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探索与理性思考

2025/3/27 15:47:20  阅读:53 发布者:

从《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可以看出,相比其他学科,语文学科的课时占比最大,但现实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却不尽如人意。原因何在?从学理的角度去思考,其实就是教、学、评未能形成联动机制。一些教师,在备课、上课时想得更多的还是教学内容,这无可厚非,但有两点是需要追问的:一是我们教的内容,是不是学生需要学的内容?这背后体现的是教师对学情的把握,对学生已有的基础、学习的障碍、提升的方向等方面是否清晰。二是我们教的内容,学生是不是学会了?这背后要评价的是教学的效果。鉴于此,笔者基于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阐释“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探索与理性思考。

一、“教—学—评”一体化的现状及分析

1.教与学相交度不够。

互动才有相交。课堂教学中“一言堂”已成为过去式,但课堂上的“伪互动”依然存在。如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学后小组讨论,之后全班交流,刚开始还在听学生说,不一会儿便成了老师讲。课后访谈得知,因为学生说的不在教学预设中,或者有点游离,老师便会强行把学生拉到自己预设的“轨道”上。如有老师教学《肥皂泡》时布置了一个开放性的学习任务:边读边想象画面,把你想到的画面读出来。几分钟后的全班交流环节,老师说:“谁愿意把你喜欢的语句读一读?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因为任务是开放性的,孩子们的交流自然是散点的。第一个发言的学生说的是第5自然段,内容围绕作者冰心对于肥皂泡的美丽幻想。孩子刚说完,老师便以“我们一起看看冰心奶奶做肥皂水,吹泡泡的过程吧”硬生生地把学生拉到第3自然段。接下来的教学就是按照老师的预设一步步地往下走。本来好多学生想好的发言被老师的“教路”打断了、淹没了,主导作用的放大导致教师成了“课堂的主人”。殊不知,教应该顺应学,并为学服务,二者必须有交集,而且应形成交织在一起螺旋攀升的态势。

2.“教—学—评”一体化的有效性不足。

“教—学—评”一体化的有效性不足,主要是因为评价教与学的主体往往是模糊的、散点的,甚至是缺失的。说其“模糊”,是因为学生的学按理说应该由任课教师来评,但任课教师往往把精力集中在如何教上,对于学生的学,尤其是学的成效缺乏足够的认知,也缺少有效的工具去评测。说其“散点”,是因为作为教学主管部门,定期或不定期的听课,只是在某个时间点上的关注,在这样的点上,教师肯定都是付出了比平常更多的精力去备课、磨课,最后上的课多反映的是某一节课的状态,难以反映日常教学的全部。再者,为了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教育主管部门早已明确要求每学期只能组织一次检测,也就是期末考试,这种单一的纸笔检测也很难反映当下教与学过程中的问题。

二、“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探索

1.教与学要互动且一致。

1)教与学要整体一致。这里的整体一致,不仅是指教与学的方向一致,还有教与学的内容要一致。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语文教学的本体性任务是语言运用,同时关注文化自信、思维能力、审美创造。为此,语文教学的方向便是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学生学习的方向也是提升自己的语文核心素养。要想让教与学相交,首先教与学的方向必须一致。就统编教材而言,首先,教与学的方向要指向“双线组元”;其次,教与学的内容要一致。如四 ()第七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语文要素之一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本单元时就要引导学生掌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教学精读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教学生学习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到了略读课文《梅兰芳蓄须》,是让学生尝试迁移运用在前一课学到的方法,形成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结构。方向一致了,教与学的内容自然就统一了。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中,一是梳理文章内容,明白本文写了主人公周恩来少年时的三件事——立志读书报国、耳闻中华不振、目睹中华不振,再连起来说说课文内容,然后抓住关键词句品析周恩来的报国志向与爱国情怀;到了教学《梅兰芳蓄须》时,注重学生自读自悟,引导学生关注自读提示,弄清课文讲述的是主人公梅兰芳的四件事情——避港拒演、蓄须明志、卖房度日、自伤身体,练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体会梅兰芳的民族气节与爱国情怀。

