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清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大概念”教学
2024/10/29 16:56:50 阅读:181 发布者:
当大概念教学这个概念满天飞,甚至到了教学言必称“大概念”时,不仅要问了,到底什么是“大概念教学”?什么是“大概念”?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学科概念是学科研究的基石。”“大概念”更多的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只有落实到实践中,才能起到有效教学的效用。
记得上大学时,历史专业课考试的第一道题目就是“名次解释”,而这名词就是概念,就是对一个历史事件所下的定义,给出的解释。
如今,课程标准中提到了“大概念”,就要对“大概念”予以捋清,才能有的放矢的去进行所谓的“大概念教学”。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大概念”如此解释:“大概念是指那些能够将分散的知识、技能、观念等联结为整体,并且赋予它们意义的概念、观念。”
那么,平时的所谓专题学习,单元学习,是不是“大概念”呢,黄牧航教授明确指出,不是,最多只能算是“大观念”“大专题”“大主题”。
而且,所谓“大概念”不能由普通老师提出,独创,而应该是存在于课程标准中的,譬如“中华文明”“大一统”“社会变迁”“基层治理”“文化认同”,等等。
这就很明了了,所谓的“大概念”,是要遵照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经过严格论证了的概念,进行广度地延伸,宽度地拓展,深度地挖掘,从而形成一个系列化的学习,组成项目式的探究。
“学科概念是学科研究的基础,概念出了问题,该学科的研究必定会出现诸多问题。”所以说,不能生造一些没有经过论证的概念去充当大概念,或者用所谓的“观念”或者“主题”去代替大概念,产生偏差,也就会导致历史学科教学出现偏差,出现问题,造成错误价值观、历史观的传递。
厘清了大概念的概念,如何去学习,是不是像若干年前做名词解释那样,“贝多芬”呢,不是,学习已经进入了核心素养的新时代,“应该把概念形成的思维方式融入问题设计中去,通过掌握概念的特征来探讨问题,也通过探讨问题来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面对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不能一拥而上,也不能一蹴而就,而应该正本溯源,从模式的源头去探究,“为有源头活水来”,找到模式的因,才能知道模式的果能否修成正果。
理论模式只有在实践中得到实行,得到检验,才能让理论的光芒闪现,才能证明这个理论模式是可行,是行之有效,是行之高效的,是有推广意义的。因此,大概念不仅是一个概念教学模式,而是要从广度、宽度、深度去不断探究的教学过程。
从不同的层次去析辩,获取的结果就会变得丰富多彩,从而有助于教学实践,有助于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提升,有助于教师的课堂实践的提升,教学相长就不是空话。
转自一个人的村庄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