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基于课程四要素的角度谈一谈教师说课中存在的共性问题(1)

2024/10/23 17:38:56  阅读:156 发布者:

一上午,跟着学校教研室的几位老师一起听了四位老师优质课的模拟说课,这四位老师下周要代表学校参加市里的优质课说课比赛。前几天已经听过一次了,几位评课老师也给她们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有针对性的修改意见,中秋假期,大家也没有休息。今天是这些参赛老师的第二轮校内集中研课,听了一上午,涉及到医药卫生类、商贸类、英语和电子信息类四位参赛老师分别登台展示,相比第一次,大家的进步还是明显的,但是在听课过程中,还是感觉有一些共性问题。我想从课程的四要素,即: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四个方面谈一谈,另外再加上一个教学理念和信息化教学两个方面,共计六个问题。

一、关于教学理念:有个别老师注意到了,也有一些老师谈的很少,或者没有提。我个人意见还是增加教学理念的东西。当然,这个不是做教科研的报告,理念的东西需要,但是不能太多,如盐溶水,画龙点睛,加一些理念的“佐料”可以瞬间拉满说课的高度和宽度,也为指导课堂教学的实践提供了理论的基础,不过,盐和味精虽然是好东西,但是也不能加的太多,适可而止,多者无益。光有实践,没有理论,这个实践就是经验主义,摸着石头过河;光有理论,没有实践的验证和落地,也只是本本主义和虚无主义。理念从何而来呢?一是学习掌握一些比较实用、适用、现在应用的先进的教学理念,比如: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认识论、教学实践论、杜威的生活教学论、交往教学论、五星教学法、OBE成果导向理念、BOPPPS教育模型(这些内容本文不再赘述,以后有机会再谈)等等,如果能够拿来主义,为我所用,则可以达到画龙点睛、四两千钧的神奇功效。二是认真研读课标。课标是纲,是课程的灵魂。比如在中职三科(语文、历史、思政)课程标准的研制过程中特别提出:要彰显职业教育特色,特别注重体现职业教育特色。比如:注重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职业生活的联系,利用或设置职场情境,突出实践取向;再比如:注重有机融入职业道德、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教育,培育学生职业精神;注重与专业课程相互配合,形成协同育人合力。这些贴近实践、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理念和原则就可以体现到说课稿之中去。三是职业教育有一些惯常应用的、大家所熟悉的理念,我们断不能忽视。具体到说课稿中,常会提到目标引领,行动导向,任务驱动,学生本位、岗课赛证等等,这些理念不清楚,不用到的话,那么基本的职业教育的课改理念是不具备的。需要注意的是: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教学理念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理念再好再高明,也不能完全照抄照搬。不管是应用何种教学理念,应该和自己讲课的内容结合起来,和自己的设计思路融合起来,和学习目标有机结合。比如岗课赛证,一些参赛老师提到了,但是我都格外的关注:教学设计目标内容与岗位、比赛和证书哪个地方衔接,如何衔接的?是不是体现出了紧密的契合度?

二、教学目标的表述。不知道为什么,参赛的几位老师对于目标的关注度普遍不够,轻轻掠过,风过无痕。须知,目标提纲挈领,是引领整个课堂的龙头。课堂内容也好,实施也好,评价也好,是为目标服务的,是要聚焦到目标上面的。除了对于目标的表述有意无意的忽略之外,几位参赛老师还不同程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目标的主体,一般默认为学生,而有的老师则有的时候主体为学生,有的时候又换成了老师,比如出现“使学生…”,这是从教师角度出发而表达的,应该避免;二是目标过于笼统和宏观,做不到明确、具体、可检测,比如理解、掌握怎么把握?有没有相应的活动和任务与目标相对应呢?须知,目标的实现和达成不在于词语的表达,而在于活动的诠释,在于通过活动和学习情境作为目标的载体才能够呈现和实现。(关于目标如何做到明确具体可检测,请查询我之前的公众号文章:怎样设计使三维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具体可检测,这里不再赘述)有的老师把整本书的核心素养的表达搬上去了,但是具体到这两节课能够实现什么目标呢?难道说所有的这门课的核心素养都能够在两节课内实现吗?显然不可能。核心素养是核心固然不假,但是具体课程学习目标的制定应该基于核心、学情、课标和教材制定具体的详细的标准。三是三维目标之间界定不清楚,有的比如“能够……”明显是能力目标,但是放到了知识目标当中;四是目标与后续的内容表述之间没有逻辑关系,比如说情感目标之中的“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后边教学设计内容里面没有体现出相关的配套对接内容来,造成了目标和内容的两张皮。

三、关于教学内容。这个问题其实比较突出,也比较普遍。主要体现在:一些参赛教师过分重视了比赛的包装,比如完整的程序,高大上的信息化教学手段等,但是恰恰是最为关键和重要的内容方面谈的比较少,讲的不多。换句话说,衣服很漂亮,但是身材却与衣服不匹配。有骨头有框架,但是却没有血没有肉,有躯壳而缺乏丰富充实的内涵。大家过分关注了那些花里胡哨、令人目眩的模式、程式、理念、思路、教法、策略、学生主体参与等方面的外在形象了,但是这些精美包装盒里面的东西(内容)却少人问津。只有陆离光怪的外在形式,缺乏深厚扎实的内容底子,是典型的买椟还珠,这跟当下的月饼消费现象何其相似啊。前两天的中秋节,我也收到了月饼,但是感觉越是豪华漂亮的包装,里面的月饼越不好吃,看着就没感觉没食欲。倒是那些在超市和外卖网站的老月饼,朴实无华,牛皮纸包装,却很好吃很解馋。难道是真的应了那句话“饭不够,汤来凑”吗?不过,内容若没有足够分量,即便是形式化的“汤水”加的再多,也吃不饱啊。

话说回来,怎么体现出丰富而有特色的内容呢?这个话题比较复杂,也难以用一两句解释清楚,因人而异,因课而异,因生而异。不过,这次研课,我倒是给提出了一个建议:那就是小中见大,注意内容的细节。细节处理不能一笔带过,也不能大而化之。唯有细节之处才能体现出课堂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吧,很多小说和戏剧电影,是格外注意细节的表达和展示的。如红楼梦里有关王熙凤出场的穿戴那真是不吝笔墨: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带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官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对于读者产生了强烈的现场感和代入感。如果仅仅是写她穿着绿裙子带着珠宝什么的,您想还会有更多的感觉吗?虽然说,说课和戏剧小说不同。但是,既然它是一种展示活动,某种程度上和演戏有相似之处,关键都在于情境和语言的表达。细节能够抓住评委,能够真切地反映出课堂的实际效果来。大家想一想,如果是平淡的打卡式地将说课的几个流程说了一句,没有细节,缺乏内容,能够抓住和打动评委的心吗?

转自木子音教学随笔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