2)教与学要真正互动。为了确保教与学相交,相互作用,课堂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必须真正互动。仍以《肥皂泡》教学为例,本文按顺序分别写了冰心小时候做肥皂水、吹肥皂泡、看肥皂泡、想肥皂泡的相关情形。全文读下来,不得不敬佩文学大家的观察细致、文笔细腻,同时,从字里行间我们也能感受到冰心对肥皂泡的喜爱。在教学中,可以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按照作者的写作顺序去教学。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遵其思路得其真谛,循其思路师生方能真正互动起来,学生方能与文字产生共鸣。如在教学第3自然段时,教师可以带着学生梳理从做肥皂水到吹肥皂泡的过程,圈画关键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把玩肥皂泡过程说清楚的秘诀是“抓住关键词,用好连接词”,进而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吹肥皂泡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把这一方法拓展到生活中,让学生用这种方法来说一说自己做过的一件事。通过读写迁移,让学生进行言语实践。而在教学第45自然段时,先让学生说说“这肥皂泡,吹起来很美丽,五色的浮光,在那轻清透明的球面上乱转”这句话的意思,根据学生的回答,点拨学生: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词语意思的?如联系生活、借助图片理解“五色的浮光”,用拆字法理解“轻清透明”等,进而让学生归纳得出:要理解一个句子,就要先理解句中关键词的意思,而理解关键词的方法有许多种。然后由扶到放,让学生说说对另外几句话的理解。在交流中根据学生的回答顺势引导,使其掌握理解词语的方法。最后让学生想象文中描写肥皂泡的画面,通过朗读体会肥皂的美丽梦幻,还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再写一写肥皂泡的样子和由此产生的幻想,让学生有的放矢地去想象、交流、朗读、感受。

2.教、学、评要关联且多元。

1)教、学、评要有关联。2022年版课标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课堂教学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主渠道。教师应树立“教一学一评”一体化的意识,科学选择评价方式,合理使用评价工具,妥善运用评价语言,注重鼓励学生,激发学习积极性。“教—学—评”一体化应该建立在前面我们探讨的教与学要互动且一致的基础上,评价的指标要关注教的效果和学的效果。评价教与学的方法可以是课堂观察,可以是师生座谈,也可以通过设计一份作业来检测教与学的成效。如《金字塔》一文的教学,常规目标是:认识“译”“愧”等10个生字,理解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核心目标有两个:学会提取、梳理并有效整合文章信息;比较散文与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介绍事物。教和学都应该围绕这三个目标推进,检测与评价也应围绕这三个目标去设计。具体设计如下:

①认真读句子,选择括号内正确的读音和恰当的词语,在下面打“√”。

金字塔建于公元前2600年左右,因为它们的轮廓像汉字的“金”字,所以译(zé  yì)名为“金字塔”。它用约230万块石材砌成,每块石头都磨得很平,很难用锋利的刀刃插入石块之间的缝隙。如此(精湛  精巧)的工艺,不愧(kuì  guī)是人们心目中(熠熠发光  闪闪发光)的珍宝,难怪让人产生无边的(遐想  假想)

②读了《不可思议的金字塔》,你了解到哪些关于金字塔的信息?先提取相关信息,再进行整合概括。

③这是两篇风格截然不同的文章,比较两篇文章的不同,写写你的发现。

④请你选择一种表达方式,介绍一个你熟悉的事物。

①题以基础知识为主,考查评价的是学生在具体语境中能否正确地认识生字、书写生字和理解运用生字新词。第②题侧重于落实本单元要求的“搜集并整理资料”,考查评价的是学生是否掌握梳理与整合信息的方法。第③题基于对散文与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比较,侧重考查评价的是学生对于不同文体表达方式的感知。第④题基于迁移运用,考查评价的是学生能否根据需要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介绍清楚一种事物。如果每课教学之后,我们都能精心设计这样的练习考查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再从学生答题的情况去分析教学的效果,教、学、评便可以形成互促共进的联动作用。

