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比,《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新课标》)在内容的选择上发生了本质变化。英语课程内容由主题、语篇、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六要素构成(教育部,2022),共同构成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内容基础。同时,《义教新课标》提出“内容的组织要以主题为引领,以不同类型的语篇为依托,融入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等学习要求,以单元的形式呈现”(教育部,2022)。因此,课程内容六要素整合下的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是英语学科落实核心素养的应然选择,也为单元整体教学提供了更为科学、有效的思路。本文结合译林版《英语》(三年级起点)五年级下册Unit 8 Birthdays单元教学设计,阐述如何在课程内容六要素整合视阈下开展单元整体教学,以期提高单元整体教学的效益,让核心素养在教学中持续发展。
一、提炼六要素,深入解读单元文本
教材的解读是单元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从教材走向学材,教师应以单元为基本单位,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维度出发,对教材进行研读和解构。通过梳理单元内的语篇,分析其所承载的主题和主题意义,提炼单元内的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相关学习策略,从而建构出具有整体性和关联性的单元结构化知识。
笔者利用表1从语篇类型、语篇内容和主题意义三个方面对单元的语篇及其所承载的主题意义进行梳理。在此过程中,教师既要贴合教材进行内容的分析,又要勾连课标三大主题范畴中的相关内容,使教材与课标产生联结,确保主题意义的解读更科学精准。从表1中可以看出,并非单元中的语篇都围绕“生日”这一主题,有部分语篇与主题呈弱相关的关系。笔者又利用表2从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四个方面对单元内的语言类知识、文化类知识和方法类知识进行梳理,使内隐于教材内的知识“可视化”。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单元解读,使教材与课标产生对接,让单元教材的解读从抽象走向具象,从主观走向客观,让隐性的核心素养在层层解读中显性化。
二、整合六要素,绘制单元育人蓝图
教师在深入解读和分析单元内各语篇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整合六要素,形成“单元育人观念—单元育人载体—单元育人任务”的单元育人蓝图,从宏观层面建构单元的育人路径。
(一)整合六要素,提炼单元育人观念
基于英语学科大观念的单元整体教学有利于教师梳理和整合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语言去探寻语言所承载的意义,形成结构化知识,实现语言学习和育人目标协同发展(姚文达等,2022)。教师要在梳理出的单元内容六要素的基础上作进一步整合和提炼,形成单元主题和语言的大小观念,最终凝练出更为上位的单元大观念。
在表1的基础上,笔者通过综合分析提炼出围绕主题“生日”的深层认知、态度价值观和行为选择,即“了解中西方生日文化的差异性—感悟生日的深层意义—落实行动,爱父母、爱家人”,进而形成单元主题大观念。在表2的基础上,笔者进行结构化分析,提炼出表达单元主题的知识结构、方法策略和学习观念,即“运用‘时间—活动—感受’的结构介绍父母或家人的生日,阐明生日背后的寓意,设计一场有意义的生日会”,进而形成单元语言大观念(见下图)。在单元主题大观念的引领下,学生通过语言大观念的建构与生成,从而实现语言、文化、思维的协同发展,主题大观念与语言大观念相辅相成,共同指向学科育人价值的实现。
(二)重组教学内容,形成单元育人载体
译林版《英语》教材以话题为单位,按照“话题—功能—板块”进行单元内容的编写,侧重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提升。教材缺少指向单元主题大观念的可理解性输入,不利于学生围绕单元主题形成深层认知、态度和价值判断。语篇是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载体,不同类型的语篇为探究主题意义提供多样化的内容素材(盛艳萍,2017)。因此,教师要勇于突破教材的束缚,以主题小观念为引领,增加、删减、重组、整合教学内容,丰富促进主题大观念理解和语言大观念形成的多模态输入,为学生整合性地学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进而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策略围绕主题表达个人观点、态度以及解决真实问题提供“内容”支架。
在深入分析单元语篇后,笔者发现单元内现有语篇的文本内容在帮助学生形成大观念上仍存在以下不足:一是指向小观念1“了解中西方生日文化的差异性”的语篇为Story time和Culture time两个语篇。因此,Culture time板块需要前置,并与Story time形成“合力”。同时,已有语篇关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体现得不够明显,需进一步补充语篇,丰富学生的文化体验。二是小观念2“感悟生日的深层意义”的形成缺乏相应的语料支撑,而且学生对生日意义的理解存在偏差,多数停留在礼物、蛋糕等物质层面的浅层理解,缺乏对生日内涵的深刻体悟。因此,教师有必要选用或开发教学资源,补充教材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对主题的理解从表层走向深层、从单一走向多元。基于此,笔者在原有教材基础上融合了三个绘本,帮助学生建构和生成各个主题小观念(见表3)。
(三)运用逆向设计,确定单元育人任务链
逆向设计就是基于“以终为始”的理念,遵循“丰富认知—形成态度—落实行动”的原则,指向单元内各小观念的形成,设计相互关联、不断进阶的产出任务,从而形成促进单元育人目标实现的任务链。
