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一轮复习中优生的“瓶颈期”现象浅析
2024/10/29 17:47:59 阅读:140 发布者:
一轮复习,夯实基础,能力提升,历史思维品质的培养都是关键,也都是高三历史教师注重的关键。
可是,学生在做题中,你会发现,基础好的孩子,学习习惯比较好的孩子,平时上课认真的孩子,却在测试中考不出来成绩,相反,平时吊儿郎当的孩子,平时不太背书的孩子,却考的很好。以前我觉得是偶然,可是进入高三之后,我发觉这种状况经常出现,出现这样的状况,一般试题都是比较灵活的,注重考查思维的题目。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开始访谈学生,因为高三的每一个问题发现,都要想办法及时解决,否则,都会对孩子的成绩带来致命的影响,主要是自信心的影响,劳而无获,试想一下,换作是你,你会作何感想?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那就要深入的了解这两部分学生,因为带两个不同的班级,一个美术班,一个纯文科班,所以私下里也就针对性的找他们聊天。看看他们问题的症结到底在哪里?
找了文化班几个优秀的学生,针对性的与其聊天,我发现这些孩子其实基础很好,学习也很勤奋,平时也注重总结,但是为何遇到思维类的题目就做不出来呢?于是在跟他们谈话的档口,就会随机找几个题目来检测下这类学生。
思维考查类的题目,一般都不是按照教材循规蹈矩,一般都会利用一段史料设置一个历史情境,在历史情境中,一般都会出现历史名词,或者题干跟选项之间有内在的逻辑关系,或者材料主旨需要概括总结。众所周知,这类题目,一般都是思维提升类题目,考查的历史知识一般都是源于教材,却高于教材。而文科类的学生无非就是两类,一类是死记硬背的,一类是没有基础不牢固全凭思维。优秀的孩子一般勤奋占了大头,学文科的孩子背诵能力不可小觑,这样一来书本知识是背熟了,但是却在背诵中让理性思考也渐渐退化。而成绩不好的孩子,一般不喜欢背书,做题那就只能靠思维,但是这类孩子只要考查基础性知识,那就错的离谱。
似乎,在这样的分析之后,症结好像找到了,似乎也明白了新高考的要求,原来学科素养的提升不是空话,新高考背景下,能力考查随处可见,在这样的考查视角下,考出来大众分数60——70不难,但是想上到一个高度,也就是说想上80分以上,那就是一个瓶颈期了。
针对上述分析,笔者认为,一轮复习中,一定要注意这几个方面:
首先,历史名词解释必须不能放过。
必须让学生弄懂,理解透彻了。比如三线建设,希腊化世界,希腊化时代,亚历山大东征,蒙古西征,丝绸之路等。比如家国一体,家国同构,多元一体,博大精深,二元体制等。不放过历史名词,弄懂历史名词,学生在材料和答案选项中午遇到也就不会紧张了,这对做题绝对是有益的,所以一轮复习中,历史概念的解释必须是授课的重要部分。平时解题时,也可以注重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其次,注重对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培养。
不难发现,新高考的材料题和选择题对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培养考查随处可见,所以平时就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这方面能力,努力改变孩子们照抄材料的不良习惯。抄材料是当下高三学生做材料题的常态,更有甚者是大抄特抄,让人很无语。无论你怎么说,他们依然我行我素。所以,平时就要利用选择题或者材料题的材料,让他们归纳材料主旨。还可以利用材料题的变形,甄选一段史料,不给问题,让学生充分挖掘材料主旨,看看学生的思维能够发散到什么程度。这样长期坚持下来,一轮复习结束,孩子们的这种归纳概括能力也就被培养出来了。
三、巧用哲学原理,活用唯物史观
新高考虽然在能力考查上开始改变,注重素养考查,但是题型基本没变,如选择题的常见题型都基本还在,像背景类,原因类,说明类,反映类,由此可知类等等,特别是说明类和反映类,学生做着做着就会犯糊涂,其实,老师只要用哲学原理来分析,就会柳暗花明。像经济基础跟上层建筑,物质和意识,质变和量变,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史料一般设置的情境都是这些哲学原理的一个层面,答案对映的就是另一层面。
此外,一轮复习还要注重对学生唯物史观思想的培养,因为唯物史观的内容中包含许多哲学原理,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等。优秀的孩子理解了唯物史观和哲学原理,对做题就会起到事半功倍作用。
综上,学生的学习都会遇到瓶颈期,瓶颈期的出现一定是有原因的,剖析这些原因,找到导致瓶颈期的各种阻碍元素,然后针对性的去在复习中解决,问题也就不是问题,优生的瓶颈期也就会被打破,这无论是对优生自信心的提升,还是培养他们的坚持都是有好处的。
转自一周闲言秀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