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语文教学的历史精神培育向度与实践

2025/3/28 13:44:00  阅读:14 发布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必须内化中华民族的历史精神,增强历史责任感和自信心。语文是符号世界,更是意义世界、精神世界。语文学科具有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文化,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历史精神的重要价值。在语文教学中关注儿童青少年的精神丰盈,引导他们感知、体悟、内化中华民族的历史精神,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道德修养和健全人格,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三有”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语文教学发展性的关键所在。

一、历史精神及其发展价值

历史精神反映了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理想人格,对个体的内在精神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历史精神的本质蕴含

精神是人所具有的一种基本属性,以及发展过程的理想归属。人是精神的存在,人的发展依赖于对精神世界的创造、丰富与完善。“一部人类文明史,从严格意义上讲,就是人类通过与物质世界的精神交往,并在改造物质世界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存在状态的精神进化史。”历史精神是人的存在的精神属性的历史确证,它生成于人的历史实践,本质上体现了“作为群体的人在共有的主体认知与真知灼见、思想意识与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与社会准则孕育下,共同坚守并一以贯之的理想信念与理想人格”,内蕴着对民族、对国家、对自我的美好期待。

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发展史孕育了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历史精神,赋予了我们鲜活的民族精神基因。中华民族的历史精神亦是道德实践的产物,是民族群体在处理个人与社会及他人关系中自觉遵循的社会契约与价值规范,体现了一种追求“善”的道德意志。中华民族的历史精神是历史存在,更是现实存在。它在历史中传承,在实践中发展,不断融入着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关系的新理解,并深深影响着民族群体和个体的发展。

(二)历史精神对人的发展价值

历史精神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基因,其对人的发展价值实质上是一种深刻的生成价值。个体在内化民族历史精神的过程中,不断认识和汲取着民族的德性涵养、责任担当、生存智慧,顺应着社会对个人的成长期待,实现着自我的社会化和人格的完善。

第一,促进个体的社会化。社会化是个体学习社会规范、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中的人”的过程。个体的社会化不仅涉及个体对特定社会文化环境的适应,也包括对本民族历史精神的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的历史精神内蕴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优秀传统基因,构成了我们每个民族个体社会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因子。个体在对历史精神的传承与实践中,不断理解和内化社会规范,塑造价值观念,增强文化认同,从而实现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身份转变。

第二,塑造个体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特质。中华民族的历史精神是一种指向人的理想信念与理想人格的精神力量,具有道德的意义。它不仅能够提升个体的道德品质,也能够塑造个体的人格特质。在进行学科学习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个体通过对中华民族历史精神的理解、感悟与内化,一方面能够形成一种内在的道德驱动力,从而将历史精神转化为自身自觉遵守社会规范与规则、自觉担当责任与使命的道德自觉性和坚定的道德信念;另一方面也能够将中华民族历史精神所蕴含的向善、诚信、责任等价值观念转化为自身的人格特质和良好行为品质。

二、中华民族历史精神的语文学科表达

语文学科是学生与民族历史文化对话的载体,书写着中华民族历史精神的积淀延绵。实现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以语文教学滋养学生的精神生命,要充分挖掘语文学科培育学生历史精神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明晰中华民族历史精神的教材呈现,引导学生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历史精神。

(一)语文学科何以培育历史精神

语文是语言与文字、文学、文化的融合,语文学科之所以能够培育学生的历史精神,便在于语言、文字、文学、文化所赋予语文学科的独特精神价值。基于语言文字和文学作品,学生得以进入文本,走进历史,理解、感悟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民族智慧、理想信念、责任担当与理想人格。

语言文字是历史精神的表达和书写工具,它负载着文化和一定的价值。“语言的所有最为纤细的根茎生长在民族精神力量之中”“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民族的语言和民族的精神具有同一性。语言是由民族群体所建立的一套公共性的符号系统,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共同体意识。语文课程学习的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语。它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桥梁,建构起了一个独特的意义领域和精神世界,引导着学生与中华民族历史精神的“相遇”。文字使语言所要传达的意义得以保存。在语文学科中,文字即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以其特殊的形、音、义结构刻画了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思想观念与历史精神。通过汉字学习,学生得以窥见“沉浸在汉字世界中的中国人的性格、思维方式”,从而实现对中华民族历史精神的深切感悟。

