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阅读教学教什么

2025/3/27 16:48:12  阅读:20 发布者:

阅读教学是什么?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这样理解: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方法去阅读。让课内的阅读经验,迁移到课外。读这本书的第一章《阅读教学研究新进展》有了新的理解。

第一:弄清楚什么是阅读教学。要弄清楚什么是阅读教学,首先要理清五组基本概念:

1.阅读与理解:阅读的核心是理解。阅读,就是一个学生阅读一篇文章,产生了他的理解与感受。所以,我们通常讲的阅读,实质上就是“阅读理解”。

而理解有三个层次:第一,理解字面意思;第二,篇章结构的理解,也就是能根据自己读到的材料从整体上作出解释;第三,结合生活经验对所读到的材料进行解释,有自己的理解。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我们的阅读教学实践,现状是:学生能根据教师的指令在课文里找到相关信息,学生甚至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作出解释。但是,当我们提出第三个层次的要求时,就会出现问题。甚至,很多阅读教学,仅仅在到达第二步时就止步了。所以,高层次的阅读理解应当聚焦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对文本进行深入理解。

2.阅读能力:根据以上对阅读理解的分析,阅读能力应当也有三个层次。第一,认字,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解码能力;第二,相应的背景知识,也就是生活经验,知识储备;第三,阅读能力的核心——阅读方法。三个层次综合起来,就相当于阅读方法,即关于“如何阅读”的方法。

对于“如何阅读”,实际上存在两条视线,一条是生理性的外部视线,就是眼睛要看。一条是心理性的内部视线,就是大脑的事。也就是利用眼睛筛选关键性的语言,结合头脑中的已有观念,引起连锁性的思考,这就是阅读过程。

阅读的实质就是抓住关键语句。所以,对于如何阅读,一方面是如何找到语句和文本的关键处,另一方面就是如何将这些关键处进行深度加工。结合教学,也就是说,拿到一篇文本,我们应该看哪些关键的地方,从这些地方我们应该看出什么东西来。

3.阅读取向与阅读方法:阅读取向,就是抱着什么目的去阅读文本;阅读方法,就是在文本的什么地方,看出什么内容。阅读取向分为三种,第一种叫做常态,正常情况下的阅读状态,也就是知道了一件事,理解了内容;第二种阅读取向是异态,也就是带着特殊任务去阅读文本。第三种阅读取向,我们称之为“变态”。

“变态”的阅读方式,只有在语文教学中才会出现。由于某种错误的观念,我们语文教师长期地、习惯性地采取一种奇特的阅读方式,也就是为了阅读而阅读,甚至是为了考试而阅读。阅读目的决定了阅读姿态,我们理解错的地方可能就在这里——用概括的方法来体会情感,用朗读的方法来获取信息。这些都是在正常阅读时我们从来不会做的事。

任何一种阅读能力都是具体的,因为阅读的对象是不同的文体。我们所说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抱着抽象的阅读观,好像有一种抽象的东西叫做阅读能力。阅读实质上很具体,是和阅读对象——文章体式相关的。

4.阅读方法与文本体式:阅读方法就是“点划评注”,“点”哪里,“划”哪里,既取决于阅读目的,又取决于文本体式。阅读方法与文本体式是相关的。

按照西方的体系,我们可以将文本分为:“纯文学”、实用文章、散文。我们的课本中,散文被无限放大,但是它在整个文章世界中,却是很小的类,占很小的部分。早年叶圣陶提出,阅读教学,除了文学以外,还有普通文。普通文其实就是写实,写实再加上文学的意味,就是散文。而课本中的散文过多,也许限制了我们的语文教学,所以我们发现现在的语文课本中逐渐增加了文言文、议论文、非连续性文本等多种文体。

5.文学鉴赏与实用文章阅读:文学鉴赏,是以文学的姿态来阅读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它需要浸润式的感知,借助文学解读的工具或行家的指点,扩展,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与感受。对于现代散文的鉴赏,则要体会其精准的言语表达,它的核心是体味和分享。散文的学习之所以难,是因为我们要通过体会精准的语言,最后落实到对作者感悟到的人生经验的领会和分享上。对于缺乏人生经验的学生来说,这些是十分困难的。对于文言文的文学鉴赏,我们要理解古人的情怀,赏析古文的章法,感受文言美感。我们读的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要体会语言所表达的民族精神。

实用性文章的阅读,有四种类型。第一,快速阅读,了解字面意思;第二,理解阅读,了解作者说了什么。第三,操作性阅读,把文本与自己关联起来,不仅知道作者说了什么,还要把作者说的与自己的实践相关联。第四,批判性阅读,用理性的标准来评估你的阅读材料。第五,研究性阅读,抱着解决问题的目的采用的一种阅读方式。很显然,我们现在的课文,对于这四种类型的文本是没有过多呈现的。由于基础教育阶段缺乏训练,所以导致我们的学生在理解文字的能力上有所欠缺。

理清了基本概念,那阅读教学是什么呢?

我将这一过程概括为: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

怎样去搭建这座桥梁呢?

第一,通过唤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如果文本与生活经验相关)。

第二,指导学生学习新的阅读方法(学生缺乏相应的方法)。

第三,组织学生交流和分享语文经验(课文离学生生活较近,课文多元理解空间较大)。

所以,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聚焦于:要让学生学习与课文理解、感受呼应的阅读方法,获得与课文符合的理解与感受。

转自课改行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