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学”而不是“教”
2024/10/31 9:06:46 阅读:108 发布者:
在听课或者参加教师教研的活动中,经常会听到老师这样的牢骚“这个题,我教了你一百遍了,你还是做错”。“这些题都给学生讲过,他们还是考不好”……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简单地将信息从外部向内部输入,而是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交互作用而不断生成新理解的过程。儿童是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者,他们在不断与经验世界的互动中建构对世界的理解。通俗点说,你讲一万遍都没用,重要的是他能不能学得进去,建构成为他自己的知识内容。这个理论告诉我们,教师不要过分的关注“教”了学生多少,而要关心学生自己“学到了多少”,实现“教”到“学”的教育视角变化。为什么要更多关注“学”呢?
首先,关注学生的“学”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目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教师的“教”的能力,而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而学生的“学”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掌握知识、发展技能、形成态度和价值观,逐渐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和能力结构。因此,教师应该将关注点放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上,而非仅仅关注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式。
其次,关注学生的“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灌输和传授。然而,这种方式忽视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和积极性。而关注学生的“学”,则要求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兴趣爱好和实际需求,设计出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兴趣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激发起学生的主动性,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通俗点说,就是“投其所好”,抓住兴趣点,按照学生们喜欢的方式和方法去解读和架构内容。
此外,关注学生的“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习惯。按照科教文组织新的“知识”定义,知识包括了信息、理解、技能、价值观和态度。“教”解决的是信息和理解的问题,而技能、价值观和态度的养成,只能通过学生自身的参与和努力。学习能力作为一种关键能力,是未来学生适应社会创新发展的强大核心能力。关注学生的“学”,正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习惯,是培养在信息社会安身立命的法宝和武器。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策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这方面的差距还是不小:应试教育的高压和桎梏,其实严重伤害了孩子们的这种学习激情和动力。很多学生在考上心仪的高校之后,就开始了自由的逃亡,将学习和书本看成了自己的仇敌。如果教师因为“教”而造成了学生的“厌学”,这种伤害是深远而持久的。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往往导致师生之间的沟通不畅,关系紧张。教师的表演再精彩,也无法转换成学生的自我实现。而关注学生的“学”,则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平等、互动、合作的关系,共同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教师需要倾听学生的想法和意见,关注学生的需求和感受,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而学生也需要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与教师进行交流和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问题、将知识和能力化为自己的所有,实现教学相长。“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主动、自发学习,其重要性不可估量。
最后,关注学生的“学”也是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信息时代、人工智能发展将海量信息直接呈现在受教育者面前,催生教育理念的创新和发展,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以适应新的教育形势和需求。关注学生的“学”顺应了这种趋势和潮流变化,并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教育理论、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手段和资源,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教学服务。另一方面,关注学生的“学”也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举个例子吧:过去教案里的教学目标,其实基本是从教师的角度设计的,是利于教师“教”而不利于学生“学”的。老师们在目标里经常用的有一个词“理解”,而咱们的学生就是理解不了怎么就算是“理解”了。如果将“理解”拆分为“能够解释、举例说明、能够比较、推论、分类”等词语,是不是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理解”是怎么回事了呢?也更便于学生的自学和自测了呢?
所以,今后,还是请大家别再埋怨学生“我都给你讲了XX遍,你还给我做错”了。因为教不等于学。老师教的再努力,如果找不到激发学生主动“学”的路径,我们只能是重复着低效的劳动。须知,内因是根本,外因只是条件。“教”不管多么重要,充其量是外因罢了。
转自木子音教学随笔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