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引领力”的风景“
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思政课建设离不开党的创新理论引领。“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不是概念和提法的生硬灌输或单调讲授,而是将理论作为鲜活“风景”引领学生学思践悟。
活化“理论”阐释
建设“寓理于景”的思政课堂
新时代思政课要“以了解学习、理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课程主线”。学生的认识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寓理于景”之“景”对学生很有吸引力,能抓住学生眼球并集中注意力,帮助学生在赏“景”的潜移默化中认同所讲的理论、观点和结论。上海大学牵头成立的“全国高校党史类课程联盟”,用“红色项链”串联高校“珍珠”,实现红色文化资源共建共享,堂堂有“景”——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探月精神等,实现以景温史、以景明理。在上海大学“光影中国”思政选修课课堂,电影是材料而非本体,从电影片段里的“风景”传递出悠久的历史、博大的文化、伟大的政党等思政信息和意义。这种通过影片之“景”传递思想之“景”的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做法,有助于让“理论”活起来,让学生乐学爱学、真学真信,让主流价值观教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强化“实践”导向
建设“开门取景”的思政课堂
思政课堂不能干巴巴的,要有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彰显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是思政课的资源“富矿”和事实“风景”。思政课堂的“开门取景”,一是运用“举世瞩目成就”。这些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干出来的,也伴随学生的成长过程。一项项创新科技、一个个感人故事、一串串耀眼数据……这些“看得见”的成就引入课堂,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还能让学生更好地体悟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魅力。二是打造“行走课堂”。组织学生走进校史馆、革命遗址、实践基地等“大课堂”开展现场教学、社会调研,这些“能触摸”的体验,让学生在真实“风景”中浸润党的创新理论教育。三是设计项目和学生任务。“做中学”让学生研究成果回归课堂,让小组汇报“成为风景”。
优化“师资”组合
建设“人景相宜”的思政课堂
思政课面向全体学生,内容广泛、不断更新、直面现实,对教师素质和能力有较高要求。党的创新理论涵盖多学科各领域,“同步推进”不应是思政课教师的孤军奋战,而是要打好多学科师资和各领域社会成员参与的“组合拳”。上海大学首创思政课“项链模式”教学,由思政课教师主持把握课程主线,构成“项链”基底,邀请其他专家学者、劳动模范、领导干部等走进课堂,作为“珍珠”串成“项链”“上大课、讲大势、传大道”,嘉宾们用深厚的理论学养、坚定的立场观点、鲜活的实践案例,引导学生把握“人生应该在哪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做什么样的人”。不同教师彼此配合,让教学犹如多幕剧,成为课堂“风景”。
有“方法论”的风景
引导学生树立四个“正确认识”
总书记强调,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这四个“正确认识”也是强国教育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勇于担当和提升自己、完善自己应该解决的几个问题。
在历史与现实的连接风景中
“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
新时代中国青年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强国一代”,既有家国情怀,也有人类关怀。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背景下,思政课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讲清楚历史道路不是平坦的、笔直的,世界和中国是在曲折中前进的,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这种曲折,同看得到前进大势同样重要。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是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世界范围内两种社会制度演进及其较量发生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引导学生树立大历史观、坚持胸怀天下,破除意识形态偏见、历史短见,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信心。
在中国与世界的对话风景中
“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
当前,许多学生在遇到国内问题时,习惯性地拿国外尤其是西方来比较。思政课教师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帮助学生在国内外对比中分析思考,在批判鉴别中明辨是非,进而得出明确而科学的结论。如经济问题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问题上的全过程人民民主等,对中国特色和优势要理直气壮、深入透彻地讲,帮助学生在国际比较中坚定信心,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上海大学“理论中国”课程设有“中国道路成功的理论底色”专题,教师分析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具有鲜明优势,中国道路的理论底色来自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道路走得对、行得通,是历史和现实做出的回答,是国际对比得出的结论,从而认识到月是故乡明、风景这边独好。
在大我与小我的比照风景中
“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新时代的高校学生见证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达成,也将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担当大任。“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要想让学生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就得从中国梦依靠青年并成就青年的历史进程中激扬青春梦。“大国方略”课通过“中国梦,谁的梦”等专题设计,从20世纪30年代《东方杂志》刊登的“中国梦”大讨论切入,展示民国时期知识分子梦想中的未来,让学生领略各领风骚的名家梦,再品味丰子恺笔下的教师梦、黄包车夫的梦、医生的梦等;而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历经百年的中国留学生强国梦,许多感人的留学故事犹如一幅幅动人的风景画,最终期望学生使“个人成功的果实结在爱国主义这棵常青树上”。这种引领学生将小我融入大我的讲授,不仅激发学生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也契合了大学阶段思政课“重在增强使命担当”的课程目标。
在理想与行动的引导风景中“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从理想追求到现实行动,不仅要求得真学问、练就真本领,还要有锲而不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思政课教学要把视线投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通过优秀校友现身说法、小组讨论、社会实践等形式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进而引导学生在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的过程中注重提升自身的能力。
有“时代感”的风景
注重“数字化”赋能思政课改革创新
数字化时代,数字技术不仅是教学辅助工具,更成为必备要素。思政课要“因时而进”,利用线上学习平台、虚拟现实技术等,以可视化的“词云”图景、精准化的“生成”情景、沉浸式的“仿真”场景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赋能自身高质量建设。
以可视化的“词云”图景赋能理论课堂
相对于传统思政课教学反馈在学生参与度、信息传递便捷度和信息结果直观性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基于“学习通”等线上教学平台的“主题讨论”功能,通过深度算法将学生课后文字反馈生成“词云”,能实现即时、精准呈现学生的学习体验与评价。“词云”反馈通过不同的呈现位置、字体颜色和大小展示高频词语,即越在中心位置、字体颜色越鲜亮、字号越大的词语学生认同度越高。这种创新做法,可以实现学生的高参与、快回复、真反馈等,而且“词云”反馈的智能场景有助于实现师生广泛互动、云端存储有助于学生复盘学习轨迹和成效、智能助理角色有助于发现教学的真问题。“词云”图景由于具有可视化、直观化的优点,有助于提升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以精准化的“生成”情景创新课堂形态
依托“大数据+大算法+大模型”,生成式人工智能已经参与到思政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建立智能化思政课学习模型,打造个性化思政课学习路径,筛选精准化思政课学习资源。摒弃过于依赖结果导向的“标准化测验”,以全时化、无边界、开放式和个性化的数字画像,从教与学双向维度实现学生思政课学习体验、知识学习、资源整合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化,让思政课堂教育教学呈现新形态。
以沉浸式的“仿真”场景赋能实践课堂
传统思政课实践教学由于受到安全和经费等因素制约,其覆盖空间和人数较为有限。而数字化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有助于延展教育场域、创设虚实相生的沉浸式教育场景,可有效弥补实地化实践的不足,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思政课教学要顺应教育技术变革,借助虚拟现实(VR)等先进技术,复刻历史情境、模拟现实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并产生可视、可感、可互动的学习体验,让思政课堂更具生命力。这种在智能化、立体化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在场”感受“仿真”场景,同虚拟对象的接触、交互,使得大学生对于思政课的知识学习和行为实践得以紧密结合。
“无效果不思政”,思政课堂的风景在学生的体验与收获,在思政课教师的大视野、大格局。新时代的思政课堂是看得见风景的课堂,它呈现出“引领力” “方法论”和“时代感”,其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数字化样态,使思政课堂既有“颜值”又有“言值”,既有“温度”又有“智慧”。
转自第一教育专业圈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