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许多小学数学课堂中,分数加减法教学常陷入“教步骤—练题型—考计算”的循环,学生只知“分子相加减”,却无法解释“为什么分母不变”,更难以解决真实问题。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评一体化,要求教师将“数感、运算能力、推理意识”等素养目标融入教学全流程,让评价成为推动学生深度学习的“导航仪”,让数学课堂不再“为算而算”。
本文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为例,拆解如何用教学评一体化重构课堂。
一、目标设计:从“知识本位”到“素养导向”
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设定目标为“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但学生仅机械记忆算法,缺乏对分数意义的理解,遇到实际问题时无从下手。以素养为导向的教学,目标应涵盖“理解分数本质、灵活运用算法、培养推理能力”,确保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能自如运用分数加减法。教师需设计多元化评价任务,如实际情境应用题、小组讨论等,评估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分数概念,能否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算法,并通过反思与反馈,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培养其综合素养。
1.核心素养目标具象化
结合课标,将目标转化为可观测的行为目标:1.能用分数描述生活情境(如分配披萨),并解释加减法的实际意义;2.能灵活运用“同分母相加减”规则,并初步探索异分母计算;3.通过操作、画图等方式验证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2.设计“三维一体”评价量规
素养维度
达标表现(举例)
评价工具
数感
能用圆形图表示“1/5 + 2/5”,并解释结果意义
情境问题解决、实物操作记录表
运算能力
正确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尝试通分异分母
分层练习册、错题归因分析表
推理意识
通过画图或语言描述证明“分母为什么不变”
课堂观察记录、思维导图
二、课堂实施:让评价嵌入学习活动
融合素养目标的课堂实践教师需在课堂中巧妙融入“数感、运算能力、推理意识”等素养目标,通过情境模拟、合作探究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本质。同时,利用即时反馈和书面反馈,精准把握学生思维动态,及时纠正偏差,强化正确认知,确保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算法,逐步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评价环节,教师应设计多层次、多维度的评价体系,涵盖知识掌握、能力提升、素养发展等多方面,全面反映学生成长轨迹。
一场“披萨分配”引发的深度学习。小明的生日派对上,一个披萨平均切成8块,小明吃了3块,妹妹吃了2块,剩余披萨占总量的几分之几?
1.课前诊断性评价
发放“前测单”:画图表示3/8和2/8;用算式解决“3/8+2/8”;解释“为什么分母不变”。数据分析:发现60%的学生能正确计算,但仅20%能用图形或语言合理解释算理。
2.课中过程性评价
任务1:实物操作与表达
学生用圆形纸片分割、拼接,表示“3/8+2/8”;教师巡回观察并记录(使用“操作评价表”);
任务2:算法归纳与推理
小组讨论:“为什么3/8+2/8=5/8,分母却不加?”
学生用画图、语言或比喻(如“苹果筐里的苹果总数不变”)进行论证;
互评工具:“推理星级评分卡”(学生根据“逻辑清晰”“证据充分”等维度互评)。
任务3:挑战迁移
“如果妹妹吃的披萨是1/4块,该如何计算?”(渗透异分母加减)。学生尝试用圆形图拼接或折纸探究通分方法;教师收集典型解法,投影展示并追问:“为什么要把1/4变成2/8?”
3.课后总结性评价
分层作业:基础层:计算5/6–1/6,并用图形表示;拓展层:“1/2升果汁喝掉1/3升,还剩多少升?”
三、效果追踪:评价数据驱动教学改进
1.问题发现
通过课堂观察表发现,35%的学生在“解释分母不变”时仅重复算法,未能联系分数单位;作业分析显示,拓展题正确率仅40%,主要卡点在“单位换算与通分结合”。
2.策略调整
增补“分数单位”专项活动:用数轴标出分数,理解“同分母即相同分数单位”;设计“生活纠错”任务:出示错误答案(如1/2+1/3=2/5),让学生用画图或讲故事反驳。
3.效果验证
二次课堂中,80%的学生能自主联系“分数单位”解释算理;在“饮料调配”情境题中,异分母计算正确率提升至65%。
四、结语:让评价成为学生思维的“探照灯”
教学评一体化的核心,是将评价从“检测结果”转变为“促进学习”。在分数加减法案例中,教师通过实物操作、画图论证、生活化任务,让“数感”“推理意识”等素养可见可测。学生不再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在“评价-反思-修正”中主动建构数学理解。通过这种互动式评价,学生不仅掌握了分数运算技巧,更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实现了深度学习。教师则借助评价数据,精准把握学情,优化教学策略,形成良性循环。
五、给数学教师的行动锦囊
1.从“小任务”突破:选择一节课中的一个活动(如“分数拼图”),设计嵌入式评价工具;
2.让学生“看见”标准:将量规转化为儿童化语言(如“作图小能手”“推理小达人”);
3.巧用技术工具:
使用“班级优化大师”记录课堂观察数据;
用“希沃白板”生成学生操作过程的思维轨迹图。
转自教学评研究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