体研究成果付诸实践的过程中,还离不开每位教师根据本班学生特点开展的个性化实施。因此,研究不仅要在各教研组、备课组范围内开展,在班级层面也同样需要开展,由此形成了彰显个性的班本研修机制。例如,在研究校本作业的实施时,学校要求教师坚持“七三原则”(见图3)。“七”是指七分校本统筹,为教师的教学把牢方向;“三”是指三分班本自主,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特点以及自身的教学个性,对“校本作业”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使作业实施更契合本班的实际,这就为教师提供了个性化发展的空间。

教师在使用校本作业资源时,需要按照本班的教学进度选择合适的作业内容,之后根据班级学生的学情,对作业进行适当的增减调整,还需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适当地进行分层。坚持“七三原则”,让教师在使用作业时,既有整体方向的引领,同时也促使他们研究作业的个性化使用,夯实了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促进他们在日常教学中积极创新。

综上,“核心问题引领—理论学习内化—循证教研深化”层层深入的实践,以及教学评价研究的持续推进,已对学校的课堂教学、作业反馈、学科能力测评等学习过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教师立足评价深入思考课标、教材和学情,彻底摒弃“教师解读式”“内容分析式”的教学形态,“评价即学习”的理念深入人心。学科教研改进了观课议课的常态模式,课堂观察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教学研究从“基于经验”转向“基于证据”。“教—学—评”一致性等理论的介入进一步指导教师进行有效反思,提炼“草根”研究成果,促使教师从教学型教师走向研究型教师,带动教师团队从“磨课”“赛课”型的任务演练型团队成长为具有一定教育思想的研发创编型团队,促进教育家精神在一线学校的落地生根。

转自教育牧笛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