围绕本单元的主题小观念和语言小观念,笔者设计了与之相应的三个输出任务:口头介绍来自世界各国小朋友的生日及习俗—交流分享生日的意义—为父母或朋友设计一个有意义的生日会。三个任务之间环环相扣,帮助学生实现对生日主题的理解由浅入深,由认知到行动。同时,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在实现从口头向笔头、从语段向语篇的逐层进阶。
三、盘活六要素,分层设计教学活动
育人蓝图的落地与实施是单元整体教学的核心与关键。教师需要聚焦并盘活六要素,开展从构念到实施的两次转化:一是从单元育人蓝图转化为单元教学目标,二是从单元教学目标转化为单元学习活动,从而把上位的育人蓝图转化为可落地的“施工图”。
(一)聚焦六要素,构建单元教学目标
依据单元育人蓝图实施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将单元教学思路转化为可操作、可达成、可评价的单元教学目标。教师可以聚焦六要素,从认知态度、价值判断以及行为选择三方面来制定单元教学目标。其中,认知态度方面的教学目标指向学生在单元学习后的理解性技能和表达性技能,可以用“阐释、描述、解释”等词来描述;态度和价值判断方面的目标指向学生对单元主题内涵的深层理解,可以用“论述、评价、谈论”等词来描述;行为选择方面的目标指向单元学习结束后的预期核心素养综合表现,即综合运用单元所学语言知识、技能和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可以用“完成调查、制作海报”等短语来描述。
本单元学习结束后,学生能够:
1.在听、读、看的过程中有目的地提炼、梳理、归纳语篇中有关人物的生日日期、活动、心情等信息。
2.运用句型“When’s your birthday? It’s on...
What do you do on your birthday? How do you feel?”熟练谈论不同国家小朋友的生日,描述中西方生日的文化差异。
3.阅读与主题相关的绘本,提取绘本信息,并运用句型“Birthdays mean...because...”分析和谈论生日背后的寓意,爱父母、爱家人。
4.向同学和老师介绍自己父母或家人的生日,并为父母或家人设计一场有意义的生日会,制作一张生日贺卡,表达对父母或家人的爱。
单元目标1和2指向认知层面,体现课程内容六要素中的语言知识、文化知识和语言技能,与主题小观念1和语言小观念1相呼应。单元目标3指向态度和价值判断层面,体现课程内容六要素中的主题、语篇和学习策略,与主题小观念2和语言小观念1相呼应。单元目标4指向行为选择层面,体现课程内容六要素中的主题、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与主题小观念3和语言小观念2相呼应。
从横向上看,单元内的各个目标体现了课程内容六要素中的部分要素并与单元小观念相呼应;从纵向上看,单元目标涵盖了课程内容的全部要素,实现核心素养的有效转化,突出了学科育人的全面性。同时,从目标间的联系来看,整个单元的目标体现出学生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观的协同发展。
(二)依托活动观,设计单元学习活动
课程内容六要素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是静态的,而从单元教学目标到教学活动的实施,需要教师借助英语学习活动观才能有效盘活六要素,从而实现“静态性”的课程内容描述向“动态性”的教学实践的转化。
在进行单元活动设计和实施时,教师要坚持学思结合,引导学生在学习理解类活动中获取、梳理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感知并理解单元主题大观念;坚持学用结合,引导学生在应用实践类活动中内化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巩固结构化知识,促进语言运用的自动化,加深对单元主题大观念的理解;坚持学创结合,引导学生在迁移创新类活动中联系个人实际,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方法策略和思想观念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形成对单元主题的正确态度和价值判断。这三类学习活动应贯穿单元的始终,并在不同课时内有所侧重,形成课时内统整、课时间关联的循环递进的活动链。
以本单元为例,笔者在单元整体教学活动设计时,充分考虑各课时的主题小观念、语言内容、课型特征及学习活动层次等要素(见表4)。
三个层次的活动在单元内和课时内各有侧重,但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引导学生逐步从基于语篇开展语言学习,走向深入语篇内化语言,再到超越语篇运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实现从知识学习向能力提升,再向素养形成的转化过程,把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落到实处。
四、利用六要素,持续评价教学效能
课程内容六要素整合下的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最终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而素养目标具有多元性、复杂性和抽象性的特点。动态检测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是否在单元教学的过程中得以实现是单元整体教学实施的关键。教师可以从课程内容六要素出发,借助量表的形式(见表5)对教学活动进行分析和评价。
从横向上看,量表可以清晰地呈现各个活动所体现的要素点;从纵向上来看,量表能直观反映课时教学活动的侧重点和疏忽点,是否体现以主题为引领,以语篇为依托,融入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等学习要求。六要素的教学评价量表为教师的教提供可视化的反馈,并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活动,让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可观测、可评价。
教师除了可以利用六要素的评价量表进行教学活动的自我检测,还可以利用该量表进行观课和评课。通过量表及时收集观课过程中的数据,为评课提供可视化的证据。当然,并不是每一课时都要涵盖六要素,但是要确保单元视域下每个要素有所体现,各有侧重。同时,有些要素在随着单元教学推进的过程中呈现进阶的态势。
转自小学教学设计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