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老师都听说过这句话:“问题即课题”。这是实践教科研工作时常提起的一个理念。话简单,不过,道理比较深远。它鼓励教育工作者从日常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将这些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探索解决方案,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那么,怎么理解这句话呢?是不是说所有的问题都能够转化成为教学课题?如果不是,哪些问题可以转化成为课题呢?问题又如何转化成为教学研究课题呢?
一、怎么理解“问题即课题”这句话?
“问题即课题”强调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将问题作为研究的起点和核心。这一理念鼓励教育工作者保持敏锐的问题意识,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实践。那么,问题与教学实践的关系是什么?教学实践是问题的不竭源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惑,这些问题往往源于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情境。问题是教学改进的契机:问题的出现意味着教学实践中存在不足或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解决问题可以推动教学实践的进步。
问题即课题,比较清楚地揭示出了课题与问题二者的密切关系以及可以彼此转化。将问题转化为课题,意味着要对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寻找科学的解决方案。问题的课题化,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通过参与课题研究,教师可以深入了解教学理论和实践,提升专业素养和研究能力。
二、哪些问题可以转换成为课题呢?
显然,并非所有问题都能成为教学研究课题,能够转化为课题的问题一般具备以下特质禀赋:
现实性:问题应来源于教学实践,是教师在教学中真实遇到且亟待解决的问题,不是空中楼阁的主观臆断。此外,问题的解决应能对教学实践产生直接影响,具有现实意义。
普遍性:问题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即不仅是个别教师或学生遇到的偶然突发问题,而是可能在整个教学群体或更广泛范围内存在的问题,对于相似和同样问题具有镜鉴价值和作用。
明确性:问题应表述清晰,具体明确,避免模糊和笼统。反之,如果问题不清晰明白,那么相应的课题的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也不可能清晰明确。
可研究性:问题应具有可研究性,即能够通过科学研究方法(如观察、实验、调查等)进行探索。问题的研究应能够产生可靠的数据和证据,支持研究结论的得出。如果这个问题显而易见或者浅显易懂,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话,那么也就没有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创新性:问题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即能够引发新的思考、探索新的解决方案或提出新的观点。陈词滥调或者老生常谈的没有创意和点子的问题是很难批准立项课题的。
伦理性:问题应符合教育伦理和道德标准,不会对学生或教师造成负面影响。伦理性还体现在研究过程中,应尊重参与者的权益和隐私,遵循科学研究的诚信原则,不要剽窃和抄袭别人的作品。如果这种研究对于师生的心理和身体造成干扰和影响,以及没有征求被研究者的意见就公布结果,甚至抄袭别人的研究成果,就涉及到了学术腐败等伦理性的纠纷和错误。
三、问题如何转化成为教学研究课题
敏锐观察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及时发现教学中的异常现象或问题。这一点很重要。迟钝或者疏忽大意的教师往往发现不了问题,更难以转化成为课题。就比如,别人看到的是苹果落地,而牛顿观察发现到了万有引力。
深度反思能力:反思能力同样重要。反思令人深刻,反思产生质疑,养成反思的习惯才会不断发现问题。反思无处不在,那么问题的发现就会不断涌现。反思点不断拓展,问题就会不断出现,对于教学实践的认识和体会就会不断加深。反思的目的不是为了发现问题,而是为了改进优化,所以,反思和改进相伴而生。
沟通交流能力:与同事、学生、家长以及教育专家进行广泛的交流和讨论,了解他们的观点和看法。通过交流,可以拓宽视野,发现更多潜在的问题和研究点。要知道,个人的视野和想法毕竟是局限狭窄的,通过与专家、同事、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能够不断点燃和唤醒自己的智慧思维和问题火花,在思想的交流撞击之中融会贯通、取长补短。
文献查阅学习能力:很多老师找不到问题,或者不能将问题成功地转化,是因为学习不够,理论底子薄弱。补救的办法就是阅读更多的课题、论文和研究成果,看看人家是怎么写的,积淀和沉积一些先进科学的教育理论。理论积累增多了,脑子就会充实而灵光,理实的结合也就会逐步的交汇和融合。查阅相关的教学研究文献,还可以了解当前的研究热点和趋势,跟得上课题研究的节奏和潮流,不至于让别人觉得自己在说老掉牙过时的老话。这一点在课题批准立项方面尤为重要。同样的研究内容,新奇和创意的表达方式和研究角度,就能够使得原本不起眼的研究课题变得光彩照人熠熠生辉。
明确问题指向:通过上述几种能力的铺垫和厚积,在深度观察和冷静反思的基础上,问题的本质和核心将会不断变得清晰和通透。此时,要进一步对问题进行挖掘,准确界定和描述,指向问题的明确性和可研究性。
转化为课题:此时,问题的转化似乎已经水到渠成呼之欲出了。明确的问题将破茧成蝶,嬗变成为教学研究课题。问题与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契合和贯通也变得顺理成章。然后,就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工序了,如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包括研究步骤、时间安排和资源需求等,一份课题的立项申请书也就呱呱落地了。
其实,知易行难。道理好说,但是事情难办。从问题到课题,其实是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纸上谈不了兵,“知”代替不了“行”。千能力,万模式,最重要的还是亲身实践,勤于实践,多思考,多研究,多申报课题,不要有为难退缩情绪。“吃一堑则长一智”申报成功就总结经验,申报不成,则汲取教训。投入产出,付出汇报,耕耘收获,多数情况是成正比的。
为便于大家理解,下面举一个例子吧:
① 实际问题:某教师在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沉闷,缺乏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个现象好像挺常见呀)。
② 问题反思: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发现可能存在以下问题:教学内容过于枯燥、教学方法单一、缺乏与学生互动、不了解学情等。
③ 文献查阅:教师查阅相关的教学研究文献,了解当前关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现状和趋势。
④ 转化为课题:基于以上分析和文献查阅,教师将问题转化为以下教学研究课题:“探索多元化教学方法在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中的应用与效果”。
⑤ 研究内容:调查当前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和存在的问题;研究多元化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游戏化学习、合作学习等)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的应用,并设置实验班,设计相关的问卷调查。设计并实施多元化教学方案等,对改进的效果进行科学检测,设计检测的办法。预期结论等。
转自中小学课程研究者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