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大巧若拙,如课堂

2025/3/27 17:10:00  阅读:12 发布者:

大巧若拙,老子提出。他认为,最高的巧,就是不巧,不巧之巧,可以称之为“天巧”,自然而然,不劳人为。而出自人机心的巧,“那是局部的巧、矫情的巧,这样的巧,是对自然状态的破坏,也是对人和谐生命的破坏”(朱良志)。

大巧若拙,如课堂。现今的课堂情境,易耽于精巧。

 

精美的构图配色、活灵活现的动画人物、特效的配音……情境一来,孩童们两眼发光。教师无需组织,儿童自是沉迷。课上得酣畅淋漓,儿童兴奋得不能自已,评委们也纷纷叫好。课上得成功了吗?也许吧。巧则巧矣,但我们看不见儿童生命本体力量的生长,看不见儿童在与教师、同伴碰撞后的通悟;课止即止,没有热情的延续,没有思考的延伸;课也是不便迁移推广的,更不易随“生”而变,因为其“重资产”、精结构。

 

读华应龙老师的《我这样教数学》,看他,带领学生 3 次自问“我会用计算器吗”。学生的回答从盲目自信的“会”到谨慎小心的“会”,再到大胆自信的“会”。过程中,嵌入的不是一个个精美的情境,而是能牵出学生认知不足的数学计算,让学生在一次次的认知反转里,激起探究的欲求,开启火热的思维,获得思考的快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明]计成,《园冶》),顺应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出儿童心底潜在的问题,催发学生自主的探究,情境设计朴实无华,如同没有设计一样。

 

大巧若拙,如课堂。课堂是展示行云流水般的丝滑顺畅,还是遵循真实,容其曲折前行?

 

“画无枯树不疏通”,课无差错则不美。差错,“不是一种枯寂、枯槁、寂灭,而是对活力的恢复”(朱良志),学生的思维活力被差错唤醒,学生的深度思考由差错惊觉。如果你的学生在用量角器量角时,将角的顶点对准量角器上 0 刻度线的起点,即量角器圆弧和直边的夹角处,你是不是会不由自主地升腾起“诲人不倦”的冲动?华应龙老师却不。他从中看见了学生的勇于尝试,看见了学生认知迁移的起点——对准 0 刻度,看见了用“角”来比角的数学本质。

 

是的,我们需要一双“灵觉”的眼睛,充满人性关怀,能够共情和换位思考;又独具数学学科的深邃,能敏锐地捕捉学生差错中的正确因子并突出放大,把学生导向正迁移。“曲则全,枉则直”,不见差错,怎见大巧?

 

大巧若拙,如课堂。课堂里的教具、学具是否需要追求极致?

 

答案是肯定的,但不是精美的极致。华应龙老师在《我这样教数学》中谈到纸量角器的创设。当他意识到“量角其实就是把量角器上的角重叠在要量的角上”时,就开始搜寻画出量角器上的角的方法。从水彩笔到油画棒,再到牙签,一次一次,否定后再寻找。忽然间一闪念,打开办公室的复印机,纸量角器诞生了。从此,学生是“随便用什么笔都能画角了”,而纸量角器,是全国各地的教师都能学之即得的。真正好的教具、学具,大巧若拙,得之便利、用之便捷。

 

大巧若拙,如课堂。“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陶行知)在真实的问题场景里,真实相见,真诚相应。

转自小学数学教师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