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让示范课常态化?
2024/10/31 8:47:40 阅读:90 发布者:
在平时的历史课教学中,为了丰富自己的历史课堂,提升自身的史学素养,经常性地观摩一些公开课、示范课、展示课,总是为这些课的巧妙设计,构思创思而拍案,也为课堂的热烈气氛,学生的优秀表现而叫绝,于是想着能否将这样的课例迁移到自己的课堂上,但在实践中发现这样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
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从教师的方面去测量:
教师的学科素养不一样。不可否认,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设计、创新,也不是所有的教师都有一颗称职的职业道德的心,从而也可能照本宣科,这样的结果自然是混日子,撞钟而已。
教师的表现能力不一样。也不可否认,有些教师的表现力就是很强大,尤其是在外界压力之下,更是能够挖掘出无限能力,将课堂变成知识的海洋,反之,有些表现力相对就差一些。
从学生的方面去丈量:
学生的状态不一样。展示课的学生精神是紧绷的,或者说是精心挑选出来的学生,甚至于是经过提前练习的,而常态课的学生,刚上完上一节课,又要上这一节课,或者刚从体育课的操场上下来,身心俱疲,所以状态也就各异了。
学生的基础不一样。展示课的学生可能基础知识比较扎实,读过很多书,很多都是优等生,所以在课堂上能够游刃有余的展示,生成许多新的知识,而常态课的学生,是知识层次不一样,甚至有的是所谓的学困生,所以课堂上的表现自然就差强人意。
从课的准备程度上来看:
能在公开场合展示的课都是经过多次打磨的,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而常态课却是需要符合学情的,是依托具体的学情而创设的情境,是接地气的,是冒着地气的。
这是问题之所在,那么有么有可能让示范课常态化,也就是常态课也具有示范课的一些特质呢?用建设的眼光去看,还是可以实现的。
首先,从教师的学科素养入手,提高教师的学科专业能力。比如,对于教育的新理念要从高处着手去理解;对于基本知识要厘清;要有强烈的课程意识,而不是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去想怎样上就怎样上,也就是说要让课堂要有学科性,要有历史的味道。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所谓关键能力,徐奉先在《高考历史学科关键能力考查路径研究》中概括为:获取何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探究能力。有了明确的目标,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能够根据学情,进行有的放矢的创新设计。
最后,师生要有碰撞,教学相长。教师要对课标进行深入研究,学生要对课本内容熟悉,从而在具体的教学中,很多概念、理论在交流碰撞中就具象化了,变得鲜活易懂了。
教与学,从来不是一组矛盾,而是相互依附,相互依存的关系,教是为了学得更好,学是为了将史实更明晰,教学相长,让展示课的特质注入常态课中,受益的不仅是学生,还有教师自身素养的提升。
转自一个人的村庄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