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课程目标,重构了课程内容,但是如果教学方式不发生相应的改变,目标与内容的设计是无法真正落实在学生身上的。那么如何改变我们的教学方式,变革我们的教学路径呢?
这次的新课标当中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抓手,一个是推动单元整体教学,一个是践行英语学习活动观。
从单一语篇教学
到单元整体教学
与单元整体教学相对应的是单一语篇教学,这是之前英语教学中最常使用的教学方式。
单一语篇教学一般在1-2节课,也就是40或80分钟完成教学任务,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要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推动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发展高阶思维、梳理概括整合语言和文化知识、形成正确的个人态度和价值观,显然是很难实现的。特别是围绕一个主题全面的多角度的认识,这是需要多个语篇和更丰富的内容来支撑的。
为此我们提出了要以单元整体为单位来呈现内容,老师要对教材进行单元的梳理整合,有必要的话甚至进行重组,以此来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那么单元整体教学需要怎么做?
第一,坚持素养立意,围绕着单元主题,充分挖掘主题背后的育人价值,以此确立单元目标和教学主线。
第二,围绕教学主线,也就是我们说的意义,对单元内容所包含的相关语篇和教学资源进行深入解读和分析。然后结合学生的认知逻辑和生活经验,对这个单元的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或者重组。这部分工作主要是建立单元内语篇和语篇之间意义上的关联、内容上的关联以及育人价值上的关联,从而形成在单元层面具有整合性、关联性、发展性的单元育人蓝图。所以,教师不再是简单地处理某个语篇,而是要在单元的层面进行整体的育人规划。
第三,引导学生基于对语篇内容的学习和主题意义的探究。逐步去建构和生成围绕单元主题的深层认知、态度和价值判断。一个单元里可能有不同角度的语篇来阐释单元主题,让学生对主题的认知更加丰富。
第四,依据单元育人蓝图进一步来规划教学活动和单元评价。评价不再只是一个语篇或者一次作业,而是在整个单元里有逻辑地融入评价的元素,让整个的学习过程都有监控,让学生的学习能够一步一步地落到实处。此时,目标的设计就尤为重要了。除了单元目标的设计,还要有基于语篇和课时层面的目标设计,形成目标设计体系。目标与目标之间要有逻辑的关联,且可操作、可观测、可评价。
第五,以单元目标为统领,组织语篇教学内容、规划系列教学活动。对于单元的学习,并不是说把几节课凑在一起就成一个单元了,关键是要让学生能够通过不同的课时提供的不同视角加强对单元主题的认识。另外,单元也不是仅仅用单元的知识把它联系起来,还要按学生的认知逻辑来进行意义和内容上面的整合,形成关联。这样教师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尽可能地用较少的时间抓重点,做到重点突出,逻辑连贯,并且生成自然。
案例细解单元整体教学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初中的教学案例。
首先从单元的内容进行概览,这个单元的内容是“save the planet”,即拯救地球。
围绕着这样一个主题内容,单元里面有三个语篇:第一篇是说明文,主要内容是 15 岁的男孩“Jim”发现每一个家庭在环保方面都存在着一些对环保不利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同时探讨了这个问题的解决;第二篇是采访,由“jeremy”介绍了所在的社区河流污染的问题,表达了他对问题的担忧和感受;第三篇是专题报道,讲述了两位全国模范多年如一日来坚持植树造林的感人事迹。
那么梳理这三个语篇的逻辑结构:第一篇是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逻辑;第二篇是以问答的方式描述事件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和结果的逻辑;第三篇是以描述、记叙两种方式列举问题和措施,并介绍人物事迹,提出对未来的展望。
通过这些线索,我们可以归纳单元的核心语言:这三个语篇都是围绕着环境污染的主题,从对问题的描述、产生的原因、带来的危害以及解决措施等方面来阐述。
由此我们看到,第一,语言不再是一个生词表的排列,而是围绕着意义的表达来进行组织;第二,核心语言的提炼不再是孤立的单词,而是一个词组,或者我们也叫它collocation、phrases。学生学的时候是对整体语义进行理解,围绕着意义单元进行表达能力的建构。
进一步来看单元育人蓝图的架构:
