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记叙文写作的三重思维路径

2025/3/27 17:02:41  阅读:40 发布者:

记叙文写作是初中写作教学的重要内容。“写什么”和“怎么写”是两个重要内容,前者是写作的内容,后者是写作的思路。前者包括了“写了什么”和“为什么写”两个层面的内容,说白了就是写作的素材和立意;后者包括的内容更多,例如谋篇布局、写作手法、遣词造句、卷面书写等。在“写什么”的背后,其实还隐藏着写作的思维问题,即“怎么想”。《初中语文教与学》2024年第6期全文转载的高良连老师发表于《语文教学与研究》2024年第1期的论文《写生、追忆、畅想:挖掘生活中记叙的三重路径》,就是对这一问题的解决。

作者在这篇论文中提出了记叙文构思的三种路径:写生、追忆、畅想。所谓“写生”,其实就是“有什么写什么”,发生了一件事,就按照这件事发生的顺序来写;看到了某处风景,就按照景物的实际样态来写;所谓“追忆”,就是用回忆的眼光和视角写发生的事情和者过去经历的风景;所谓“畅想”,就是去想象未来可能会发生的事情和可能经历的风景。如果从英语语法角度理解,那就是记叙的“三种时态”,即记叙正在发生的事、记叙过去发生的事、记叙未来发生的事。如果对应教材中的文本类型,“写生”对应的是像《散步》这样的直接记叙型文章,“追忆”对应的是《秋天的怀念》《回忆鲁迅先生》《藤野先生》等回忆性文章,“畅想”对应的是《带上她的眼睛》之类的想象性文章。这也是要求学生在写作之前,首先要想一想:我是直接叙述呢,还是回忆呢,还是展望未来呢?确定了这个大思路,再去立意和构思。

上述只是一个通俗的理解,作者的功底体现在对具体问题的分析与例证上。首先是写生式记叙。主要包括真实描述和真实虚构两大类型,前者又包括了真实描写和真实记叙。其实,在语文学科最初产生的时候,记叙和描写是分开的,所以有“记述文”“叙述文”等称呼,后来将二者合二为一,统称为“记叙文”。个中缘由在于,叙述和描写本身是不可分割的。真实描写其实就是老师经常教给学生的各种各样的描写方法,再加上仔细观察、深入感知、按照顺序描写等内容。真实记叙指的是对故事情节的建构与设计须与现实生活或者亲身经历相同,符合生活规律和人之常理,这样才能写出真正的生活情境。有人说,学生生活太单调了,写出来的事情都是千篇一律,其实那只是学生对具体之事、细微之事缺少深入的感知和思考,习惯于从某件事上升到抽象的概念和道理,所以写出来的事情不能打动人。正如作者所说:“要想写好真实记叙,最重要的是留心生活,选择独特的生活经历结合必要的真实描写。”不过我觉得这不仅仅是观察与思考的问题,还涉及到一个文字功底的问题。至于真实虚构,就是指虚构的事件符合外在的事态和内在的情理。这其实是一个文艺理论的基本问题,即如何看待真实与虚构的关系。

第二种是追忆式叙述,即用回忆的方式叙事。在作者看来,追忆式的记叙具有如下特点:一是选择性,即选择那些印象最深刻的事情、片段、细节加以讲述或描述,这样写作的结果就是文章会有一些特别打动人的片段或细节,就像《秋天的怀念》那样。二是滤镜性,追忆式记叙文的叙述语气更加沉着冷静,所写场景由于主观感情的影响而风格化,就像带着滤镜所见一般。三是情思性,因为带着追忆的目的写文章,所以文章总要抒发某种感情或总结思考。就像《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作者追忆了少年时期的一段亲身经历后,所得出的是一个关于心理学问题的思考与总结,当然还包含作者对父亲的某种感情。不过我对于作者提出来的“滤镜性”“情思性”的说法持保留态度,“滤镜”“情思”作为名词,怎么会是某种性质呢?再说,“滤镜”也是“选择”的一种方式,将两者并列,会不会有逻辑方面的问题?此外,作者提到的莫怀戚的《散步》,我认为不能算是“追忆式记叙”。对于这个问题,我的思考如下:所有的写作都带有“追忆”的特点,因为人不可能一边经历一边写作,写作总是落后于经历的。此处的“写生”和“追忆”,是从创作角度而不是从哲学角度而言的。《散步》的写作肯定落后于“散步”的事件和经历,但作者采用的是一种“同步叙事”的手法,营造出了“即时发生”的效果。因此,从创作角度看,《散步》应该属于“写生式记叙”。

当然,作者谈的追忆式记叙的几种性质,其实也是回忆性散文的文体特征。关键是学生如何进行追忆式记叙文的写作呢?比如情感状态如何,开头和结尾如何体现“追忆”,这些还需要继续思考和研究。

第三种是畅想式记叙,就是基于联想的迁移式写作法。由事及理、由物及理是最常见的迁移方法。在作者看来,有效的畅想要基于针对性的观察体验,比如香菜苗长了很多杂草,如何区分菜苗和杂草呢?经过细致观察后发现,两种植物是不一样的,由此可以联想到处理问题的方式,即仔细观察、找出规律,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是由事及理。而通过客观事物的特性联想到事物本身更多更丰富更接近人性的特性,从事物具象到事物抽象再到人性精神的纵向联想,许地山的《落花生》、杨朔的《荔枝蜜》等都是这种写作的套路。当然,我个人认为作者所说的“畅想式记叙”中由事及理、由物及人等内容,本身也是写生式记叙、追忆式记叙的应有之义。如果将“畅想式记叙”定位为“想象”而不是“联想”,这篇论文的价值会更大。

从具体训练上讲,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话题或题目,依次进行“写生式”“追忆式”“畅想式”三种思路的写作,即每个学生都要熟练掌握这三种路径,这对打开学生写作思路、实现写作模态多样化是很有作用的。当然,在熟练掌握的基础上,形成自己最擅长的写作路径,也是可以的。

转自咱们的语文课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