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教学技能|大单元教学备课30问(2):活动设计如何达成教学目标

2025/3/28 13:54:33  阅读:12 发布者:

活动设计如何达成教学目标?

大单元学习活动设计,是在明确的单元教学目标引领下,以学生的兴趣为起点,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推动他们亲身参与,体现生活价值。活动设计以学生的习得结果为载体,通过一系列逻辑紧密的学习活动,逐步推进教学进程。单元教学目标作为大单元教学的起点和方向,体现了师生即将共同完成的教学任务。这个目标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方法的设定以及教学结果的评价等方面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因此,确保达成教学目标,是设计大单元学习活动的关键。

依据教学目标,确定活动目标

学习活动的推进正是教学目标达成的途径,学习活动需要活动目标的指引。因此,无论是单元教学目标还是课时教学目标,对于单元学习活动目标或课时学 习活动目标都起到引领作用。教学目标是所有活动目标的方向标,明确、合理且符合教材和学情的活动目标是学习活动设计的首要条件。

在设计学习活动前,通过构建学生已有经验和需要学习的能力之间的联系,合理、科学地确定每个活动目标,并搭建适当的平台,将教学目标具体落实到教 学活动中,就需要制定活动目标,使每一个活动都有针对性,并始终服务于教学目标,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所以,不管是在单元还是在课时中,学习活动目标设定都需依据教学目标。

以七年级“互联网基本原理”大单元教学设计为例,依据教学目标,确定活动目标 (见表3-2)。

在大单元教学目标的统领下,设置相应的大单元活动目标。大单元目标通过三个课时目标来达成,针对每个课时目标又设置三个对应的活动目标,为接下来有的放矢的学习活动设计奠定基础。

围绕活动目标,设计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内容载体,由此可见,活动的设计要着眼于学生的素养发展,依据活动目标,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不能游离于课堂之外,否则活动只会沦为形同虚设的花架子。但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往往看到课堂似乎很热闹,包括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很多活动缺乏对活动目标的思考。如果没有目标意识,只是为了活动而活动,那将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对活动目标有引领作用,而学习活动目标服务于教学目标。为了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我们应该思考这些问题:本单元或本课时的教学目标需要通过几个学习活动帮助达成?这些活动的目标分别是什么?每一个活动的目标是为达成哪一条教学目标服务的?下面是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13.3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的学习活动设计。

一、课时教学目标

1.明确几何图形研究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提出等腰三角形的研究问题;

2.利用归纳或类比推理,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历探索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过程;

3.利用演绎推理,让学生经历推理证明的过程。

二、活动目标

1.学生通过对全等三角形、轴对称内容的回顾,类比前面的研究方法,提出等腰三角形的研究思路。(对应教学目标1

2.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想等活动,提出对于等腰三角形性质的猜想。(对应教学目标2

3.学生借助三角形、轴对称图形等知识,合理作出辅助线,写出对于性质1和性质2规范的证明过程。(对应教学目标3

三、学习活动

1.观察图片——感知等腰三角形。(对应活动目标1

回忆平行线、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的研究过程,总结几何图形研究的一般内容:定义、性质和判定。

2.剪纸活动——剪出等腰三角形。(对应活动目标2

折叠长方形纸片,剪出等腰三角形,提出对于等腰三角形性质的猜想。

3.探究活动——研究等腰三角形。(对应活动目标3

小组合作,验证猜想,证明性质1和性质2

教师依据本课时的三个教学目标,设置了与之对应的三个活动目标,紧紧围绕每一个活动目标,设计与之对应的学习活动。学生在逐步进阶的活动目标的引领下完成层层递进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整体理解和把握,达成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细化整体目标,设置相应活动

教师根据课标的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设定明确、具体而又具有可操作性的大单元目标,它是整个单元学习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在大单元教学流程中理应得到持续的关注和更新。为了更好地达成目标,教师需要把教学目标具体化,将大单元整体目标细化分解为更小的、操作性更强的子目标。同时对每个子目标进行具体的描述,明确更具体的要求,包括目标的具体内容、达到的要求和标准等,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学和评价学习效果。师生都要明确每个大单元学习活动应该对应一个或多个小目标,确保学生通过完成一个又一个的活动,逐步完成一个个小目标,最终达成单元整体目标。下面以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单元为例来具体说明。

