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认真做好开题论证
开题论证是开始实际研究工作之前的一个重要步骤, 开题论证对于课题找准起点、瞄准突破点、把握关键点至关重要, 开题论证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 文献检索是开题论证必须做好的准备工作。其目的之一是了解别人在相同或相似研究方向上做了什么, 怎么做的, 有什么结论, 还有哪些不足之处等, 分析这些信息, 可以为课题找到相对准确的起点和创新点。同时, 通过文献检索还要为课题的理论框架作准备, 也就是要回答“为什么选择了这样的研究思路”的问题。在教育科研中要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架设桥梁, 就必须以理论构建框架, 以实践丰富框架的情境内涵, 这样研究成果才能有理论的高度和实践的可信度。
其次, 开题论证会至少有两个关键点, 一是对目标定位的再反思, 目标设计定位是否准确、具体、清晰, 决定着研究内容和方法的选择, 影响研究的预期成果, 更是决定着课题研究能否按照预期计划实施的关键。二是确定研究规划, 对研究方案达成共识, 并在此基础上, 明确具体的方法和步骤。
第三, 课题全体成员明确研究的具体方案, 是成员参与研究的前提, 更是成员主动参与、团队协作的前提。通过开题论证, 课题组成员应清晰认识研究的整体思路、研究过程的框架、研究工作的布局、研究成果的预设等, 进入可操作研究的状态。
02
二、制订可操作的研究日程表
对研究流程合理的设置和把握是研究者智慧的体现。研究日程表相当于研究的“路线图”, 一般情况下, 研究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做什么?谁去做?要用多少时间?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达到什么要求, 如何评价?包括阶段性成果和最终成果的呈现方式和时间等都要有清晰的规定, 研究日程表愈周密详细, 愈切实可行。
这样的日程表应该分级、分阶段呈现。先制订研究总体框架的日程安排, 在此之下分别制订具体日程表, 具体到每个小组、每位成员都应制订相应的日程表。合理的日程安排是课题组成员按时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 研究的计划性和质量观应植入研究者的观念, 这是研究素养的一部分。
03
细化人员分工和任务管理
对课题研究的正确认识是做好研究的关键, 神秘感、畏难情绪、急功近利等都不利于研究的开展。如果没有明确的任务分工, 研究容易淹没在繁忙的日常工作中。
从人员分工看, 课题主持人既承担带头研究的责任, 也承担课题研究的规划、协调、激励等管理职能, 在课题组组建伊始就应关注课题成员的优势互补问题, 进入研究后较容易形成群体效应, 有助于提高研究的质量。课题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决定课题研究的态势, 也决定课题研究的质量。因为课题研究需要多元思想的碰撞, 每个人的主动思考、大胆实践对团队都是至关重要的, “等米下锅”的心态很可能制约课题进展。总之, 课题研究需要有凝聚力的团队, 这个凝聚力来自共同认定的目标、解决困难的勇气、智慧以及合作共享的团队意识。
从任务管理看, 首先应合理分割研究任务, 即综合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课题成员的特点, 将课题分为相对独立的单元, 每个单元应包含研究重点的不同侧面, 并尽可能与课题成员的个性化优势相匹配, 做到知人善任。
任务要分阶段布置, 分配到个人的阶段性任务应该小、可操作, 成果要求要明确、具体, 包括形式、质量、时限等。如果是编写任务, 应该由主持人或骨干成员提供样章;如果是实践任务, 首个案例应该来自集体讨论和实践, 在形成案例过程中每位成员逐渐修正、完善和明确成果, 这样既有利于提高成员完成任务的质量, 也能减缓成员的畏难情绪。遇到难题则需要团队联合公关, 共同分析难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分工从理论、经验寻求突破, 形成解决困难的思路。
04
建立研究例会制度
建立研究例会制度, 通过研究例会及时总结研究进展, 确定进一步研究任务, 让研究进展可视化, 能有效激励课题成员推进研究。通过研究例会纪要、研究日志等, 可以维持成员对课题研究性的关注。研究例会可根据课题具体情况, 如成员来源、研究性质和进展情况等确定例会时间间隔。研究例会通常用于整理过程资料、反馈研究进展和讨论存在的问题、学习理论以及技术方法培训等。