2)教学评价要多元化。2022年版课标在“评价建议”中还指出:“教师应为不同年级学生和不同学习内容选择恰当的评价方式,采用有针对性的评价工具。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在兴趣、能力和学习基础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鼓励学校管理人员、班主任、家长参与过程性评价,通过多主体、多角度的评价反馈,帮助学生处理好语文学习和个人成长的关系,发掘自身潜能,学会自我反思和自我管理。”基于此,我们应该明确:首先,教学评价的主体要多元化。对于学生的学,不仅要有学校评价和教师评价,还应该有学生自评与生生互评,以及家长参评;对于教师的教,不仅要有学校考评,还应该有同事评价、学生评价,以及家长评价。其次,教学评价的内容要多元化。对于学生的学,不仅要有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还要有学生听课状态的评价;不仅要有学习群体的评价,还要有学习个体的评价。对于教师的教,不仅要有教师备课内容的评价,还要有课堂教学的评价;不仅要有传统的“三字一话”技能性评价,还要有研究学生、研读教材等新基本功的评价。最后,教学评价的形式要多元化。对于学生的学,不仅要有学期末学业成绩的终结性评价,还要有每周甚至每天的过程性记录;不仅要有纸笔评价,还要有听说的表达性评价。对于教师的教,不仅要有一学期教学质量的评价,还要有每周甚至每节课的过程性关注;不仅要有课堂教学的评价,还要有教育科研的评价……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关于教和学的评价,并非指向师生都是万能之人,这不现实,更不是评价的初衷。

三、“教—学—评”一体化的理性思考

1.再次厘清教、学、评三者的关系。

教、学、评三者的关系,从空间概念去思考,形似一个稳定的三角形(见下图),左右两侧底角分别对应着教与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互为平衡,教师的教顺应学生的学,学生的学指向教师的教。顶角为评,也就是说,教得怎样和学得如何,需要通过教学评价来检验与评定。稳定的三者联动起来,最终指向的是师生共同成长。

教、学、评三者关系图

从关联思维去看,教、学、评三者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因此,得从服务学生的学和高于学生的学两个角度作好准备。服务学生的学的背后,是对儿童立场的坚守、对真实学情的把握;高于学生的学的背后,是对教师理论素养和专业素养的要求。教学评价是学校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除了考核的目的,更为重要的是指导教师更好地教,从而实现学生更好地学。

2.明确教、学、评各自的着力点。

1)教什么,怎么教。教师在备课前,首先要认真研读课标,明确学段要求;其次要明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精准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一定是源于对课标的全面理解、对教材的深入解读、对学情的准确把握。课堂上要聚焦教学内容,指向核心问题,创设任务情境,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努力高效地达到教学目标。

2)学什么,怎么学。从狭义上讲,学生学习的内容应该与课堂教学的内容趋向一致。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产生疑问,而这些疑问不仅体现的是每个学生的理解力,还可能生发很多新思考,从而衍生出新的学习内容。关于怎么学,需要根据不同学段特征,选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激发其学习兴趣,如低段的小游戏学习、中段的小伙伴学习、高段的小研究学习等,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3)评什么,怎么评。作为学校管理者,要遵循绩效管理的原则,了解学科特质,关注教师、年级、班级的特点,注重过程性评价,懂得呵护人、激发人、成就人。作为教师,要认真研读2022年版课标中学业质量的要求,关注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清楚各学段学生要达到的学业质量标准。“教—学—评”一体化的有效实施,依托各方的协同作用,其关键在评价。为此,一定要用多把尺子,尊重每个师生的个性特点,激发其发展潜能,促进其个性化成长,真正让他们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转自小学教学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