单元目标:在具体情境中运用多种方法进行人物描写。

活动情境:班级“风云人物”征集活动,写写让你印象深刻的一个人物。

大任务:综合运用“三招” 完成班级“风云人物”介绍。

活动1:尝试运用多样化细节描写“风云人物”。

活动2:罗列人物事件,选取典型事例,描写“风云人物”。

活动3:侧面描写衬托“风云人物”。

在上述案例中,学生在单元整体目标的引领下,于不同学习时段中分别完成一项或几项活动。学生通过完成每项子活动,掌握一种人物描写方法,达成一个围绕单元目标的小目标。在完成整个大单元的三个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学会围绕单元目标的三种描写人物的方法,最后将所学知识有机组合在一起,形成方法组合,综合运用在具体的情境中,完成班级“风云人物”的介绍,达成教学目标。

结合多样活动,关注个体差异

在设计大单元学习活动时,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趋向多样化。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识别学生的不同需求和能力水平,如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学习活动、提供个性化学习资源等方式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发展水平,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在设计大单元多样化学习活动时,还应设计不同难度级别的活动,以适应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教师也可以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如小组讨论、个人活动、实地考察、实验报告等。这样可以让学生有机会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形式,接触不同的主题,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来完成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并且更易于达成教学目标。例如,在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中,有教师设定大单元教学的驱动任务为“春天里的发现”,开启小学低年级段“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学习。

任务一:书里书外寻找春天。

活动1:走出教室,捕捉大自然中的春天。

活动2:走进教材,探寻诗人笔下的春天。

任务二:课内课外朗诵春天。

活动1:朗诵课内诗文,体会春天之美好。

活动2:衔接课外诗文,促进积累与迁移。

活动3:举行朗诵比赛,感受诗文之意蕴。

任务三:个性化方式展示春天。

活动1:唱响春天,用歌声展示春天的鸟语花香。

活动2:勾勒春天,用画笔描绘春天的五彩缤纷。

活动3:呈现春天,用文字描写春天的多姿多彩。

教师围绕学习主题设计了一系列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契合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的学习贴合学生的生活。上述任务在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中渗透了语文学习内容,以形式各异的活动作为学习载体,增强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比如,善于唱歌的孩子可以展示他们的歌喉,喜欢画画的孩子则拿起他们的画笔,爱写作的孩子当然让春天泻于笔端,让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从而有效地达成目标。

为了更好地达成目标,还可以设计同一学习活动的不同完成水平,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发展水平,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

在学习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了解电路”第3节“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这一知识的过程中,某教师的设计如下:

学习活动:观察手电筒的结构图,画出手电筒的相应电路图。

活动水平一:能够分析出组成模型的部分要素。

活动水平二:能够分析出组成模型的全部要素,各要素关系部分正确。

活动水平三:能够完整分析出组成模型的全部要素,各要素关系全部正确。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里明确提出:教师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如果学习活动不分层,对学生来说要么偏高要么偏低,其实都是不公平的。尊重每一个学生,就必须关注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设计适切的学习活动。上述案例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了相应的活动,对每个学生都有合理期待,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

设计反馈机制,教学评一体化

在设计学习活动时,教师要注重对各教学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分析,设计并实施目标、活动、评价相统一的教学。明确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怎么评等方面的内涵和要求,建立相互间的关联,使评价镶嵌于教学之中,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实施教学和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观察、提问、理答、追问,以及合理、科学的测试等方式,收集学生学习是否真正发生的证据,包括理解了什么、能表达什么、会做什么,以及是否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等。及时诊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暴露的问题,根据需要提供必要支架和及时反馈,帮助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以评促学,以评促教。表3-3以英语综合实践活动“元宵节灯谜会”为例,通过“教—学—评”一体化设计达成教学目标。

3-3中的案例以“元宵节灯谜会”为主题,学习效果评价设计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伴随学习活动而评,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凸显“教—学—评”一体化实施的理念,确保学习真正发生并取得成效。学习活动设计与教学目标紧密对接,关注结构化知识的梳理和内化,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循序渐进式的发展,体现了教师对学生语言、文化和思维协同发展的关注,确保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实。

依据教学目标,围绕活动目标,设计师生、生生互动的学习活动,有效落实教学目标的达成,并配以可行的效果评测手段,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现、证明、应用和验证的过程,重视原理、方法、态度的迁移,抓住了这些课堂教学的核心要素,也就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找到了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方法。

转自桃李微教育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