每次研究例会前, 课题主持人应汇总阶段性研究成果、原始素材并进行分类、编码, 提炼其中有价值的内容, 做出必要的标注和小结, 作为例会研究和讨论的基础;例会后要及时形成例会纪要, 总结观点、共识和分歧。课题研究的过程性材料, 包括课题研究计划、总结, 研究例会纪要, 学习材料, 课题成员提交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研究日志, 来自学生的原始素材等。要高度重视过程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提炼, 过程资料简单堆砌, 可能导致有价值的信息流失, 更会导致课题研究停滞不前, 因为我们无法及时发现问题, 会导致无法确定进一步的研究的方向和突破口。
研究所需理论、技术可利用研究例会进行培训。例如开展课堂观察、认知诊断、认知访谈、翻转课堂等研究, 需要专门的技术支持, 应对课题成员进行技术培训;又如, 对课题成员进行论文、叙事、报告等写作培训和指导, 有助于提升课题成员的研究能力和课题成果水平;理论学习则应伴随研究全过程, 缺乏理论的指导, 研究可能囿于经验在低水平重复, 要突破经验的局限性, 就要从教育理论中寻求引领, 从实践案例中寻求借鉴。
05
保持阶段性的反思
研究计划应根据具体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调整, 使之更加合理、更有利于课题目标的达成。因为实际上, 真正的教学难题总是不可能一次性地得到解决, 研究过程可能遭遇模糊、凌乱, 需要“回头看”, 与讨论、反思和调整相伴随, 是一个弹性前行的过程。研究过程需要聚焦思维, 只有不断聚焦问题, 研究才能具体、有针对性和操作性, 并逐渐趋向目标。因此, 每隔一段时间, 就应停下脚步, 反思变量的控制、资料的收集等与课题目标的距离, 及时做出必要的调整, 这种反思不仅强化课题成员的研究意识, 也使成员充满成就感, 看得到进展是鼓舞成员的一个好办法。阶段性反思还包括关注同类课题的研究进展, 埋头拉车显然不容易深入到课题研究的本质问题, 只能在课题的外围徘徊。
06
预设成果形式及其评估指标
从课题结题评审要求的角度看, 一般而言,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课题的选题意义如何;课题的研究设计是否科学、合理;课题的研究过程, 包括管理过程是否科学;课题的研究方法是否正确, 特别是有关变量控制、资料和数据的收集是否科学、充分等;课题的研究成果有无充分的数据、资料加以说明和论证所取得的成果;课题研究的特点有哪些, 还存在哪些问题, 对进一步研究有什么建议等。
从成果的角度反观研究过程的质量管理, 有助于根据预期成果要求有针对性开展研究、收集过程资料。课题成果从何而来?如何证明课题研究有效?如何预估成果水平?这是每个课题都要直面的问题。因此, 设计研究方案时, 就应对课题成果形式及其水平预估做出设计, 作为研究过程质量管理的依据。
实践性是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的重要属性, 首先, 研究成果应特别重视反映实践, 它体现的是成果的可应用性与可操作性, 一般包括典型的课例、个案、实例等;其次, 成果应有来自学生的数据和信息, 这些成果是课题有效性必要且重要的支撑;第三, 要有能反映理性收获及其研究过程的如实报告, 用于检验成果的科学性和研究过程的合理性。
每项成果应该都有评价指标, 以体现成果的水平和价值。成果的评估指标应与研究目标一致:反映研究对象变化的实证, 成果的获奖情况, 同类课题研究成果、成绩提升情况、推广度、满意度、经典量表等都可以作为成果评估的参照。如果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参照, 要注意考虑成绩起点, 还要考虑不同学科、不同次考试的数据不能直接比较, 需要做统计分析才能说明问题。
07
关注课题新的增长点
在达成一项研究目标的过程中发现新的、后续研究方向, 这种“咬住问题的尾巴”螺旋式推进问题解决的方式, 是课题过程管理中特别值得关注和培育的。有了“咬住问题的尾巴”的意识, 课题就有了增长点和生命力。在研究过程、梳理成果过程中, 对尚未解决的问题、与预设“不一致”的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化研究的问题等, 应结合理论进行深入分析, 列出新的发现和感悟, 制订再研究的方案, 并进一步开展实践研究。
总之, 中小学课题研究属于应用性研究, 必须植根于具体的校情、师情、生情, 绝不能机械套用理论或他人的经验, 因此课题研究必然是一个艰苦的创造性过程, 从准备开题到结题验收都充满了挑战, 需要多元视角的反思, 并在实践中克服困难、努力前进。课题内部过程管理对于课题规范运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这不仅出于管理本身的需要, 更是出于提升研究水平、保证研究质量的需要。因此, 课题内部过程性管理是课题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 兼顾了管理和专业引领的功能。
转自马车笔谈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