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五大基本功——听说问答评
2024/10/30 16:05:54 阅读:104 发布者:
现在的课堂大多是教师单向输出的课堂,学生被动接受或完全不接受,教学设计主要面向师“说”,但实际上,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既包括认知的发展,也包括心智的发展,无论哪种发展都需要学生的参与和表达,否则就是教师在瞎子摸象、一厢情愿。我在跟教师交流的过程中,问及是否注重了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很多回答有注重,但进一步的交流可以发现,仅仅是告知式的讲道理,显然这种教学效果非常有限,学生从小到大都是在听老师、家长讲各种道理,已经没有任何新鲜感了!道理早已知晓,但是心智的不成熟使其还做不到。
教师应该被称为教育工作者,教书和育人要同时进行,不可割裂,这也是现在课程思政的理念,无论是学知识、强能力还是塑价值都是学生内部的改变,头脑中神经元细胞的链接,所以需要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即学生也要表达他的所思、所想、所困、所悟,也就是教师除了能“说”,还要会听、会问、会答、会评。
在讨论“听说问答评”之前,我们先来思考一节成功的课堂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我想一定是学生积极参与、高效率、高效果的一堂课,要达到这个效果就需要激发学生的状态,状态不对努力也白费。学生到课堂来是带着情感情绪、旧知经验、逻辑思维、意义觉察、效能体验等的综合体,而不只是一个理性体。所以“听说问答评”需要调动学生体内的多种体验,既包括理性,也包括感性。
下面先来讨论“说”,课堂上教师说和学生说的比例应该是多少?这个没有定论,与学科特点、教师素养、班级场域、教学目标等都有关系,但无论如何,课堂应该充满弹性,而不能被老师的一言堂占满,大胆的把时间留给学生,当然这里必须说明的是,教师应该提升教学设计能力、课堂驾驭能力、教学方法应用能力,否则留白的时间就是浪费的时间!教师的“说”要激发学生的情绪、旧知、想象、思考、意义感等,积极的情绪可以促进认知,意义感能解决重要性的问题,旧知能帮助新知的内化理解,想象能帮助学生野蛮链接实现远迁徙,思考能促进深度学习,对于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激发学生不同的脑区,而不是仅仅平铺直述的理性讲解!
再来讨论“听”,深度聆听的能力需要刻意练习,我们可以回忆一下自己听报告的情景,是不是经常走神,精力不集中,实际上听的过程也是消化吸收的过程,没有高质量的深度聆听,就没有高质量的吸收,对于老师也就不会有高质量的回答。所以教师在听的过程中,除了听学生表面的问题或者回答,还要注意学生的表达方式、表达的状态,从而分析学生的思维逻辑、困惑点,甚至是价值观等。
第三个是“问”,有教育家曾经激进的表示,“教师没有直接给学生答案或者是一堆知识的权力”,实际上背后就是要求教师要懂得引导,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思考、感悟,从而引向深度思考、自我建构。好的问题会让人通过思考达到“顿悟”,并且引向引流状态,从而持续的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
第四个是“答”,答是基于学生的问题,首先我们要从心底欢迎学生的问题,无论是真心求问,还是有些挑衅,这些都是为你而来,而不是冲你而来,我在进行师培的过程中也经常遇见一些挑衅性的问题和老师,何况我们面对血气方刚、年少轻狂的学生时,所以我们也要首先明白,我们本身也是一个综合体,也有情绪、旧知、逻辑等,在面对各种问题的时候要启动我们的元认知,监控自己的回答,有没有被情绪绑架,另外,我们要克服“好为人师”的弊病,要用问题引导问题,让学生自己给出答案,何况很多时候我们也不知道答案。
最后一个是“评”,评也就是反馈,学生的每一次回答都要最及时的给予反馈,不仅仅是对知识、技能、态度以及学习内容的反馈,还需要对背后的价值、情感进行深度反馈,我的课堂经常充满了掌声,对于学生的每一次回答,都带领所有的学生给予最热烈的掌声,你会发现获得掌声的学生积极性更高了、专注力更强了,因为他被赋能了,所以课堂不仅仅有信息的传递、交换,还有能量的流动、激发。
“听说问答评”不是仅仅关于知识,还包括学生综合发展所需要的一切要素,也不仅仅是对学生,同时也包括教师,是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听说问答评”,教师需要把课堂当作一个修炼场,在育人的同时来育己。
转自i教学i思考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