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课标颁布以来,教育领域涌现了一系列新颖而深刻的概念,如大单元教学、大观念、大概念以及结构化等,这些新概念如同一股清新的风,却也令不少一线教师感到既兴奋又有些许迷茫。今日,我尝试着与自己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以期能更清晰地理解和把握这些概念。
首先,让我们聚焦于“大单元教学”。这并非是对传统单元教学的简单放大,而是一种更加宏观、整合的教学理念。它强调将知识内容按照主题或问题进行跨章节、跨学科的整合,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在更广阔的情境中理解和应用知识,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跨学科素养。
接下来,我们探讨“大观念”。大观念是学科知识的核心和精髓,是连接具体知识点和更高层次思维能力的桥梁。它超越了具体的事实和技能,指向了学科的本质和深层意义。通过大观念的学习,学生能够形成对学科的整体认识,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和问题解决能力。
而“大概念”则与大观念紧密相连,但更侧重于学科内部的核心概念和原理。它是对学科知识的抽象和概括,是构建学科知识体系的重要基石。掌握大概念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具体知识,同时也有助于他们在新的情境中迁移和应用所学知识。
至于“结构化”,它则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结构化教学强调知识的内在逻辑和联系,通过构建清晰的知识框架和体系,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记忆效率和理解深度,使他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和路径。
通过与自己的对话,我逐渐明白了这些新概念背后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追求。它们共同指向了一个目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实践和反思,将这些新概念融入到我们的教学中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01
大单元教学和单元教学的区别
大单元教学和单元教学在教学理念、内容组织、实施方式以及评价模式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区别。以下是对两者区别的详细阐述:
一、教学理念
大单元教学:
强调对课程内容的整体把握和系统性理解,将知识点整合成具有逻辑性和关联性的知识网络。
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单元教学:
根据课程实施的水平目标,确立若干个教学主题,以主题为线索来组织和开发相关的教学内容。
侧重于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以及教学过程的计划性和控制性。
二、内容组织
大单元教学:
教学内容通常涵盖整个学段或更大范围,形成一个大框架,再在大框架下建立系统内容和授课内容。
强调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和递进,形成逻辑清晰、结构完整的知识体系。
单元教学:
教学内容以单个主题或问题为核心,将相关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要素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单元。
各个单元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但整体上更侧重于单个主题的深入教学。
三、实施方式
大单元教学:
以学科教师团队为作战单位,发挥每个人的强项,形成合力。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项目式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单元教学:
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和讲解。
教学方式相对固定,主要以讲解、示范、练习等方式进行。
四、评价模式
大单元教学:
评价方式多样化,包括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等。
注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发展。
单元教学:
评价方式相对单一,主要以考试和作业为主。
注重评价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深度。
综上所述,大单元教学和单元教学在教学理念、内容组织、实施方式以及评价模式等方面都存在显著的差异。大单元教学更注重课程内容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以及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而单元教学则更侧重于知识的系统传授和讲解,以及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深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学生需求和教学目标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和策略。
02
我们现在开展的是单元教学并不是大单元教学?
单元教学
单元教学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模式,它强调以主题或问题为核心,将相关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要素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单元。这种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以及教学过程的计划性和控制性。在日常教学中,单元教学被广泛应用,因为它能够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某个主题或领域的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
大单元教学
大单元教学则是一种更为宏观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对课程内容的整体把握和系统性理解。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将知识点整合成具有逻辑性和关联性的知识网络,帮助学生建立对课程内容的整体理解和认知。大单元教学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模式的教学周期通常较长,因为它需要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深入的探究和理解。
当前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在实际教学中,单元教学和大单元教学都有各自的应用场景和优势。一些学校或教师可能更倾向于采用单元教学,因为它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某个主题或领域的基础知识。而另一些学校或教师则可能更倾向于采用大单元教学,因为它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结论
因此,我们现在一般开展的是单元教学还是大单元教学,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这取决于具体的教学情境、学校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师的教学策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学生需求和教学目标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和策略,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03
大单元教学好没什么教材不直接一大单元编写?
大单元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和方式,与教材编写的方式并不完全等同。尽管大单元教学在当前教育改革中受到重视,但教材编写并不直接以一大单元的形式进行,这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一、教材编写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教材编写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学科特点、教学需求等。因此,教材编写通常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情境。如果直接将教材编写成一大单元的形式,可能会限制教师的教学创新和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知识点的细分和渐进性
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逐步掌握知识点和技能。教材编写通常会将复杂的知识点细分成若干个小单元,以便学生逐步学习和掌握。这种细分和渐进性的设计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并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知识基础。
三、大单元教学的实施方式
大单元教学并不是简单地将教材编写成一大单元,而是一种教学理念和方式。它强调对课程内容的整体把握和系统性理解,将知识点整合成具有逻辑性和关联性的知识网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目标,灵活选择和组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活动,以形成具有个性化和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四、教材与教学的互动关系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资源之一,但它并不是教学的全部。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因此,教材编写并不直接决定教学方式,而是为教学提供了一种参考和支持。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提供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和活动设计。
综上所述,教材不直接以一大单元的形式编写,而是采用多样性和灵活性的设计方式,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情境。同时,大单元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和方式,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灵活应用和创新发展。
04
课时设计与大单元教学冲突吗
课时设计与大单元教学并不冲突,它们实际上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以下是对两者关系的详细阐述:
一、课时设计是大单元教学的基础
具体性:课时设计是针对一个教学内容或一个教学时段进行的教学计划和安排,具有明确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它使大单元教学中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有针对性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组织性:课时设计需要充分考虑每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以确保教学进程的流畅性。它以逻辑性和有序性为设计原则,将教学内容合理地组织在一个教学时段内,确保学习过程的连贯性。
灵活性:课时设计虽然要符合教材标准,但教师在设计时也有一定的自由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灵活安排,以提高教学效果。
二、大单元教学为课时设计提供指导
整体性:大单元教学强调对课程内容的整体把握,将知识点整合成具有逻辑性和系统性的知识网络。这有助于教师在课时设计中明确每个课时在整个单元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确保课时设计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关联性:大单元教学注重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和递进,形成逻辑清晰、结构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有助于教师在课时设计中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
目标性:大单元教学有明确的单元目标,这些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导方向。课时设计需要围绕这些单元目标进行,确保每个课时都能为实现单元目标做出贡献。
三、课时设计与大单元教学的相互促进
优化教学效果:通过课时设计,教师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大单元教学为课时设计提供了整体性的指导,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保持清晰的教学思路。
提升学生能力:大单元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时设计作为大单元教学的基础,需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体验,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项目式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促进教学反思与改进:课时设计和大单元教学都需要教师进行反思和改进。通过对每个教学环节的反思,教师可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课时设计与大单元教学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转自蓝枫研学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