围绕着“save the planet”的主题,有三个语篇,一个阅读、一个听力以及再有一个阅读。这三个语篇是从个体的环保生活、社区的环保事件和国家的环保英雄三个层次来引导学生树立环保的理念,增强这种环保的意识和责任,学习环保的精神,思考个人在环保中自己可以承担的事情。围绕着这三个语篇的学习,学生学习语言就是遵循着污染的问题怎么描述的,污染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污染带来的危害以及应该怎么去思考和行动的逻辑来进行梳理。然后学生基于所学的知识,把它应用在一个项目学习里,制作“environmental problem”的保护项目,加入环保行动,参与环保宣传,为环保贡献力量,践行知行合一。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语言是服务于主题大观念的一个呈现,呈现的形式就是核心素养的综合表现,也就是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阐述环境污染的问题、原因、影响,介绍模范人物的环保行动,作出个人的环保计划,说明环境保护的意义和个人的责任担当等等。
我们看到学生最后运用语言所表达的东西,就是经过学习转化而来的文化知识、思想观点、方法策略等,并且他要用这种语言能力去把所学落实在实际行动上,解决真实生活中的问题。这就是我们说的通过单元的学习开展立德树人和学科育人,让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有机的融合和发展。
接下来是单元目标的设计:
单元目标的整体呈现是以学生的素养表现为特点的,即学生能做什么事情。比如他能谈论什么,能举例阐释什么,能交流什么。换言之,在学习过程当中,每一个语篇的学习都要落在学生的核心素养表现上,这样才能在整个单元学习完成之后,学生达成在单元层面的核心素养的综合表现。比如他能设计访谈提纲,采访调查同伴所在社区发现的污染现象,完成一个简单的报告等,这都是一种能力和素养的体现。
正如前面所说,这里的目标第一都是有逻辑关联的,第二都是学生可操作、可观测、可评价的。
为了做好单元,我们还要重视每一个语篇的教学:
我们在课程标准当中特别提出要研读语篇,重心是要基于对每个语篇的理解,回答三个基本问题“what”“how”“why”,即写了什么?怎么写的?语篇传递了什么态度?作者的意图是什么?等等。
在新课标当中,有一个特点是口语语篇呈现得比较多,同时语篇中
也比较丰富,因此我们对于这两方面也进行了一定补充。一是要关注语篇中语境的正式程度、语言表达方式及功能等,二是要关注语篇配图中人物或动物的行为、表情、心理状态、色彩搭配以及场景布局等要传递的意义。
谈谈英语学习活动观
“英语学习活动观”是继任务性教学之后,我们提出的首个中国的外语教学主张和解决方案。它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由师生共同参与的一系列相互关联、循环递进的活动构成,为教师组织课堂教学、落实核心素养目标提供支持。
英语学习活动观秉承的理念是把语言文化、思维文化、学习能力的发展和核心素养的发展融为一体。可以看到,不论是目标的设计还是课程内容结构化,再到单元教学,以及英语学习活动观,都在强调一个“整合”的概念,这也是在新时期建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小学英语课程体系的非常重要的特征。
英语活动观强调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迁移中创新。它所倡导的方式就是学思结合、学用结合和学创结合。通过学习理解、运用实践和迁移创新这样的活动方式,一步一步从基于语篇建构知识,到深入语篇转化能力,再到超越语篇形成素养。
英语活动观和我们过去的“listen and do”“readand find out”等活动,不是一个性质,也不在一个层面。为什么呢?所有英语活动观的活动都是指向能力的活动,也就是说每做一个活动就是在培养这个能力。描述阐释这个活动本身就是在培养学生的描述阐释的能力。我们让学生做分析判断的活动,就是在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所以它不是一个“ listen and do”“sing and dance”这样层面活动。
为什么说它是把语言、文化思维和学习能力整合在一起的活动呢?因为它是指向素养的活动。在迁移创新的活动里面,学生要有高阶思维的参与,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价值判断、分析比较和批判评价,形成个人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再去实践中去解决问题。这个过程是素养发展的过程,所以这个活动它的性质是不一样的。
那我们怎么认识这个活动?余文森和龙安邦两位老师在《论义务教育英语新课程的教育学意义》里总结得很好:
学习不应只是静坐听讲、死记硬背、刷题考试的过程,更应是实践、行动、体验、感悟的过程。
没有个体真实、完整、深刻的活动及体验,相应的素养就无法形成。活动是素养形成的必经路径、程序、过程、环节。
能力只有在需要能力的活动中才得以培养,素养只有在需要素养的活动中才得以形成。
转自校长内参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