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职称课题“够用”就止步了吗?
2024/10/30 13:55:08 阅读:72 发布者:
最近,与一名教师聊天时说,她的课题已经做了好几个了,还有再申报课题的想法。而另外一个教师却说:“别费劲了,课题够用就行,再多也没用,等职称评审之后再做课题吧?”此外,我们还经常听到部分一线教师这样说:“我已经有一个课题了,机会留给别人吧!”“我不想主持课题,太累了;挂在别人名下,就不用干活了。”......
从这些简短的话语中,恰恰体现出了我们部分中小学教师做课题的一些真实想法:课题的有用和无用。不难看出,在部分教师看来,课题之所以有用,是因为评职称需要课题;那么说课题无用,是因为职称评审的课题数量往往一个就够了,再多课题也只是“锦上添花”。当然,这些话中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感觉做课题太累了!
我们不妨再仔细分析部分一线教师眼中的课题有用和无用想法:说课题有用,这是从满足评职称需要来说的,因为某一级别的职称评审一般需要一项课题或者一定的获奖等次要求。这是职称评审的一项条件。如果没有课题,那么职称评审就会受到影响的。说课题无用,因为一般情况下一项课题就够了,再多几个课题,只是增加了课题的数量而已,对评职称的影响不大。而且通常情况下,某一级别的职称评审一旦通过,之前的课题都不算数了。下一个级别的职称评审,还需要再重新做课题。因此,我们部分中小学教师就会认为一项课题就够了,课题再多也没有多大用。从道理上来说,该教师的话本身没错,因为一项课题就满足了评职称的条件。但其问题在于,部分教师的课题目的性和功利性需求太直接了,即做课题就是为了评职称的需要。而某一级别职称评审课题一旦有了,课题也就不需要了。此外,也有部分中小学教师做课题太累的现象,也是值得我们反思。事实上,如果我们部分教师的科研过程感觉到累,那么一定是我们中小学教师的选题或科研方法有问题了。
这种现象,应该说不是个案,在目前中小学教师群体中还是一种比较普遍存在的现象,即课题的功利性需求依然占据主导思想。也就是说,做课题就是为了评职称的需要,不评职称或者职称评审之后就不用再做课题了。显然,这是把做课题和评职称需要等同起来了。或者换一句话说,做课题是为了评职称,评职称也需要课题这个条件。
作为一名中小学教师,评职称之所以需要课题,其目的很简单,即希望中小学老师们能够静下心来,好好钻研课堂、钻研课程、钻研学生、钻研班级等等,能够通过课题研究工作促进我们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方法的改进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我想,这应该是评职称需要课题的初衷,当然也是为了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吧?!
显然,如果做课题研究工作只是为了评职称需要,只是为了获得一个荣誉证书,那么这种想法是否太过于功利性。而且这种过于功利性的课题需要,就注定了其做课题可能就是“为课题而课题”,“为研究而研究”,也就更谈不上有什么深入性研究工作了。那么,这种浮于表面的或者应付性的科研工作,其实际上也就背离了评职称需要课题的初衷,当然也没有达到促进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的目的,而且课题还有可能成为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负担。
其实,对于我们中小学教师而言,做课题研究工作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科研行为。因此,我们不要过于神秘化科研,更不宜夸大科研的难度与高度。李镇西说:“把难题当课题,是最真实最有价值的教育科研。”我们认为,李镇西老师对科研这个观点是具有一定道理的。这句话,实际上告诉我们中小学教师的课题就是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实际问题的研究。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科研的过程。反之,科研的过程,也是问题解决的过程,二者具有统一性和一致性。因此,我们不应把科研与教学工作割裂开来,甚至把二者对立起来。
事实上,在一名中小学教师的成长过程中,解决问题是一种常态化工作方式,其本身来说就是一种科研行为。我们只要把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梳理和提炼,其实就是一项真实的、有价值的科研课题。而这种科研行为,似乎每天都会发生着,是我们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即使我们评职称不需要课题这个条件,那么我们中小学教师实际上也一直处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只是我们缺乏深入思考和对解决问题过程的梳理罢了。
我们再次重申,我们不反对中小学教师的课题功利性需求,但我们认为不能为评职称而做课题,或者做课题就是为了评职称的需要。反过来说,只要我们中小学教师做真课题和做真研究,结项和获奖其实并不是难题。那么,这不仅有利于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同时也能够满足个人功利性的需求。
转自手把手教你做课题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