中华民族文史一体、史论结合的传统文论铺就了语文学科的历史底色,赋予了其与历史精神独特的意义关联。从与历史的关系来看,语文中的“历史”包含着历史事实和“经验化”的历史两个层面含义。历史事实即历史的真实情况,它具有史学意义上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如语文知识产生的历史背景、反映的历史事件等;经验化的历史则是个体经验与历史事实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对历史事实“合乎情理的虚构”。在语文学科中,经验化的历史是文学创作和文本理解的基础。文学作品是对真实历史的超越与构造,寄托了人的美好情感与精神理想。文学作品是学生感知、体悟中华民族历史精神的重要载体,语文学科中的文学作品无一不映射着中华民族的历史精神。中国传统文论强调“文以载道”“文以传人”,指出文学作品是“道”的载体和传播媒介。“道”实质上指思想、精神,是历史精神的体现,“文以载道”即以文学作品表达和传播自身的价值观、精神追求和人格理想。文学语言是情感式的语言,文学通过语言激发情感共鸣,唤醒和陶冶人的精神。文学作品内在蕴含着作者通过文学文本所展现出的民族历史精神,以及通过语言文字所表达的精神追求。因此,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经典文学作品为学生了解和把握中华民族历史精神的形成和内涵提供了间接经验,基于对这些文本的研读理解,学生得以进入文本背后的精神世界,由此体验和感悟语言文字背后所表达的深层内涵,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精神。

(二)语文学科中的中华民族历史精神

语文学科中的中华民族历史精神是内蕴在祖国语言文字和文学作品中,基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学审美所体现的理想信念和人格追求,寄托着中华民族对真善美最真挚纯朴的向往。语言文字和文学作品是历史精神的载体,映射着中华民族的历史精神。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通过宏大叙事与细节渲染,深刻展现了不同时代背景与境遇下中华民族群体和民族个体一以贯之的高尚精神追求。在语文学科中,历史精神既表现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信仰与精神品质,又表现为小人物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面对不同的境遇展现出的精神追求;既是宏大的、厚重的爱国精神、文人精神、劳动精神、革命精神、创新精神等,又具化为面对困难的坚忍不拔、对人性良知的无畏坚守、对现实不公的勇敢反抗等优良品质。

以新课标人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为例,《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汉字汉语专题研讨》《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等核心素养提升用书,以专题的形式渗透了中华民族的历史精神,而教材中的众多名家经典更是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中华民族历史精神的广阔意蕴(见表1)。

整体来看,人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渗透了爱国精神、革命精神、科学精神、自然精神、改革精神、劳动精神、抗争精神、文人精神、士精神等中华民族的历史精神。这也意味着,语文教学要超越浅层化的知识符号教学,挖掘知识背后的精神意义,以中华民族的历史精神涵养学生的生命成长。

三、语文教学中的历史精神培养策略

以祖国语言文字和文学作品为核心内容的语文学科蕴含着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理想人格和理想追求,是培育学生历史精神的重要学科载体。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转变语文课程观,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进入历史、进入社会、反思自我,经历对中华民族历史精神的感知与理解过程,以及个体历史精神的生成与外化过程,发展道德人格与精神理想。

(一)转变语文课程观

在语文教学中,转变课程观是实现学生历史精神培育的重要前提。教师要明确语文课程的“文史一体”特征,建立语文知识与学生成长的意义关联。

第一,树立“文史一体”的语文课程观。语文课程具有明显的“文史一体”特征,语言文字和文学作品承载着历史,以真实的史实和合理的虚构进行着文学的历史叙事。通过语文学习学生得以进入特定的历史情境,达成当下与过去的“对话”,体验和感悟语言文字背后关于中华民族历史精神的写实。如教材中《鸿门宴》《屈原列传》《将相和》等《史记》选文,便具有史学和文学的双重价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史记》的史学价值,再具体到文本的历史背景与历史人物生平,随后以史实为基础进行阅读理解,引导学生感知中华民族的历史精神。

第二,关注语文知识的意义系统。从内在结构来看,语文知识由符号、逻辑和意义三个层次构成。语文知识的意义系统指向理性、智慧、历史、文化、道德、审美等发展元素,它是语文知识的内核,蕴含着对学生精神发展“具有启迪作用的普适性的或‘假定性的’意义”。语文学科对中华民族历史精神的表征便体现在语文知识的意义系统中,蕴藏在祖国语言文字之中。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语文知识的意义系统,发掘语言文字背后承载的民族精神理想,把握中华民族的历史精神与学生成长的意义关联,实现语文知识对学生的精神浸润。

(二)引导学生的历史精神学习过程

语文学科是培养学生中华民族历史精神的学科载体,通过语文学习学生得以置身情境,理解和体验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理想信念与理想人格,感悟不同时代共同的精神坚守。

第一,进入文本,引导学生感知历史精神。中华民族的历史精神具有内隐性,它不能够直接被学生学习,但当其与祖国的语言文字相遇、融入文学作品,便具有了文学的艺术性和可欣赏性。因此,要立足语文教材,选取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感知、分析、体悟中华民族的历史精神的深刻内涵。以“劳动精神”为例,教师首先需要从大单元出发,选取以“劳动”为主题的单元,并对其中的经典篇目展开分析。如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上册第二单元中的《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芣苢》《插秧歌》等课文,便从不同角度、不同时代体现了劳动精神的丰富内涵和伟大意义。选定教学篇目后,教师还需要进一步结合具体的文本内容引导学生分析文中人物的劳动经历,尤其要注重对人物细节描写的把握,使学生形成对人物语言和行为的基本认识。如《芣苢》中“采”“掇”“捋”“袺”等一系列动作描写,细腻地刻画出了人们收获芣苢的情景和喜悦之情,《插秧歌》描绘了一家人农忙时冒雨插秧的紧张场景,“抛”“接”“拔”“插”等动作刻画展现了他们的齐心协力、有条不紊。这些 细节描写生动展现了劳动的场景,表达中饱含劳动的趣味和劳动精神的深刻感染力。随后,教师需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历,分析文中人物语言和行为背后所体现的劳动精神,思考劳动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阐发自己对劳动精神内涵的理解。

