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把每一节课都当成作品——我经历的四个“写课”阶段

2025/3/27 16:39:12  阅读:9 发布者:

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写。那么文章从何而来?我的回答是:从课堂里来。把自己或他人的课堂写下来,称之为“写课”,可以是小论文,也可以是随笔。现实中,多数教师都不太注重写,也有教师的确在写,却是为了写而写。关于写,有必要弄清一个问题:为何写?我的思考是:写是为了提炼思想,进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我一直坚持“写课”。我的“写课”大致历经了四个阶段。

作为教师,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得高分,分数高一点,再高一点。为了能让学生得高分,我开始做各种高考题,提升解题能力。一次在校园里偶遇校长,校长拍着我的肩膀说:“春来,你很不错啊,这次月考你的班又是第一啊!”而诸君不知,前段时间校长还找我谈心,说我为何晨读不守着学生。我说:“学生那么认真在读书,没必要守啊!”校长笑了笑,没发表意见。正是因为校长看到了月考成绩,他才肯定了我,并默默应允了我的做法。题做多了,就能总结出解题方法,在课堂上教给学生。我忙里偷闲把这些方法写成文章,投稿发表。例如,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往往苦于没有材料可写,我就总结出一套“五步联想法”来组织作文材料,此后撰写的文章在《语文教学通讯》(A刊)发表。再例如,高考复习时,学生病句容易出错。我总结出一种方法:病句辨析“五注意”。文章在《中学语文教学》发表。有读者朋友曾问,发表这样的文章有什么秘诀吗?我总结了“四性”: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体现其独特性;别人研究过的,我研究的角度不一样,突出其创新性;研究的一定是可以操作的,彰显其操作性;研究的成果一定可以让学生得高分,看到其实用性。

因为思考的角度不一样,方法也不一样,教学生解题事半功倍,教学效果自然就好了。总之,我一直在做中写、在写中做,相得益彰。

连续带了两届高三,在循环往复的做题中,我感觉到了枯燥、乏味,甚至无聊。教育如果只是为了提高学生分数,还是缺少了些什么。我对写应试经验方面的文章失去了往昔的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建议每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写教育日记让老师终身受益。”这给我很大启示。于是,我开始记录教育故事,反思教育行为,叩问教育真谛。我还专门开通了博客,坚持每天写一篇教育随笔。

也许有读者朋友会问,每天写素材从哪里来?其实处处都有可写之处。先说一个在课堂上发生的故事。语文课上,我饶有兴致地上课,突然一个学生痛哭流涕,不是因我的课而感动,而是他的心里有怨气。课后与他交流时发现自己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我不懂得如何去爱学生。那一夜我一气呵成写了一篇随笔《教育在拐角处》,后来发表在《教师博览》。自那件事后,课堂上我开始关注“人”的存在,而不仅仅是关注“分数”的存在。

我厌倦了课堂上的应试训练,于是把“应试之恶”一一列出,写了一篇随笔《壮年读书烛光中》,后来发表在《语文学习》。收到刊物后发现,文章标题与我的名字赫然出现在封面,更令我惊喜的是:我的偶像于漪、王栋生老师也在其中。

教师要多写,更要精写。对于精写,我总结出四点:锤炼标题,凝练主题,精练材料,修炼语言。写教学随笔并不是一件难事:要养成一种思考的习惯,及时记录所思所想,用质朴的语言表达观点,做到文从字顺、观点鲜明、层次清楚、记叙生动。

但这一阶段的“写课”大多停留在随笔层次,只是明白了课堂的背后立着一个“人”,但不知在课堂上如何把“人”立好。

写着写着,我发现自己对教育理解似乎更深了,但如何上好课才是重中之重。我开始研究名师的课例。我从不同渠道收集到小学至高中的名师课例100余节,那段时间我如饥似渴地在名师课例里徜徉。研读和剖析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的课例,很费工夫,但乐在其中。我研究特级教师董一菲执教的课例《阿房宫赋》,重在研究她的语言如何诗意、手法如何诗意,有幸入选了顾之川先生主编的《名师语文课》;研究特级教师赵谦翔执教的“毛泽东诗词”课例,后来也得以发表。

研究名师的课例固然重要,但自己的课例研究才是重点。每次上课我都会录音,将自己满意的课整理成实录;不满意的课,就反思其不足。我执教的《夜归鹿门歌》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并得到时任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王鹏伟老师的指导,执教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皆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刊发。那段时间我真实记录课堂,把每一节课都当成是自己的教学作品。我常常得意于巧妙的设计、精心的提问,因为有研究有实践,课堂也有一定的进步。

而这些写课大多是在课堂教学技巧上下功夫,比如课堂如何提问、如何导入、如何结课等,这些尽管不再是为了应试,但课堂上还是没有真正看到“人”的存在,也未能看到自己的教学主张或思想。其根本原因在于:虽然我努力去“立人”,但知行并未合一。

随着研究的深入,在注重教学艺术之外,我反思自己知行不合一的原因所在,于是开始关注“课堂到底需要干什么,如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何谓有效的课堂,课堂怎样呈现美感,教与学到底是怎样的关系”等问题。

记得一次我刚上课,学生突然被叫出去打扫落叶,等他们归来,我则将原来的课改上作文课,要求他们写一篇作文《落叶的樟树》。没想到课堂上,大家畅所欲言,发表了不少真知灼见,而这节课我并没有追求过多技巧,只是启发他们的思维。我写了一篇文章《作文课请给“思想”开个口》,很快在《中学作文教学研究》杂志刊发。后来,我又写了一组文章,如《回归语文教学的常识》《语文教学请学会放下“三权”》等,都体现了如何在课堂真正看见“人”的理念。

有时跳出语文看语文可能会看到过去看不到的部分。我借助其他学科重新审视语文课堂,提出了“少告诉,多发现”“跟着学生走,帮着学生学”等教学主张。2023年出版了专著《理想新课堂:“五多课堂”的构建与实践》,并先后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发表多篇文章,引起了一定反响。

“写课”的第四阶段其实就是凝练教学思想、寻求课堂规律的“写课”,臻于知行合一的“写课”。正是因为写,我成为《语文教学通讯》(A刊)等杂志的封面人物,有机会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传递自己的教育思想,在课堂上不断探索与超越。

转自中国教师杂志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