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教是学生和教材之间有效沟通的桥梁
2024/10/31 8:48:39 阅读:110 发布者:
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总会有教材的内容太过专业化,而学生的接受力十分有限之感。如何将两者的差距缩到最小,这不是一个小问题。教材的编写者都是大学教授,甚至是历史学家,他们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以史实为依据,以逻辑为抓手,将丰富的史料编写到教材中,再从丰富的史料中得出一定的结论。
学习历史的是高中生,有一定的历史学科基础,但是仅限如历史史实的一知半解,或者更多的是从野史中听到的,或者是从影视作品中知道的历史知识,不准确,不精确,甚至是一些杜撰的内容,如何让学生从教材中学到真实的历史,理解教材编写者的用心,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这也是一个不小的问题。
教师的教是学生和教材之间有效沟通的桥梁。
第一,教师要研究教材的编写逻辑,明确编写者编写的目的,以及内在逻辑,对于教材要充分利用,实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必须明确,教材只是传授历史知识的一种载体,并不是唯一载体。
当对教材研究透彻之后,在教的过程中,能够整合教材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在学的过程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能够引导学生沿着核心素养的角度去分析,去辨别,去提升。
第二,教师要研究课标。只有通过对课标的研读,才能明确国家意志的体现,才能明白核心素养从何入手,从那些途径去培养。
当对课标有了明确的认知之后,跟教材联系起来,也就将教材的编写逻辑变成了教学逻辑,有了理论的方向,才能在课堂实践中解决问题。
第三,教师要研究学情。学生的学习状况,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不二基础,只有明白了学生的已知情况,才能引导他们走向未知,学会未知,拓展延伸,将知识体系化,脉络化,整体化。
当对学情了解了之后,教师的教就有了方向,知道学生知道什么,要提升什么,要延展什么,要充实什么。
新教材、新课标、新高考,对教师个人素养的要求更高了,而对学生的培养要求也更高了。尤其在新高考中,考试内容不再局限于教材知识,也不再是简单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考察,而是上升到综核心素养的考察,一道题,可能囊括着五大核心素养,也可能是对某一个素养的深度考察。
学生在学知识时,学到的是点点滴滴,但是考试时,却考的是汪洋大海,这样就要求教师在教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将点滴的知识汇聚成大江大河,凝练成大山大川,未有立足高处,才能俯瞰试题,才能形成降维打击,才能破解考察中的种种疑难点。
教学相长,在教的过程中不断地学,在学的过程不断地教,相互成就,共同成长。教师的教需要多方位修炼,才能做好教材和学生之间有效沟通的桥梁,才能让学生青出于蓝胜于蓝。
转自一个人的村庄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