第二,回应历史,丰富学生的历史精神理解。历史精神产生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精神的理解要基于特定的历史情境展开。其一,形成历史意识,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精神的产生背景。在语文教学中,对历史精神所依存的历史背景的分析可以从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及其包含的历史事件、历史典故、历史人物等方面展开,以此引导学生知人论世,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历史精神的蕴含。其二,补充文学史知识,提升学生的文学史素养,引导学生从历史演变的角度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精神。文学史揭示了不同文学形式与内容蕴含的历史意义,学生对历史精神的感知理解离不开文学史这一特定场域,掌握一定的文学史知识有助于学生形成对历史精神的历史性理解和文学性解读,体悟不同文学形式与内容的精神涵养。一方面,教师需要在课堂中适当引入文学审美发展史的知识,使学生在此基础上学会从文学作品审美风格的演变中探寻历史精神的演变;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发展史,以此把握作者对作品的精神投射,感知历史精神内涵的变化。其三,以历史精神为主题,组织语文学科统领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促进学生对历史精神的多维理解。语文学科统领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单科”型跨学科主题学习,强调“以主学科知识为基础,围绕特定主题纳入相关学科的概念、思维、内容,以形成一个单学科下多层面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单元”。以中华民族的历史精神为主题,通过整合语文学科和历史、思想政治等其他相关学科的概念、内容与思维,有助于引导学生基于多学科视角探究、分析历史精神的内涵,促进理解的深化。例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 “革命精神”跨学科主题学习,引导学生进入真实的历史情境,以历史思维深化对革命精神的理解;还可以进一步整合思想政治学科中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等章节内容,帮助学生体悟革命精神之于民族复兴和国家发展的意义,感知革命精神的时代传承。

第三,深度阅读,建立与历史精神的意义关联。文学作品具有“语言符号层、艺术形象层、内在含义层、象征意蕴层”四个由浅入深的内在层次,其中,语言符号层指向文学作品的表征符号意义,包括语义、语音、语调;艺术形象层指文学作品中刻画的艺术形象,体现了文本内容与读者想象的交融;内在意蕴层指文学作品依附于艺术形象而展现的意义,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刻画总是指向、暗示一定的社会历史内容与思想情感;象征意蕴层指文学作品突破艺术形象的具体意义,所形成的“带有普遍性和永恒性的心理哲理内涵”。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只有进入文本的象征意蕴层,才能真正实现对中华民族历史精神的深刻理解。为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经历语言符号的浅层阅读、艺术形象的意义解读、形象意蕴的探寻的深度阅读过程,使学生进入文本的形象意蕴层感知文学作品所蕴含的历史精神,进行文本意义的解读和建构。此外,历史精神的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观念的转变而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教师以历史性阅读和反思性阅读组织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以中华民族的历史精神关照自我成长,从而达成意义理解与建构的“不断实现”。

(三)联结现实,促进历史精神内化与外化的统一

以语文教学培育学生的历史精神,其实质在于以语言文字和文学作品为载体,建立学生对中华民族理想信念、理想人格的感知、理解,最终指向学生自我精神世界对中华民族历史精神的吸纳以及这一内在精神向外在自觉行为的转化。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联结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将中华民族的历史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一,回应学生当下的生活,引发学生的批判反思。从本质上来看,无论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精神本身,抑或作为中华民族历史精神载体的语文知识,都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历史时空间隙。要实现学生个体的历史精神生成,就必须联结过去与现在,回应历史与学生当下的生活,激发和推动学生对历史精神的批判性理解和对自我的反思。一方面,教师要以现实关照文本,使学生基于社会现实和观察到的生活现象审视文学作品所蕴含的历史精神,脱离作者和文本给定的情境及框架的束缚,形成对中华民族历史精神所具有的时代意义的独立思考。另一方面,教师也要以文本观照现实,使学生将自身带入文本所构造的历史情境中,思考、省察自身可能的价值选择和行为表现,从而反思自我,完善内在的精神世界,实现对中华民族历史精神的内化。

第二,面向真实世界和真实生活,促进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精神的积极践行。真实世界和真实生活是学生践行历史精神的实践场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聚焦历史精神设计语文学科实践活动,如社会服务、文化探源等,引导学生进入真实情境,在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中将中华民族历史精神的具体形式,如劳动精神、科学精神等,转化为自觉的行为,感悟其现实意义。

转自中国教育学刊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