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新课程背景下,校本教研的五个“深水区”转型

2025/3/27 16:40:33  阅读:13 发布者:

新课程改革以核心素养培育为核心目标,强调教学从“学科知识传递”向“育人价值实现”转型。校本教研作为课程落地的关键枢纽,需通过系统性重构回应新课程理念。本文从五个方面梳理了新课程视角下校本教研转型的理念及要求,以期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参考。

在核心素养时代,教研组实现转型的必经之路是从研 “教” 迈向研 “学”。因为核心素养的形成离不开学生亲身经历学习过程。那么学生如何亲历?怎样学?学情又如何?对学生和学习的研究将成为教研组研究的重要内容。

课堂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这必然促使教师切实观察并研究每一个学生。

例如,“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路径上究竟有何差异?具体到教学内容,每个层次的学生怎样学习效果更佳?”“学生的学习材料还能怎样调整,才更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这样的追问,将推动研 “学” 真正开展。

在研 “学” 过程中,有两个关键要点:

创设学习情境:学生的学习从学习场景起步,无论是单节课还是一个单元的教学皆如此。所以要做到:创设能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的情境,保证信息刺激能被接收;告知学习目标并简要解读,尤其要说明课堂结束时的达标检测方式,让学生对达标检测结果有预期;以清晰且独特的方式呈现学习材料,引发学生关注,比如对字体进行涂色、变体等,使其与其他文字形成区别。

设计学习任务:每个学习小目标的达成,都需要一定的学习任务支撑,教学过程需围绕这些学习任务进行设计。可将 “设计驱动性任务” 作为一段时间的教研主题。不同的学习任务会采用不同的教与学方式,备教法、备学法要具体到这些教学任务中。

此前的学科教学改革更多依赖学校主动变革和教师自主实践,而此次新课程目标要求一线教师从变革育人方式着手,切实落实核心素养。在学科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不能仅停留在理念层面,而要成为教研组切实有效的行动。

其难点在于改革学科评价方式,走向教育诊断和基于证据的评估,通过评价指挥棒引领学科教学改革。

在实践中,可采用以下基于证据的评估方式:

日常测验:通过测验了解哪些学生掌握了何种知识技能,哪些学生需要帮助。基于证据的评估不仅限于测验,还需依据测验所得的各种统计数据,真实反映学生的优势与不足。

观察和对话:比如设计微习惯记录卡,记录学生重点突破的习惯。教师根据一段时间内对学生的观察与学生对话,并与家长沟通,共同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表现性任务或项目:能体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具有一定挑战性任务中的行为表现。

自我评估:有效的自我评估需提供自我评估要点并设计自我评估表。

学习过程的完整记录:随堂测试、正式测验、作品样本、观察量表、教师评估、自我评量、家长评量、实作任务等,学习过程的完整记录是评估学生学习发展的重要依据。

当前,各学科都在探索以大概念统领的大单元教学,跨学科教学也占据一定比例。以往每个学科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形式需要改变。

学期开始前,组长应带领组内成员构建本学期各单元的整体教学框架体系,并且围绕单元整体教学,至少完成第一单元的课时设计。

学期开学后,其他单元的教学也要在单元开始前进行大单元教学的集体备课,然后利用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时间,针对教学中的问题展开研究。

随着跨学科教学和项目化学习的实施,跨学科教研要增加。教研组长要协同年级主任安排跨学科教研,也要主动与其他教研组联系,开展跨学科教学研究,为教师的跨学科教学提供支持。

研究内容不再局限于本学科,对学生的研究、跨学科的研究、同一作业组对共性和个性问题的研究,也将成为教研组研究的重要内容。

学科组要主动尝试“跨界”,如各学科在上教研课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邀请不同学科的老师一起参与,让不同学科教师站在不同的视角去完善这堂课,提出学科渗透、学科融合与整合的一些意见和建议,尤其是提供一些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的交融。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课程开发,关键在于发现研究主题,创设学习情境。跨学科主题学习强调有超越学科的新知生成,如果只是运用各学科知识完成一个主题学习,那属于多学科学习。

在学校里,学科教研组能够收集到大量数据,如学生的考试成绩、听课记录、对学生和学科教师的调研等。

数据能够直观、具体地呈现内容,让人一目了然,还能引发思考,促使我们追问 “为什么”,并顺着这一思路找到 “根本原因”。当我们深入到细微之处,就能发现并解决问题,即所谓 “一具体,就深入”。

利用排序法和赋分法:先排序,后赋分,操作简便。例如,教研组要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新课堂,可让学生参与。

调研学生 “你喜欢什么样的课堂?请写下你喜欢的课堂 10 个特征”。汇总时,对学生的回答从前到后依次赋值 10-1 分,将问卷中相同要素的分数相加,得分最高的就是排序最靠前的。

如此一来,学生喜欢的课堂特点便清晰呈现。这种数据测量方法适用性很强,像 “你希望课堂发生怎样的改变”“你对教师的教学建议” 等调研都可采用。同样的调研也能在组内教师中进行。

使用 “课堂教学流程效益网格图”:“课堂教学流程效益网格图” 由课堂教学流程的记录(纵轴)和基于 “学习金字塔理论” 呈现的学习效能的记录(横轴)构成,能将上述四个方面的内容甚至更多信息记录下来,方便评课分析时使用。

举例来看,纵轴上的教学流程若是 “情境创设” 环节,学生的学习行为就是 “看”或“听”,可在横轴上找到 “看”和“听” 的维度进行记录。

观课记录时,不仅要关注教学流程,还要关注不同学习方式下学生的参与情况,观察学生的行为、言语、动作及反应等,边观察边记录,最终形成各种数据。用数据评课,评课人评得精准,上课人心服口服,观课人也能有所收获。

传统的教研评价往往以成绩为主要依据,过于注重教学结果,忽视了教师在教研过程中的努力和付出,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和进步。

在新课程背景下,需要建立多元化的过程性评价体系,注重教师在教研过程中的参与度、创新表现、团队合作等,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等。

过程性评价能够更全面、客观地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教学改进提供有力的依据。

学校可以建立教师教研档案,记录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次数、发言情况、承担的教研任务(如公开课、示范课、课题研究等)、提出的创新思路和教学改革措施等。

同时,开展同伴互评、自我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同伴互评可以让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自我评价能够让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研成果;学生评价则从学生的角度反馈教师的教学效果。

以下为参考的教研活动多元评价量表:

640.png

转自中国教师杂志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